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驻村工作队进村帮扶,根据陂角村山林地多特点和村民养鸡传统,工作队队长杨振决定向贫困户提供鸡苗和技术,带领村民养鸡。“小坑土鸡”和大鹏扶贫超市已经成为陂角村贫困户脱贫项目抓手,也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内引擎,“只有通过项目发展,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才能实现可持续脱贫。

文| 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图| 深圳晚报记者 李慕瑶 成功

“大鹏扶贫超市供货信息,本周三有专车发货深圳:一、新鲜土鸡蛋65元/箱(5斤装);二、老水的果园鸡——‘小坑土鸡’85元/只(冰鲜)。”每到周一,杨振都会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一则“促销广告”。杨振是深圳市大鹏办事处驻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促销商品是陂角村的土特产。

在新一轮对口帮扶河源阶段,深圳向河源214个贫困村派出了260多名帮扶干部。杨振便是这批驻村干部中的一员。在过去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驻村干部们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下帮扶攻坚的新篇章。

杨振(右)在春沐源现代农业产业园接受深圳晚报记者采访 深圳晚报记者 李慕瑶 摄

“小坑土鸡”和大鹏扶贫超市

上午9点,刘运辉正在后山山坡上的鸡舍给鸡喂食,“我的鸡喂的饲料好,养足180天才会出栏。”指着满地散养的走地鸡,刘运辉对鸡的质量很有信心。40岁的刘运辉是陂角村的贫困户,以前靠种地和干些杂活,全家勉强为生。

陂角村地处河源市源城区边缘,山多地少,路不好走,“陂角村是水库移民村、革命老区村,相对比较贫困。”陂角村支部书记罗应良说,全村有贫困户62户,共174人。

2016年,驻村工作队进村帮扶,根据陂角村山林地多特点和村民养鸡传统,工作队队长杨振决定向贫困户提供鸡苗和技术,带领村民养鸡。刘运辉就是其中之一,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刘运辉去年养鸡出栏3000余只,收入8万多元。

为了解决销路,杨振帮助村民注册了“小坑土鸡”的品牌,提高陂角村土鸡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另外他还引入“互联网+精准帮扶”的方法拓展销路:一方面通过线下销售,把贫困户的土鸡和鸡蛋等特产定点销往大鹏扶贫超市和河源食品企业,一方面通过电商渠道进行线上销售。

“只要在网上下单,通过顺丰冷链物流,我的土鸡在18小时以内能送到你手中。”刘运辉每月在网上大约能卖100只鸡,主要销往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区。

去年,刘运辉自己还拿出5万元修了一条“奔康路”,意为“奔向小康之路”,通往半山上的养鸡场。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刘运辉将40亩山林地整理好,并建好围栏,他今年计划扩建鸡舍,打算将养鸡规模扩大到1万只。

“刘运辉是养鸡能手,现在已经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杨振说。

每周三,陈焕祥都会拉上一车“小坑土鸡”、鸡蛋、花生油、红薯等陂角村的土特产,运到深圳“大鹏扶贫超市”。

“大鹏扶贫超市是由帮扶单位大鹏办事处在辖区免费提供200平方米的商铺,这些农副产品主要销往大鹏新区的机关食堂、龙华和大鹏的农庄以及市民,每月销售额4万元左右。”陈焕祥是陂角村经济联合社总经理。他说:“经济联合社是微利运营,主要帮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增加他们的收入。”

“小坑土鸡”和大鹏扶贫超市已经成为陂角村贫困户脱贫项目抓手,也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内引擎,“只有通过项目发展,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才能实现可持续脱贫。”杨振说。

产业帮扶和长效脱贫机制

除了贫困户脱贫项目,陂角村村委和驻村工作队还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建立长效脱贫机制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陂角村将65%的帮扶资金投资入股大鹏-源城产业园和购买河源市农商行股份,“目前,总共投入854万元入股,这两个项目预计每年给村里带来70万元收入。”陂角村支部书记罗应良说。

“只有壮大村集体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才能在帮扶机制退出后对因各种原因返贫的群众进行兜底脱贫。”杨振说。现在陂角村每年的分红加上其他收入,村集体每年共有100万元收入,除了50万元留给村集体发展,另外50万元用于贫困户的分红收入,确保给贫困户兜底脱贫。

