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朝天會八年(1130),原北宋濟南府知府劉豫在華不注山南側修築了濼堰,將濼水導入濟水故道,並沿着濟水故道,挑挖疏浚,使之直通大海,這條新挖出的河流就是小清河。小清河不只是濟南的。

最近,小清河的消息漸漸增多。

五一期間,濟南小清河沿線將正式開放,生態景觀帶改造提升工程已經全線完成。

小清河生態景觀帶改造提升工程西起睦裏桃源節點,東至濟廣高速,主幹長約24公里,河道兩側總長約48公里,改造提升面積約120萬平方米。規劃分爲睦裏桃源、康體養生、靜享樂活、濟濼風情、古濟新貌和山水藝術六大風貌帶。

4月14日,我省明確要求,強化污染治理暢通水系水網提升防洪能力,推動小清河流域綜合治理實現綜合效益最佳。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清河言小,卻不可言輕。

小清河,從歷史深處走來

國之重城,非依名山,則枕長流,濟南作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不例外。

濟南周邊的河流很有意思,除了衆所周知的黃河,還有兩條小河:大清河和小清河。既有黃濁,又有清流,頗得辯證之味。

談起濟南的“母親河”,現在人們第一的感覺當然是黃河。黃河九曲而下,至濟南雖未盤繞,但相依甚深,濟南的灌溉、飲水皆有黃河之功。不過,在黃河改道之前,在遙遠的古代,在長久的時間,小清河和濟南的關係更爲深厚。

中國臺灣作家柏楊,在其歷史學著作《中國人史綱》中寫道:姒文命(大禹)治理的黃河等“九條河流中,八條河流直到二十世紀仍然存在,只有濟水在若干年後被黃河併吞,成爲黃河的下游,只剩下一個尾巴,改稱小清河,還微留痕跡。”

柏楊點出“小清河乃是濟水留存於世的尾巴”,這個考證,對濟南意味深長。

今天還能看到很多濟字頭的地名,除濟南外,山東還有濟寧市、濟陽縣,包括河南省的濟源市,都因濟水而得名。

《禹貢》記載:“導水東流爲濟,入於河,溢爲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菏澤,古澤名),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 《禹貢》爲《尚書》中的名篇,是我國曆史地理研究中極爲重要的文獻。

古濟水被稱作四瀆之一。四瀆是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的稱呼,即“江、河、淮、濟”,司馬遷的《史記》多次提到濟水,濟水能和長江、黃河、淮河並列,足見其重。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黃河決口奪濟水故道北流。但黃河並沒有按照濟水原道入海,在歷城華不注山一帶,黃河脫離濟水故道,東北流經利津入海。黃河此經,讓濟水在歷城分了岔,一支向北流向了濟陽、利津,一支向南走原河道。濟水歷城以下的河段荒廢,防洪功能漸失。一到雨季,黃河洪流吞噬農田、村舍乃至人命,人們叫苦不迭。

金朝天會八年(1130),原北宋濟南府知府劉豫在華不注山南側修築了濼堰,將濼水導入濟水故道,並沿着濟水故道,挑挖疏浚,使之直通大海,這條新挖出的河流就是小清河。之所以叫小清河,是因爲當時人們把從東平到利津這一段濟水叫做大清河。

小清河直通大海,因魯北渤海灘塗盛產食鹽,小清河成爲食鹽和魚蝦進入內陸的便道,濟南也因此成了著名大碼頭。魯北渤海灘塗生產的食鹽,今天仍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古代食鹽地位重要,小清河的開通大大抬升了濟南的地位。

城之名尚存,而濟河名已無,這是一種地域文化上的損失。濟南還留存了一條濟水的尾巴,我們還能明確濟南之何由來,這是一段需要珍視的河流。

臘山分洪,城市水系文明的經典工程

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城市和文明都密不可分,而文明和水系治理又密不可分。

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譬如,2019年,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入列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文明就屬於發達的水利文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成熟水壩系統,設計範圍超過100平方公里。良渚古城通過高、低壩設計,使得東苕溪水系的水流和1430平方公里的降水東流匯入太湖,周邊一百平方公里範圍因此變成良田,大壩還有水產養殖、運輸、調水、灌溉等功能,使得良渚文明延續興盛1000餘年。

