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國紅十字會援助伊拉克防治新冠肺炎醫療專家組一行七人,從巴格達國際機場啓程回國,結束在伊爲期50天的援助工作。目前,七人正在集中隔離中。這是中國向海外派遣的第二支抗擊新冠疫情醫療組,也是截至目前在海外工作時間最長的一支隊伍。

專家組涉及疾控、重症治療、核酸檢測、醫學影像等領域,這期間他們會見了200多名伊拉克衛生官員,培訓醫護人員約1000人;用兩週時間爲當地建成第二座核酸檢測實驗室,實現自動化核酸檢測,這也是中方爲海外援建的首個核酸檢測實驗室;補充了當地新冠肺炎醫學影像檢查的空白……

3月份,專家組在巴格達東部的海法巴勒斯坦社區活動中心做防疫知識培訓,期間不遠處傳來槍聲。受訪者供圖

 

在剛出現病例的一個多月,伊拉克僅完成病例篩查2000多例。據該國衛生部最新通報,目前,伊拉克已進行新冠病毒檢測78430次,累計確診病例總數爲1928例,其中90例死亡,1319例痊癒。

 

中國紅十字會赴伊拉克志願專家團隊領隊、廣東省紅十字會社會賑濟部副部長陶中權,以及團隊中的核酸檢測專家楊鴻輝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

 

伊拉克當地病例數增長出現平緩跡象

 

新京報:伊拉克疫情經歷了一個怎樣的變化,目前情況如何?

陶中權:2月24日,伊拉克南部什葉派聖城納傑夫確診首個病例,該病例是一名來自伊朗的學生。此後,來自伊朗的輸入型病例不斷增加。2月27日,伊拉克宣佈關閉電影院、咖啡店和俱樂部等公共集會場所。

3月7日下午,應伊拉克紅新月會請求,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遣我們7人從廣州飛赴巴格達。

到當地時,伊拉克全國18個省中已有14個省報告確診病例,首都巴格達疫情最爲嚴重。世界衛生組織3月9日發佈報告,伊拉克已出現疫情本地傳播。此後當地疫情呈現多點暴發態勢,4月7日新增確診病例91例,出現新高。

從最近篩查和確診情況來看,伊拉克當地病例數增長出現平緩跡象,未發生醫療資源擠兌等狀況。總的來說,伊拉克政府隨疫情變化不斷升級管控,有力遏制了疫情快速蔓延,但考慮到社區層面缺少防控措施,疫情防控仍不能鬆懈。

專家組支援建成專用於新冠肺炎醫學影像檢查的CT室。受訪者供圖

 

穿着防彈衣做培訓

 

新京報:支援抗疫期間是一種怎樣的工作狀態和節奏?

 

陶中權:剛到的時候比較忙,白天晚上都有很多會議、培訓和考察等工作,隨着工作步入正軌也慢慢穩定下來。每天回到住處後,我會習慣性打開電視看看國內新聞,此外要與國內連線,彙報工作進展、當地物資需求等,國內紅十字總會專家組也會線上與我們交流疫情防控和治療經驗,給予技術指導。

由於時差緣故,我們養成了凌晨三四點醒來看信息的習慣,那時候國內已經是白天,可能會有新的工作安排。

團隊一共7個人,直接救治病人作用有限,在宏觀層面幫助當地加強防控措施、提高臨牀治療技術水平的作用更大。我們兵分兩路開展援助工作,疾控、流行病學、重症治療專家爲伊拉克優化防控方案、指導當地醫護人員以及在伊中資企業;3位90後專家負責搭建核酸檢測實驗室和安裝醫學影像設備室。

專家組CT培訓師正協助工人進行CT室建設。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培訓中當地居民關心的是什麼?

 

陶中權:針對不同羣體,培訓內容有所差異。對普通居民,我們主要進行新冠病毒知識普及,大部分患者都是輕症,通過支持性治療可以治癒,但年紀較大、有基礎性疾病的人員應及早接受治療。

此外,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應正確佩戴口罩和保持手部衛生,向大家講解“七步洗手法”以及正確佩戴和丟棄口罩的方法。當地居民比較關心,沒有口罩怎麼辦,口罩能否重複利用等問題。

 

對於醫護人員則是更爲專業的培訓,大家關心如何防止醫務人員被感染,病例的診斷、治療和搶救等。在近兩個月時間內,我們已在伊拉克舉行27場次醫務人員培訓,培訓1000餘名伊拉克醫務人員。

新京報:當地局勢不穩,據報道專家團成員在各地培訓過程中身穿防彈衣?

