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一個日本人的角度,將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民衆軍人所遭受的苦難,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以及戰爭造成的後果,進行全方位的審視。在《昭和史》這部書中半藤一利,重點講述的是日本民衆在這場戰爭中的悲哀。

《昭和史》主要講述的是日本在整個戰爭期間的悲慘和戰爭失敗的原因和教訓,作者是半藤一利。他是一個日本著名作家,善於口述歷史,但是他並非專業歷史研究者。然而他的作品卻在日本社會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他的史學傾向與國內的右翼和左翼完全不同,是中間派。刻意與雙方保持距離,以其爲首的這一歷史研究派別也在歷史社會上的一個重要維度當中,通過自己的視角去研究二戰對日本的影響。包括日本發動二戰的原因,過程以及失敗的教訓。
在《昭和史》這部書中半藤一利,重點講述的是日本民衆在這場戰爭中的悲哀。可以說半藤一利作爲戰爭的親歷者,經歷了極其慘痛的東京大轟炸。在當時美國爲了敦促日本投降,並儘快結束對日作戰,對日本的主要城市和相應的工業城市進行大轟炸,東京就在其中。半藤一利在當時逃離火海,是爲數不多的災區倖存者,所以他講述的這一段歷史,某種程度上也來源於自己過往的經歷。
在他的講述當中,日本民衆因爲正常災難,親離子散房屋被毀,無家可歸。當你看着街坊鄰里的死亡而無動於衷,無可奈何時,人間地獄的慘烈景象任誰也不會無動於衷。包括經歷原子彈災難的廣島長崎,一些燒焦的屍體和屍體部分燒焦而人卻活着的慘象歷歷在目,而這一切都在《昭和史》當中有所體現。
另一方面《昭和史》又敘述了日本的另一個戰爭殘酷的一面。那就是日本軍隊的命運。《昭和史》,並沒有否定所有歷史,甚至承認了日本本應該承認的侵略史,但同時它主要想要講述的是日本,因爲這場災難而出現的人間慘劇。除了日本平民,日本的軍隊也有大量的非正常死亡。在美國對日本駐守各個島嶼進行圍困的時候,日本士兵有約70%都是因斷糧而餓死的。還有將近20萬人是在軍隊運輸途中被過往美國軍艦擊沉而淹死,這些士兵什麼都沒有做就成爲盟軍的刀下亡魂。
另一部分士兵的不必要傷亡,是因爲一系列的軍事指揮錯誤而造成的。例如當天皇詢問戰爭戰況的時候,底下的將軍們爲了表示自己對天皇的效忠和大日本帝國的必勝,將原本撤退的命令改爲進攻,而最終全軍覆沒。再加上正常作戰而死亡的日本士兵,共計海外有100多萬士兵的無法回到日本本土。
再加上日本在短期內侵略多國,對各地環境適應能力有限,造成了很多蚊蟲叮咬和瘟疫流行,造成數10萬日軍的傷亡。這同時也削弱了日本軍隊的戰鬥力,減緩了日本軍隊的行軍速度。
對於日本的一些極端主義者而言,二戰的失敗是恥辱。同時也並不服氣,而《昭和史》對日本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思考。當戰爭結束以後,日本經濟重新騰飛時,當時只有30多歲的半藤一利對於這場戰爭依然不可忘懷。爲什麼日本作爲除西方國家之外,唯一的亞洲發達國家會發動這一場戰爭?並且招致日本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次失敗,甚至日本都不稱其爲一個正常國家。他希望能夠通過研究這段歷史,找出歷史教訓,警鐘長鳴。
經過這本書的分析,一共提出了5條人爲的歷史教訓。
第一,不能盲目煽動國民狂熱。民衆是沒有理智的,他們很容易相信國家宣佈的各項命令。包括對世界各國的基本看法。而民意一旦陷入瘋狂,很容易使國家捲入民意決策之中與極端主義者相互呼應。
第二,在面臨最大危機的時候,日本人總喜歡用非常抽象的概念去解釋,而並不探討具體的解決方法是一種本能的缺乏方法論的民族。在戰場上出現一些變數,是日本本應該轉變的一些戰略決策並沒有得到修改,而是一直宣稱大日本帝國不敗的神話。用天皇的權威和日本武士道精神進行解決,而非通過仔細的分析研究找出最優處置方案,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
第三,日本的社會中的一些小集團主義是日本捲入戰爭。在他看來不論是日本政界還是日本軍部,在二戰爆發前夕都有大大小小的各種極端集團存在,並且不服命令。往往以下犯上,事後又被上級追認承認。
第四,並不能客觀的把握日本在國際社會當中的地位。日本在當時確實是社會列強,但是日本在列強當中的地位並不高。而日本本國民衆卻不這麼認爲,這種巨大的落差使日本不可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國際地位,進而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邏輯,造成嚴重的後果。
第五,日本人普遍沒有大局觀,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總是在自己的邏輯思維裏,尤其是日本的精英階層,所以根本不可能考慮到周邊國家面對日本侵略的反抗。
這幾點都是半藤一利在本書當中所做出的關於二戰原因的總結和教訓。可以說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他說的還算客觀。但是這本書並不僅僅講了這些。接下來半藤一利還重點分析並討論了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當中失敗的原因。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日本的對外關係其實就出現了問題,日本的政治家並不能制衡軍人。而軍人屢屢干政,並且錯過世界形勢,導致日美戰爭爆發。在當時日本的國力是無法與美國相比的,即便表面上的總量對於日本極端主義者認爲是一個可控的範圍,但是很顯然半藤一利認識到了美國的巨大產能和日本作爲一個地域小國,即便是列強及綜合國力的潛力也一定比不過這個遼闊的國家。
還有就是在1938年日本與意大利德國簽訂三國同盟條約。雖然日本是其中的重要成員,但是在這一問題上,日本確實在戰略上欠缺思考。幾乎在整個談判和接觸的過程當中,都被德國牽着鼻子走。當德國爲了歐洲利益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後,日本國內如同晴天霹靂。這些狂熱主義者並不會冷靜下來去認真分析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究竟是爲了什麼?
