潘柳黛爲何能躋身“文壇四才女”之列? 在泱泱文化大國中出現一些經典文學作品,以及前仆後繼的文人和詩人,已經算不上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在“文學圈”內一直都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唐朝出詩人,民國出才女”。雖然只有短短八個字但卻一語道出了,時代對文化特色以及文學家的影響。 民國時期之所以能湧現出一大批才女作家,除了與當時社會中所形成的一種,追求新穎、自由的思想有關係之外;其實還與舊文學與新思潮的激烈碰撞有關係。 縱觀中國歷史每一次社會大變革時期,都會出現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現象。
這種以新思想代替舊思想,以激進文學創作者代替舊學者的文化變革,不僅會給社會帶來很多新氣象,而且還很容易形成一種“廢舊立新”的文學思想。民國時期所出現的新文學創作之風,以及由此而誕生的新學者和女作家,其實就完全符合“廢舊立新”的文學規律、 民國時期由於擺脫了封建思想的束縛,隨之而來的是多種思想相互交融和雜糅。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湧現出了,很多才華橫溢的女性作家。 比如,“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文壇四才女”張愛玲、蘇青、關露、潘柳黛等。
這些“人美學高”的民國女作家們,不僅成爲了當時文壇上的寵兒,而且她們以獨特的女性視角,所撰寫的小說或散文,在當時社會中掀起了一股非常強烈的文學熱潮。尤其是以“毒舌”著稱的潘柳黛,她的人生經歷和文學創作,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出身旗人家庭的“文壇小妞” 1.“旗人”出身,幼年早學 潘柳黛雖然與張愛玲等人並稱爲“文壇四才女”,但很顯然無論從作品的質量還是數量上,亦或是兩個人在文壇上的名望以及地位上,潘柳黛都遠遠落後於張愛玲。她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之所以能與張愛玲相提並論,只能說確實在某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1920年潘柳黛出生於北京一個沒落的旗人家庭,相信對滿清旗人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旗人在當時的北京就是貴族的代名詞。正是因爲擁有“旗人”的身份,才讓她擁有了不知所云的“優越感”。這其實也是她之所以被世人,稱爲“毒舌作家”的一個主要原因。
潘柳黛小的時候曾經受過比較良好的教育,由於家中藏書較多所以她自由飽覽詩書,並且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很多漢字,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可以做一些蹩腳詩。對於他的母親是新女性,所以也教會了潘柳黛一些西方禮儀。 這種“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不僅爲潘柳黛打下了非常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爲她後來能夠成爲,名噪一時的作家埋下了十分重要的伏筆。但由於其父後期迷戀上了“福壽膏”,所以導致夫妻關係破裂並最終以離婚收場。
2.父母離異,性格養成 父母離異對年幼的潘柳黛影響很大,尤其是對性格方面的影響尤爲突出。按照正常的邏輯去分析,大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要麼特別自卑要麼就會特別叛逆。很顯然潘柳黛屬於後者。由於她的相貌酷似她的父親,所以她的母親會經常遷怒於她。 在潘柳黛成年之後與人談起兒時經歷時,對自母親經常責罵或體罰她的事情依然耿耿於懷。“我是沒有充分得到母愛的小妞”,這句話充分體現出了,父母離異而母親又經常拿她出氣,給潘柳黛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這種影響的突出表現就是,潘柳黛養成了說話直來直去的性格。因爲她爲了保護自己脆弱的心靈,只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先發制人。 只有這樣才能夠將,不利於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這也是潘柳黛給人留下“毒舌”印象的另外一個原因。
3.積極求學,奠定文化底蘊 筆者認爲潘柳黛的母親雖然是新女性,但是不幸的婚姻肯定會對她造成很大傷害。雖然她會將這種情緒發泄到女兒的身上,但是有一點卻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爲了能夠讓潘柳黛出人頭地,在家庭條件並不是太好的前提下,依然供潘柳黛上了貴族學校。 筆者認爲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天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基本上都差不多。雖然後來因爲家庭確實特別拮据,沒有讓潘柳黛去倫敦大學讀書,但是卻依然不遺餘力的將她送去了香港讀書。 正是因爲這種比較特殊的人生經歷,潘柳黛才養成了自立自強的人生態度。雖然成名之後的潘柳黛,已經不需要再爲經濟來源而擔憂,而且也用不着處處自我保護。 但是兒時所養成的敏感性格,不但沒有改變反而變本加厲。這也讓她一度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4.性格偏激,“毒舌”傷人 潘柳黛由於受到過比較良好的教育,而且對文學又有一種旁人無法理解的偏愛。所以在香港讀書的時候,就曾經寫過小說和散文。在她十八歲的時候帶着滿腔的熱情,以及對文學創作的熱愛,隻身南下並就職於南京報館。 在南京報館工作的時候,她以自己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人對事的深刻洞察力,不斷寫出讓人拍手教好的新聞稿件。 但由於她心直口快再加上性格中的尖刻,總能一針見血的切中別人的要害,所以當時很多文化圈內的人,都不是特別認可她撰寫的文學作品。