 

陶中權:是的,在我們援助50天裏,每天要在荷槍實彈的安保護送中出行工作,有時需要穿着防彈衣穿越安全形勢緊張的地區。

3月份,我們曾前往位於巴格達東部的海法巴勒斯坦社區,向生活在那裏的巴勒斯坦難民捐贈口罩,傳授疫情防控和個人防護知識。培訓開始前,有槍聲從附近傳來,現場人員頗爲緊張。

3月份,專家組在巴格達東部的海法巴勒斯坦社區活動中心做防疫知識培訓,期間不遠處傳來槍聲。受訪者供圖

3名“90後”參與建成核酸檢測實驗室

 

新京報:起初伊拉克只有中央實驗室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現在情況如何?

 

楊鴻輝:伊拉克全國只有位於首都巴格達的中央實驗室具備核酸檢測能力,且無法自產核酸檢測試劑,因此採取的是重點檢測疑似病例的策略。當地使用的是WHO援助的一批覈酸檢測試劑,我們到當地時,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檢測試劑)就快要用完了。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已向伊拉克進行了三批物資捐贈,包括捐贈實驗室設備、核酸檢測試劑和中成藥等。到達當地後進行PCR實驗室援建,也就是基因擴增實驗室,被認爲是新冠檢測最關鍵的一步。

3月25日,經過兩週改造、設備安裝調試和預實驗,我們援助的PCR實驗室正式移交投入使用,主要負責首都巴格達地區的病例樣本檢測。中央實驗室負責檢測其他省份的病例。

中方援建的PCR實驗室投入使用。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實驗室援建中出現了哪些困難?

 

楊鴻輝:爲了建設PCR實驗室,我們赴伊拉克時帶了充足物資,但房間隔離改造等計劃,還有例如隔斷材料、紫外線燈等設備,需要當地協作。

伊拉克當地對我們的工作十分支持,但首都巴格達3月17日開始實施宵禁,此期間暫停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工作,白天路面上幾乎每一個路口都有警察值守,物資運輸、工人出行也因此受限,比我們的原計劃慢了兩天。

新京報:援建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在哪方面得到了提升?

 

楊鴻輝:我們主要在樣本運輸、實驗室設計、實驗結果判讀等方面進行交流,同時建議拓展檢測範圍,將密切接觸者等納入其中。中央實驗室6名工作人員同時工作,每天可完成300份核酸檢測。新援建的實驗室3名工作人員,每天可完成1000份核酸檢測。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主要在於核酸提取這一步驟,中央實驗室是手工操作,新建設實驗室由自動化儀器操作。

 

3名“90後”專家組成員與當地PCR實驗室主任穆罕默德進行工作交流。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實驗室援建由3名“90後”完成,你們是如何分工的?

 

楊鴻輝:我是核酸檢測實驗室技術負責人,王桉銘負責CT室培訓,艾河旭是隨隊阿拉伯語翻譯老師。我們都很榮幸來到這邊支援伊拉克抗擊疫情。

除了核酸檢測,伊拉克衛生系統對於如何利用CT做篩查及診斷還不太明確。4月25日,我們援建的專用CT檢查室在巴格達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新冠病毒康復中心落成。

3名“90後”專家組成員與PCR實驗室主任穆罕默德合影留念。(從左至右:阿拉伯語翻譯老師艾河旭、CT專家王桉銘、主任穆罕默德、核酸檢測專家楊鴻輝)受訪者供圖

 

依據當地情況,建議宗教領袖參與防控

新京報:我們提出的建議中,很多適應了伊拉克本地情況,效果如何?

 

陶中權:沒錯,根據當地情況,我們提出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將新冠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動員宗教領袖參與防控。當地政府採納了我們的意見,當地穆斯林朝拜活動也都取消了。期間,當地清真寺原本應舉辦大型傳統宗教活動,也暫停舉行。

同時,我們還建議出臺國家新冠肺炎控制方案和臨牀診療指南;建立定點醫院,設立發熱門診以及對發熱病人的預檢和分診制度;利用CT篩查疑似病人,核酸檢測作爲最後的確診方法。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劉夢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