产业帮扶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昔日地处偏僻的陂角村迎来新的产业发展机遇,2016年12月,总投资200亿元的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落户陂角村,这个集农业+旅游+地产的综合体,是来自深圳一家科技公司——酷派创始人郭德英的二次创业项目。

春沐源项目的落地让陂角村发生了巨变。为了配合项目推进,“我们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500亩的征地任务。”杨振说,项目不但给陂角村带来了土地租金收入,同时还给村民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40个是固定工岗位。

目前,春沐源项目中的现代农业项目和春沐·禾悦庄温泉酒店已开始运营。“我们借鉴IT经验来推进现代农业的数字化,在荷兰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能够控制管理西红柿的品质和产量,并能预测上市时间。”彭胜说,这位昔日负责酷派手机研发销售的高管现在是春沐源副总裁。彭胜还透露,按照计划,今年,春沐源将投入35亿进行项目建设。

春沐源现代农业产业园无土培养的意大利蔬菜。 深圳晚报记者 成功 摄

杨振对陂角村未来充满憧憬,依托春沐源项目这个外引擎,来发展集体经济,“随着项目推进,将给村民提供大量保洁、安保、采摘、建筑等领域的就业岗位。最重要的是春沐源导入大量客流后,将会产生溢出效应,给村里的民宿、饭店和土特产销售等带来无限发展空间。”杨振说。

健康帮扶与“河源好人”

每当路过位于村口的卫生站时,杨振总会走进去看看。杨振出生于梅州农村,他熟练地用客家话与正在看病的村民李干祥聊起了家常。“只是感冒,有点头晕,没什么大问题。”村卫生站医生蔡光明给李干祥打了一针,开了点感冒药,诊断和药费共计30多元。

因为是贫困户,李干祥可以不用付这笔费用,享受免费治疗。李干祥的“幸运”得益于帮扶工作队在陂角村建立的“贫困户普通病义诊”制度。

“贫困户来看普通病,门诊费低于50元的免费,超过50元需要村里确认后免费。”杨振说,陂角村每年拿出7万元,专门用于贫困户来免费看病,“通过贫困户报销门诊费用,打通了医疗救助帮扶的最后‘一公里’ 。”让杨振感到高兴的是,过去很多贫困户“小病忍、大病熬,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返贫”的困扰逐步得到了解决。

过去,陂角村村干部梁剑英非常热心公益,经常想帮助村民,却一直找不到好的方法。在驻村工作队和杨振的支持和指导下,梁剑英将身边热心公益的人组织起来,注册成立了陂角村帮扶志愿者服务队,成为河源首家乡村志愿者服务队。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一些贫困户诊治自卑、忧郁等心理障碍和疾病,梁剑英还自学本科,考了心理咨询师辅导证,成为河源市第一位乡村心理咨询师。正是梁剑英的专业和执着,帮助了不少贫困户治疗心理问题,梁剑英因此获得“河源好人”的荣誉称号。

在杨振看来,精准帮扶不仅是经济上的、硬件上的,通过文化帮扶、健康帮扶等,“紧扣民生工程,建设村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帮扶不可缺少的一面。”杨振说。

3年来,最让杨振欣慰的是,至2018年末,陂角村62户174人已经全部达到脱贫标准,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

“接下来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巩固陂角村脱贫成果。”对此,杨振心中对陂角村未来两年的发展规划也很明确:牢牢抓紧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根主线,一是建设“大鹏——陂角发展大厦”,建立公寓式的乡村旅游客栈。二是推进河源饭饭得公司的合作,共建千亩果蔬基地项目。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在交通水利设施、污水处理、“公厕革命”、金融服务站等硬件上建设美丽家园,在教育、文化、吸引人才回流等方面建设精神家园。

3年来,最让杨振愧疚的是,对家人所欠的那份情, “现在正是孩子成长期,需要父亲的陪伴。”这位42岁的汉子不禁有些哽咽。

面对家人和孩子的挂念,杨振将自己的心绪隐藏在内心深处,他在微信朋友圈中给女儿写道:“孩子,爸爸也想你。你还小,埋怨爸爸整天惦记着贫困户,不能陪伴你。等你长大了,爸爸再告诉你,为什么来帮扶。”

帮扶干部信息

驻村工作队队长:杨振

帮扶对象: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

帮扶单位: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