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爲爲國(王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以上是《漢中王勸進表》中的一部分,

劉備在拿下漢中後,曾經自稱爲漢中王。不過,在一開始衆臣勸諫的時候,劉備並沒有答應稱王,直到羣臣先後屢次上表,劉備纔不得不進位稱王。古代講究禮法,當時漢獻帝還在,即使自己想稱王不能自己先說,要懂得謙讓,讓天下人知道一個道理:是人心所致。

據《三國志》記載,《漢中王勸進表》所錄的臣子共有十一人,他們分別是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法正、鎮軍將軍許靖、蕩寇將軍關羽、徵虜將軍張飛、徵西將軍黃忠、興業將軍李嚴、鎮遠將軍賴恭、平西將軍馬超、軍議中郎將射援、營司馬龐羲。這十一人都是蜀漢的重臣,他們都曾爲蜀漢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漢中王勸進表,只有這十一人名錄在列,其他臣子史書則並沒有記載。細心的人可以發現,這十一人多是由荊州和益州的部將所組成,他們共同向劉備勸進,這在三國史書中還真不多見。

能夠進入勸進表的蜀漢重臣都有一定的身份,而像魏延、趙雲、劉封、關平、糜竺等沒有進入勸進表的大臣也是大有人在,至於爲什麼這幾個人沒有被羅列其中,這應該和他們的身份有關。

勸進表的十一人,他們都有一定的身份,而表列首選就是原漢朝廷冊封的臣子。雖然漢朝這時已經名存實亡,但是獻帝所授之大臣依然在國傢俱有一定的地位。勸進表十一人當中,馬超是漢朝世襲侯爵,本來就是漢室朝廷的偏將軍,所以他一定有資格。而許靖呢,也曾擔任朝廷的尚書郎,只有這些原漢朝舊臣出面,劉備稱王才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除了馬超和許靖,我們可以發現,劉備的幕僚也在其中。劉備曾經被漢獻帝授予豫州刺史,並官拜左將軍。一直以來,劉備除了依靠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再就是左將軍這個職位。像勸進表中的龐羲、射援等人都是原劉備左將軍府的幕僚,他們出面,可以說是名正言順。

幕僚推薦劉備稱王,這是再好不過了,劉備深知,單靠朝廷舊臣的支持是無法取信於人的,只有在幕僚集團中再找出一些支持者,才能合法稱王。另外,劉備的左將軍職位本來就是朝廷冊封的,故而他自然也需要自己的屬官來支持,不然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除了朝廷舊臣和自己的屬官,勸進表中剩下的就是蜀漢功勳了。這十一人當中,法正、李嚴、黃忠、諸葛亮、關羽都曾對劉備創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都有勸進的資格。像關羽、張飛等人,他們很早就一直跟隨在劉備身旁,這樣的親信,劉備自然非常重視。不過,功勳也分親疏遠近,


勸進表十一人中,就沒有趙雲和魏延,至於說之所以會沒有這兩位,可能和他們的身份有關。趙雲雖說是劉備的親衛大將,但是其在爵位上卻是始終無法與關張二人相比的。趙雲最高擔任的武將爵位就是翊軍將軍,而這一職位屬於偏將軍職位,根本無法與關羽、張飛、黃忠等徵西將軍等相比。職位上的差異,也就導致趙雲無法入選。

魏延和趙雲相似,其之所以沒有入選,也是和他的職位有關,劉備稱王時,魏延只擔任蜀漢的牙門將。而牙門將,只是武將中的低級官吏,其自然不夠格。


除了魏延和趙雲,蜀漢劉封、關平等大將其實也沒有入選,而這些大將,也多是因爲爵位和官階的關係。關平、劉封都爲年輕一輩,且資歷不夠,戰功不夠,他們自然也就無法入選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