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爲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要方面,提出“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羣衆路線走得越實,“楓橋經驗”的旗幟就越鮮豔,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

原標題:以“楓橋經驗”完善基層治理(治理者說)

文/徐良平

1963年,毛澤東同志批示推廣“楓橋經驗”。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羣衆路線堅持好、貫徹好。56年來,“楓橋經驗”這面全國基層治理的旗幟,在發源地浙江諸暨歷久彌新、常踐常新。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爲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要方面,提出“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這對於諸暨而言,是動力也是壓力。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矛盾與意見在線下,也在線上,創新互聯網時代羣衆工作機制的要求更高了。爲了切實走深走實網上羣衆路線,我們把全市各類調解組織搬到網上,堅持網上網下雙向聯動,開展線上立案、視頻調解,實現了矛盾化解從“上門”到“上網”;還依託新媒體、運用新模式,創新推出“1963法潤”矛盾糾紛預防定期網播平臺,用典型案例說法、用通俗語言普法,羣衆能在線諮詢法律問題,直播平臺峯值觀看量達44萬人次。這些探索,讓我們找到了治理的新抓手。

治理重心在基層,治理重點在服務。爲了解決羣衆辦事不方便的問題,我們全面推進“一證通辦一生事”,大刀闊斧“砍”掉了435項煩民擾民的證明材料,憑一張身份證,老百姓就能辦理90%以上的涉民事項,基本做到辦事不出村。又如,爲了化解企業辦事手續冗繁的問題,我們全面推進企業開辦全流程“一件事”一日辦結,辦理所需材料精簡50%,辦理環節減少1/3,真正“放”出了活力、“服”出了效率。基層治理是個棘手活,羣衆滿意度是試金石。優服務解難題,促改革強供給,就是要瞄準羣衆的煩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努力把服務送到家、抓徹底、做到位。換句話說,只有更多地強調“治理爲了人民”的理念,更多地落實“服務就是治理”的要求,才能真正把服務成果轉化爲治理成效。

在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過程中,既要用好社會力量拓寬治理思路,也要善用市場的辦法探索治理新路。這幾年,諸暨全面激活社會組織治理能量,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更好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目前全市共有登記在冊社會組織645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3328家,平均每4個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蔘加社會組織,真正實現“羣衆的事大家辦、別人的事幫着辦”的羣衆自治新格局。與此同時,針對諸暨流動人口多、出租房消防有隱患的問題,我們對閒置農房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改造、統一出租、統一分配收入,既讓沉睡的閒置農房“醒”過來,也讓農民和村集體的口袋“鼓”起來;既讓外來人員的身心“安”下來,也讓城鄉環境“優”起來, 真正實現了政府放心、村民開心、租戶暖心。

諸暨是“楓橋經驗”的發源地,更要守好這塊責任田。實踐告訴我們,不管什麼時候,“一切爲了羣衆”的價值觀不能忘,“一切依靠羣衆”的方法論不能丟。“楓橋經驗”的根紮在基層,“楓橋經驗”的路通往羣衆。根深才能葉茂,路正才能致遠。羣衆路線走得越實,“楓橋經驗”的旗幟就越鮮豔,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

(作者爲浙江省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