濟南地勢南高北低,東西長南北短,過去每到暴雨,都是一場考驗。濟南水務局辦公室主任唐瑞欽說:“小清河現在已非濟南的飲用水源,但小清河之於濟南仍然意義十分重大,小清河今天的主要作用是城市防洪排澇,濟南如今歲歲安瀾,主要是靠小清河。”

2007年,濟南遭遇一場罕見大暴雨,給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帶來巨大損失。當年11月28日,臘山分洪工程開工。分洪工程2012年汛期試運行,2013年汛期正式投入運行,2014年1月3日竣工驗收。

臘山分洪道位於臘山腳下,蓄水河道長約8公里,從興濟河的樞紐閘到宋莊防洪閘。雨季,每當小清河水位漲到21.5米的時候,分洪工程將小清河上游興濟河、大澗溝、陡溝三條支流159.5平方公里的山洪導入玉符河,然後流入黃河。這樣省城南部山區的來水,將不再經過市區,而直接分流到黃河,分洪流域面積佔小清河洪園橋以上流域面積441.6平方公里的36%,防洪標準爲100年一遇,分導流量爲780.6立方米/秒。

臘山分洪工程,是小清河干流治理的關鍵工程,也是城市防洪體系的主要 “屏障”。據濟南水務局介紹,2018年臺風溫比亞和2019年臺風利奇馬來襲,濟南都安然度過,臘山分洪工程功不可沒。

臘山防洪排澇工程,借鑑了古今城市文明的發展成果,解決了城市水系的“出口”問題,顯示了人類戰勝災害的能力,是濟南城市建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

水系治理,背後是發展理念的進步

五一期間,小清河生態景觀帶開放,知道小清河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這一天來之不易。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城市河道普遍遇到兩方面問題:一是河牀被城建擠佔甚至棚蓋;二是河水污染。河牀被城建和農田擠佔甚至棚蓋,造成排水不暢;河水污染,導致河水成臭水溝,不但人畜不能飲用,也不能灌溉農田。

小清河也不例外。人們記得,從上世紀90年代,小清河就進行了一次次治理,包括河道拓寬清淤、禁排污水等措施。唐瑞欽說:“過去四十多年,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跨度太大了,這給小清河治理帶來極大的困難和壓力。小清河一次次治理,並非沒有成效,而是因爲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標準,每一次的治理標準都高於上一次。”

在工業排污較大的時期,主要是提高河流的排污能力;後來強調科學發展,提出生態文明概念;現在“兩山理論”深入人心,青山綠水成爲新的理念。今年,小清河治理目標基本實現:這就是水清、岸綠、河暢、景美、宜遊。

小清河綜合治理,事實上揭示了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順應自然的重要性。發展理念的進步,使小清河治理獲得質的進步。與此同時,小清河上源作爲城市河道,其治理過程也是城市服務理念全面提升的過程。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爲人民”,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讓人們生活得不但安全,而且要舒適。小河道兩側24公里長的生態景觀帶,使小清河防洪除澇之外,還具有了豐富多彩的旅遊休閒功能。像小清河臘山分洪工程,汛期開閘疏導南部山洪,平時落閘蓄水則成爲一道景觀。

小清河不只是濟南的。小清河東流經濟南市的槐蔭、天橋、歷城、章丘,濱州市的鄒平、高青、桓臺、博興、廣饒、壽光等縣(市、區)至濰坊市壽光市羊角溝入渤海,全長233公里,流域面積10336平方公里。山東省水利廳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新說:“經過綜合治理,小清河現在已經是一條集防洪除澇、灌溉、航運、景觀遊覽、戰備功能的綜合利用河道”。

(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