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横:首横忌长,末横忌短,中两横与左右两竖相接,末横粗细变化明显,四横间距基本均等。
左右两竖:左短右长,左轻右略重,两竖略带背势。从起笔位置来看,左低右高;从收笔位置来看,左高右低,右竖超出末横。
下两点:左点起笔承接了上一笔画(长横)回锋收笔的笔势,虽笔断但意连,左点向右,右点尖起笔向左,两点遥相呼应。
上图分别从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智永《真草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碑》和欧阳询《皇甫诞碑》《兰亭记》《虞恭公温彦博碑》中选取了此字,下面对比着来看一看都有哪些特点。
首横短末横长,长横覆势较明显。左右两竖起笔处左低又高。以上两点是各家共性,下面不再分别说明。
钟繇《宣示表》:中两小短横俱不触右竖,取势略平。左右两竖起笔处左低右高,收笔处基本相平,向背不明显。
王羲之《黄庭经》:中两小短横俱不触右竖,但有变化,上横略长,下横略短,皆向右上,姿态各异。左竖轻于右竖,注意两竖粗细变化,左竖略带向势,收笔处右竖略高于左竖,与下横左低右高取势正好相匹配。下面左点处理为撇点。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两小短横与左右两竖相接,上短横略向右下取势,下短横略取平势,两短横姿态不一。在左竖粗细的处理上,智永不同于常规,恰恰相反,左竖重而右竖轻,右竖的处理上与王羲之差不多,但又比王羲之夸张一些,右竖与首横相交处上下略细。下两点处理更加灵巧,左点收笔出锋向右上,右点顺势入笔。
柳公权《玄秘塔碑》:中两小短横接左不接右,上短横略带仰势,下短横平。右竖起笔、收笔向左,略带向势,下面长出下横。左点处理为撇点,与右点成“八”字形,上合下开。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左竖取向势,右竖带背势,两竖很明显都超出了长横,左短右长。下两点同样取“八”字形。
颜真卿《多宝塔碑》:中间两小短横,起笔、行笔、收笔及倾斜角度皆不相同。右竖同样超出下横,略带背势。左点处理为一撇点,与右点上合下开,成“八”字形。
欧阳询《皇甫诞碑》:与欧阳询《九成宫》中“其”字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左右两竖相背取势更加明显,左点由挑点变为了撇点。
欧阳询《兰亭记》:中两小短横均化为两点向右下取势,不与右竖相接,上点略短,下点略长,两点形态也略有不同。左右两竖,左短右长,右竖背势明显。左点为挑点,收笔指向右点起笔。
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中两短横虽然与左右两竖均相接,但上短横取覆势,下短横取平势,也有变化。两竖向背变化不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如下:
首横应短,下横应长,下长横取覆势。中间两小短横也须变化,以别其势。左右两竖,起笔处左低右高,多左轻右重、左短右长,两竖又分向背,以化呆板。左点或为撇点,或为挑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