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的提出者加里·贝克尔曾坚定的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智慧与能力。这个认知到如今也依然是人们的共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组织人社部门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的目光再次在人才培养上聚焦。放眼未来,要为新时代发展“提速”,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才储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就深刻阐释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的战略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当下,打开选贤任能、群贤毕至的新局面刻不容缓。

吸引人才,“广栽梧桐”。今年开始,各地都开始上演“抢人才”大战,包括许多一线城市也开始发布人才“招贤令”,广抛橄榄枝。北京市的“千人计划”、“海聚工程”,为优秀人才设立了“绿色通道”;海南省多措并举实施“候鸟人才计划”;郑州市给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提供每人10万元首次购房补贴;杭州、南京等地也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各个城市都开始实施人才政策改革,转变观念,开始人才共享,用更包容、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打破地域限制,降低门槛,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开始唯才是举,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增强各地人才的“磁吸效应”。

留住人才,“量体裁衣”。有些地方虽然引进来人才,但是却留不住,缺乏对基础人才的保护,缺少相对公平的环境;虽有政策,但是却没有分层分类,因地制宜,不懂得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发展后劲不足,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然而,人才储备建设必须要是一个不怕麻烦的环节,不仅要突破固化思想藩篱,多措并举的创新人才发展机制,让更加多元化、高质量的人才留下来,还要结合本地特色,立足本地优势,挖掘出本地人才,也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海南的“候鸟人才计划”,就是结合本地特色,因地制宜的鲜明例子。海南省作为国际旅游岛,来当地季节性修养、旅游、度假的“候鸟”人群非常多,其中就有各种“卧虎藏龙”的优秀人才,针对这种潜在性人才群体,海南省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候鸟”人才计划作用的意见》,省委省政府表示,意见出台之后不仅要摸清“候鸟”底数,还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力争将人才作用发挥到最大。据统计,这些季节性“候鸟”人才数量相当于5所大学的高级专业人才数量。由此可见,“量体裁衣”的推力是巨大的。

发展人才,“筑巢育凤”。要让人才发力,为创新发展、结构转型升级助力,就要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简政放权,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提供晋升发展的空间,敢于在人才身上压胆子,敢于让他们挑大梁、唱主角。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要用事业留心,用真情暖心,让人才有价值认同感,自我实现感。人才的引进发展本来就是双向选择,引进人才后,只有不断培植沃土,给人才创造出一个温暖的环境,才能让其真正立足生根,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让人才进的来、留得住、用得好,同时打造人才新优势,让人才自由追梦、安居乐业,确保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今天的人才储备,就是为了明天的发展。(李茂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