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朝統治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主要區域包括原來的蒙古本土及金國、南宋等土地,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是傳統中原王朝的擴大版。蒙古帝國始終把漠北草原作爲統治中心和國家本位的地位,而將中原農耕地區只看作帝國的東南一隅,沒有因地制宜,採用歷代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對漢地加以統治和管理。


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中提到: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個政權橫跨亞歐大陸。蒙古帝國三次西征至今依舊是歐洲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然而,西方的一些歷史學者認爲:元朝不算中國歷史。理由竟是,現在的蒙古和中國是兩個獨立主權國家,當年元朝的統治者也都是蒙古人?也對,戰鬥民族俄羅斯被蒙古人蹂躪三百年,其他穆斯林、基督教國家也被折磨得很慘,似乎這段歷史並不光彩,抹掉也能理解!


筆者認爲,西方學者之所以這樣認爲,主要是沒弄清蒙古帝國和元朝的區別,我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時間不同。公元1206年,蒙古帝國開始對外擴張,到公元1259年,蒙哥汗去世,蒙古帝國已經分裂而亡。公元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到公元1368年秋,明朝攻陷大都,元朝滅亡,前後共計98年。


其次,空間不同。在蒙古帝國全盛時期,國土面積3300萬平方公里,也有說超過了4400萬平方公里,疆域最大時東起朝鮮半島,西達波蘭,北到北冰洋,南至太平洋和波斯灣,包括幾乎整個亞洲和大部分歐洲。元朝統治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主要區域包括原來的蒙古本土及金國、南宋等土地,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是傳統中原王朝的擴大版。

再次,理念不同。蒙古帝國始終把漠北草原作爲統治中心和國家本位的地位,而將中原農耕地區只看作帝國的東南一隅,沒有因地制宜,採用歷代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對漢地加以統治和管理。元朝定都大都(北京),改行漢法,創立行省制,啓用漢人爲官,主動融入漢人社會,將統治政策由草原本位變爲漢地本位。

最後,文化不同。蒙古帝國受西藏的佛教、金國的道教、中東的伊斯蘭教影響較多,對中原的儒教理學興趣不大,主要還是延續北方遊牧民族的薩滿教信仰。元朝更具有華夏文化特性,政治經濟中心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經濟上靠這兩個區域支撐,對各種宗教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

另外,最重要的是元朝的統治者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元帝國就是如假包換的中原王朝!


首先,看國號。忽必烈爲穩固江山,接受漢人意見,廢棄“蒙古”國號改爲“大元”,並昭告天下: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而“乾元”寓意是對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浩大宇宙的讚歎,也表示對國家走向繁榮昌盛的美好向往。


其次,看主張。忽必烈曾下旨斥責日本,詔雲:“日本開國以來,世通中國。至於騰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意思就是說,你們小日本自建國以來,世世代代向中原王朝表示朝貢臣服,怎麼到我當皇帝了,你卻不派使者來朝賀,是不是不想混了?這時的忽必烈已經完全認同自己就是中國的正統皇帝!


最後,看修史。元初忽必烈就下詔修前朝史。《宋史》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完成於元朝末年,全書共計四百九十六卷,約五百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大、文字最多的一部官修史書。明太祖朱元璋也十分重視修史工作,即位當年便下詔編修《元史》。《元史》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全書二百一十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歷史。


總之,亡國不可恥,關鍵是知恥而後勇,更要有勇氣正視歷史,不管西方學者如何辯解,元朝都是中華五千年輝煌燦爛歷史的一部分,儘管它帶來了殺戮和愚昧,但也帶了遼闊的疆域和放眼世界的胸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