直到她以記者的身份寫出了《記張愛玲》一文,至此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潘柳黛終於以作家的身份出現在了上海文壇。但也正是這篇文章徹頭徹尾的得罪了張愛玲。由於當時潘柳黛與張愛玲的文風相近,所以時人總是喜歡將二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筆者認爲女人世界往往要比男人世界更加複雜,據傳聞說潘柳黛與張愛玲曾經是一對,相互欣賞又惺惺相惜的好姐妹。尤其是作爲文壇前輩的張愛玲,對潘柳黛不僅關愛有加,而且也大有提攜後輩之意。 尤其是二人同時居住在香港之時,雖然平時不怎麼見面但也沒有撕破臉。直到潘柳黛所撰寫的《記張愛玲》一文問世後,這對曾經親密無間的“塑料姐妹花”,就這樣在相互指責中分道揚鑣。
5. 《記張愛玲》一文,極盡諷刺之能事 如果從人情世故的角度去分析,潘柳黛在這件事情上做的確實不地道。她在《記張愛玲》中寫道:“張愛玲的家世是望族,不只是望族,而且據說還是“貴族? “貴族”或“平民”雖然和寫文章不發生關係,但是當時張愛玲在發表文章之餘,對於她自己的身懷“貴族血液”卻是“引以殊榮”,一再加以提及,裨衆周知”。嗯, 筆者認爲雖然這段文字並沒有直接出現謾罵的字眼,但是卻充滿了非常強烈的諷刺意味。按理來說張愛玲具有貴族血統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是身爲“旗人”的潘柳黛,對這件事卻這表現出了非常大的不忿之感。
“張愛玲是李鴻章的外重孫女。李鴻章既然入過清廷,對”太后老佛爺”行過三跪九叩禮,口稱道:“奴才李鴻章見駕”,受過那拉氏的“御旨親封”。 ”這種不僅針對個人還針對家人的諷刺行爲,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刺傷了張愛玲的內心,但同時也顯示出了潘柳黛做人尖酸刻薄的一面,但之只是其中的一個導火索。 6.諷刺“愛情”,插手私事 筆者認爲另外一個導火索就是潘柳黛居然諷刺,張愛玲與胡蘭成之間的關係。她的這個舉動雖然看起來非常具有正義感,但是卻恰恰忘記了這是張愛玲的私事。將別人的私事拿出來品頭論足,這就已經超出了心直口快的範疇,或者說這完全是一個低情商的人,才能做出來的愚蠢至極的事情。
“最可笑的卻是當時文壇上有一個大名鼎鼎,頗受汪精衛賞識的作家胡蘭成,本來一向是專寫政治論文的,但由於他賞識了張愛玲的文章,便因而賞識了張愛玲,並且託“仙風道骨”的邵洵美介紹相識,驚爲天人,所以不惜揮其如椽之筆,寫了一篇《論張愛玲》。 文中除了把張愛玲的文章形容成“橫看成嶺側成峯”外,更把她的身染”貴族血液”也大大的吹噓了一番”。 筆者認爲雖然潘柳黛的小說或者散文,往往都以直抒胸臆而受大衆歡迎。而她也正是因爲這樣的風格才崛起於上海文壇。 筆者認爲有一些事情過猶不及,其實最終的結果都會讓人特別反感。潘柳黛之所以不斷的去諷刺張愛玲,除了與女人的嫉妒心理有關係之外,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不如人。
“文壇四大才女”之稱並非名至實歸 潘柳黛在文學上的成就雖然,位列“文壇四大”才女之一。但她一生所創作的嚴肅作品甚少,只有1945年出版的《退職夫人自傳》,與當時的另一位知名女作家蘇青,所撰寫的《結婚十年》堪稱‘雙璧’”。還有一本長篇小說《一個女人的傳奇》,,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叫得響的作品了。 筆者認爲潘柳黛雖然只創作了兩本小說,但由於她“落筆成刀”的文風,以及運用女性主義視角去撰寫小說等行文特色,讓她在當時的上海文壇也曾名噪一時。 潘柳黛其人以及她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沒有被大家熟知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她的文學造詣並未達到張愛玲的高度。
結 語 民國時期的文化之所以能夠表現出多樣化的特徵,其實主要與當時的社會大變革背景有關係。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促使之下,就很容易出現出現多種思想,相互交融和砸揉的現狀。尤其是西方文化快速傳入之後,給當時的“文化圈”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力。 正是在這些原因的相互作用之下,民國時期才湧現出了衆多文化工作者。除了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大文豪和大作家之外。在當時的“上海文壇”也曾經,出現過很多曇花一現的作家。 筆者認爲雖然“上海文壇”上女性作家的知名度比較高,但由於創作思路比較狹隘,以及自身性格和時代的影響,有很多女作家在創作出成名作之後,就再也沒有讓世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了。這其中就包括被譽爲“文壇四大才女”之一的潘柳黛。 【參考文獻】 1.周文傑《“誰是潘柳黛”》 2.周文傑《從石頭城起步的才女潘柳黛》 3.周文濤《上海與潘柳黛的創作》

4.朱左盟《民國才女潘柳黛四十年代文學創作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