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爲現代社會一門十分重要的世界語言,早在小學時就進入了我們的學習生涯。對於一個和漢語沒有任何共通點的外語,國人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可謂費了不少力。

相信很多讀者剛開始學習英語時,都用過這樣一種方法,即將英語的發音用同樣發音的漢字表示出來,再反覆誦讀,直到記住爲止。這種方法相當笨拙,而且由於漢字和英文發音的差異,標註出來的中文讀音也不一定準確。但對於英語初學者而言,不失爲一種妙招。

不過,伴隨着英語學習的循序漸進,以及英語在全國的普及。如今,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變得多元起來,各種英語培訓機構林立,他們用各種科學高效的方法告訴國人如何快速掌握英語,而還在用那種老方法學英語的國人已經不多了。

但這種老方法又是誰第一個開始用的呢?自然要從英語剛開始傳播到國內的近代時期說起,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國門。與此同時,英語也在這一時期成了世界最重要的語言之一。

爲了能快速“西學東用”,將洋人的先進技術學到手,晚清洋務運動時期還掀起過一陣轟轟烈烈的學英語風潮。其中,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就是當年中國最早學習英語的人之一。

當然,前文提到的將英文發音用漢字表示,同樣最早也是出自曾紀澤之手。那會可沒有什麼復讀機和收音機這類學習英語的輔助工具,曾紀澤只能將外教口中的英語發音,寫成相同發音的漢字標註在課本上。他還給這種“土方法”取了個名字,叫“西洋字調音合併之法”。

這些標註,最後都被曾紀澤寫到了《英話註解》一書中,如今來看,也頗有一番趣味。譬如,英語裏的to do(做),在曾紀澤筆下便成了“妥度”。一些輕讀的音節,曾紀澤也會細心地標記出來,譬如walk(走),曾紀澤寫的是“挖而(輕讀)刻”。

雖然這個方法在今天看來頗爲愚笨詼諧,但在清朝那個年代,幾乎是每個“睜眼看世界”的國人學習英語的必行之法。曾紀澤的這本《英文註解》也被當時的英語學習者奉爲聖經。

確實值得奉爲聖經,要知道,即便是過去了100多年,現在的國人初次學習英語時仍在沿用。而清朝的先行者,正是靠這些“笨方法”掌握了英語,將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引進到了國內。這一點上,不得不欽佩這些身體力行的前輩們。

說到底,清朝的國人爲何被迫學英語,根源還是西方列強主宰了當時的世界秩序。生產力和體制的全面領先,讓他們在國際貿易往來上佔據了絕對的主導權。而奮起趕超的我們,不得不主動學起他們的語言。

不過,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盛,如今更是成爲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舞臺上,中國的地位和作用開始變得尤爲重要。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主動學起漢語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漢語必將替代英語成爲世界語言。屆時,每一箇中國人都可以憑藉漢語走遍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