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祯把制造木活字的方法,以及拣字、排版、印刷的全过程详细记载下来,写成《造活字印书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术的专门文献。比起现代活字印刷术来,毕升的方法是相当粗糙简单的,但这一过程,却已具备了现代印刷术中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三道主要程序。

我国北仁宗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比起手抄,是一个飞跃。但它仍然费时费力,印刷一页书就要雕刻一块版,雕印一部书,其制版工艺仍很费时,在总结前人和当时雕版印刷术经验的基础上,毕升创造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毕升的发明,在著名的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留下了最可靠的记载。公元1041-1048年间,毕升用胶泥(黏土)刻成单个的字,在火里烧硬,就成了活字,依照稿本拣出所需的字,排在一块放好松香、蜡、纸灰的铁板上,四周加框,再用火烘烤,冷却后活字便固定为一版。
施墨印刷后,将铁板加热,活字又可取下,以备再用。比起现代活字印刷术来,毕升的方法是相当粗糙简单的,但这一过程,却已具备了现代印刷术中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三道主要程序。沈括说,用毕升的办法印两三本书,未为简易,但若印成百上千本的话,“则极为神速”。泥活字开启的活字印刷新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升当年曾试过木活字,但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元代农学家王祯创制木活字成功,把活字印刷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他用一套3万多字的木活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印成6万余言的《旌德县志》一百部,显示了活字印刷在功效上的巨大潜力。这与他发明了转轮排字架,以简单机械提高排字效率的重大革新,有直接关系。王祯把制造木活字的方法,以及拣字、排版、印刷的全过程详细记载下来,写成《造活字印书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术的专门文献。王祯以后,木活字才真正流行。明、清两代,用木活字印刷的书籍渐增。
特别是在18世纪中叶,清政府曾用枣木刻活字25万多个,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四种,2389卷,被赞为“极艺苑之大成“。从此,活字更享有“聚珍”的雅名。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是印刷术的一大发展。王祯以前,大约在13世纪时,已出现过锡活字。15世纪末,铜活字开始出现在江苏无锡。据记载,首创者名叫华燧。铜活字不是刻成的,而是铸就的,因此必须用字模。
而字模的发明,是现代印刷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铜活字崭露头角于一时,明以后又失去了竞争力。公元1726年,清政府用铜活字印刷了工程浩大的大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之后,铜活字便销声匿迹了。值得一提的是,铜活字盛行之际还出现过铅活字,可惜未能推行。在停滞不前的封建生产结构体制中,实用科学技术的需要被缩减到最低程度。
活字的种子虽然早已在中华大地上萌发,却没有得到历史的滋养,尽管活字印刷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生长期,可始终没能取代5万多个表意单字和400多个部首的汉字所依恋的雕刻印刷。当15世纪中叶一个名叫谷腾堡的德国人把活字印刷术运用到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组合中去时,毕升的发明才向世人真正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伟大的创造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