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小漫来说,去灵山,最欢喜的是在祥符禅寺旧迹旁边的八角井亭坐坐。除了八角井,在祥符禅寺旧迹西侧,通往大佛的台阶起步处,还有一处六角井。

作为无锡的AAAAA级旅游景区,灵山大佛香火鼎盛。这里不仅是外地游客来锡的必游景点之一,就连本地人,也会经常来转转。对小漫来说,去灵山,最欢喜的是在祥符禅寺旧迹旁边的八角井亭坐坐。

祥符禅寺旧迹,被列入无锡市文保单位,仅剩旧瓦房三间,也是古祥符禅寺仅存的建筑。房屋后面是大片大片的竹林。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天下太平,佛教盛行。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人人都好佛法。当时马迹山人杭恽随唐高祖平定天下后,官至右将军,他在长安做官时与大慈恩寺的玄奘法师交好,因念佛心诚,60岁时就归乡养老。一次玄奘法师前往马山拜访杭将军,一路上看见冠嶂、秦履、舍山几个山峰,层峦叠翠,玄奘法师大喜,称此地地形神奇,若马山建寺,佳地非此莫属。杭将军一听,心中大喜,就将这小灵山周围几百亩山地捐出,修了座灵山庵,这就是祥符寺的前身。

祥符寺历史上,经多次修建或重建。

公元1009年,宋大中祥符年间,重修后改称“祥符禅院”。公元1124年,宣和四年开寺。公元1574年,万历元年,重建塔。公元1626年,天启四年,建大悲殿。

公元1669年,康熙丁未年,海阳苏子荆捐资重建,历时九年,于中丞请灵岩释洪储开临济宗法席,寺僧众多,香火鼎盛,期间皆有高僧主持。时称“神骏寺”。公元1914年,民国三年重建,又复称祥符寺。公元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祥符寺由地方出让于常州天宁寺,为天宁寺下院,天宁寺高僧圆寂后均于此入塔。

公元1938年,日军在马山实施“三光”政策,祥符寺所存屋宇大部分被毁。1994年复建。

祥符禅寺拥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大殿两侧各有两幢南北对称的两层楼房,法堂、禅堂、客堂、丈室、僧舍、迎宾馆分设其中。

临近五月,正是豌豆苗疯长的时节。入寺,发现寺内正在腌制豌豆苗咸菜。师傅说,豌豆苗洗净沥干,加入细盐,揉搓,挤出汁水,搅拌均匀,放在缸内用保鲜膜封闭,置于阴凉处冷藏半月,就可以吃了。

祥符禅寺旧迹东南方向有口八角井,井上加盖了一座石质通天亭,名为八角井亭。亭顶中空,在亭内抬头可见苍天。

八角井原为寺中斋堂取水水源,深不可测。四众弟子皆谓其连通太湖,无论洪旱,水平如镜,不溢不涸。

传井中隐居镇湖之神青龙君,为完成寺中老僧心愿,惩东海黄龙涂炭生灵之恶,遂飞身而出,与黄龙决一死战,大胜而还,居于井。后人感念龙君,称之为“龙井”。井里至今仍有水。

八角井亭由缙云石柱、石板镶砌而成,亭顶呈八角形,由石板拼装镶嵌而成,内部顶部分4层,最上一层刻有“八仙过海”的八仙,其他层刻有莲花、仙鹤、竹子等图案。

亭顶八条屋脊上刻有八条龙,龙头向外,朝向八个方向,体现了八角井里隐龙的传说。

除了八角井,在祥符禅寺旧迹西侧,通往大佛的台阶起步处,还有一处六角井。

此处原来是大片的茶林,据史料记载,唐时祥符寺僧为解炊饮之用,掘井于寺西茶园,此井最初的名字叫茶房井。

茶圣陆羽游马迹山,觅茶于祥符寺,品井泉甘冽清甜,至为推崇,此井水被列为无锡十二泉之一,由此“六角井”名声大噪。后虽经战乱,但井水亦从未枯竭。

出祥符禅寺大殿经后院门,即至朝拜广场,由此迈步218级登云道,可到达大佛座前的大平台。

如果不登大佛,右拐经禅寺旧迹,继续往前,不走“寻常”路,还能发现不一样的好风景。

沿着山路往上,即另一番景象,人少景美。先是大片大片的竹林,风一吹,竹林哗哗响,让人感受到阵阵清凉。

近处到处是冒着尖的竹笋,看得人眼馋。

过竹林,依次是香樟林和松柏林。最后是大片大片的银杏。现在是一片绿,秋天一片黄。

在山路最高处,沿着台阶可以爬上更高的山坡。山上除了大量的绿化树,更多的是大片大片的杨梅树。

在山坡上,透过树叶可以换个角度看大佛。往山下看,隐约可见茫茫太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