對於日本來說也是利是弊,他們只會對真實的國際情況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並宣稱德國背叛了自己。他們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並且根本不會聽進一些理智者的言論。實際上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除了在歐洲瓜分勢力範圍以外對日本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條約簽訂,德國和日本並沒有因此而使三國同盟關係破裂。同時蘇聯在此時也採取妥協態度與德國共同瓜分,並且主要將重心放在國內肅清的問題上。對於日本雖有防範,但只要日本不主動進攻蘇聯,蘇聯對日本的戰略壓力其實並不嚴重。但是這一切都被狂熱掩蓋忽略。
在戰爭爆發以後,其實戰爭爆發應當算在日本侵略中國之時。在這長達14年的時間裏,日本每一次擴大戰爭都是因爲地方軍隊的好戰虛榮而引起的。期間也得到了日本的縱容和支持。並且日本軍部認爲是武士們效忠日本帝國和天皇權力的表現。在整個戰爭當中,日本軍人都擅自主張主動發起進攻,事後要求上級和軍部追任。
在14年裏一共20多次重要的軍事行動都是如此。其中有成功有失敗,最成功的是奪取東北三省,最失敗的是與蘇聯的諾門坎戰鬥中全軍覆沒。當然因爲一系列事件在太平洋戰場對美國的軍事進攻也大體如此的。這根源於對天皇和日本武士道信仰的一種狂熱追隨。這種狂熱追隨,自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存在,並在社會上逐漸加深。
以日俄戰爭爲例,當時的日本軍隊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將日俄戰爭當中日本歷盡千辛萬苦換來的勝利,進行進一步的美化。隱瞞了戰爭所帶來的慘痛,體現的全都是戰爭的英勇正義與隨心所欲。彷彿日本動了一個手指頭,歐陸大國就敗於其掌中。這是日本民衆和未來參加世界大戰的日本軍人認爲自己不僅是正義的,而且是善戰無敵的。甚至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他們也認爲面對珍珠港的慘象美軍根本不堪一擊,大日本帝國如何如何?
半藤一利之所以受到民衆歡迎,主要還是因爲他的敘事手法與其他日本歷史學家的敘事不同,他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敘述事實,並且嚴加考證,而更多的加入了自己作爲日本國內的中立者,拒絕日本左翼和右翼的影響而進行的獨立思考。站在一個日本人的角度,將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民衆軍人所遭受的苦難,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以及戰爭造成的後果,進行全方位的審視。
在對於這部書描寫日本對外戰爭的原因方面,雖然無法做到絕對客觀。但也拒絕任何惡意誇大和美化。這部書承認日本南京大屠殺,承認日本發動戰爭的狂熱,更承認日本極端勢力對於日本和周邊各國帶來的慘痛教訓和損失。這是這部書的優點,但同時這部書也希望給以上事件的發生找出相應的合理性。
當然這種合理性並不見得是翻案,更多的是對這些歷史事件當初發生的原因進行一種被迫化的闡述。正是因爲這部書既不左也不右,甚至還給出了自己比較婉轉的批評和脫罪,所以在國際還是日本國內都不受待見,但是這一歷史學派卻逐漸成爲多數並且得到民衆的認可。
半藤一利作爲中間派,他寫寫出的招和是一方面強調實證主義,主張在歷史史料的基礎之上,分析過去事件發生的原因,並且通過個人體驗和感性認識,以日本口述史料爲主。承載一個日本學者對於這場戰爭的情感。自然他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無法完整的呈現日本侵略戰爭全貌。
但是這部書的目的也並不是想要呈現日本侵略戰爭的全貌,他只是想站在日本正常國民的角度,以一種理性的思維去看待這場戰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和痛苦。如果因不能完整呈現日本侵略戰爭全貌,而否定這部書的意義和價值,顯然也有失偏頗。畢竟作者是日本人或多或少也要保留民族的顏面。但是他在這部書中明確提出的,日本極端主義者在上個世紀踐踏其他民族和國家,並且使自己的民族墮入深淵。進行了清晰的表達和闡述,在日本國內也引發了巨大反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