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盛顿大学的库尔(Kuhl)教授曾做过一项实验:他分别从中国台北和美国西雅图挑选了一批一岁以下的孩子,然后派一个人去给西雅图的孩子用中文讲故事。至少在孩子建立说话模式时,家长要和他们多交流,和孩子好好说话,不仅仅是为了陪他们一起度过童年时光,更是为了把我们的人生体验、社会经验传递给他们,把自己认为对的说话方式传递给他们,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成为家长想要培养的人,才会给家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的言行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说话方式。只有我们给孩子播种下愿意交流的种子,才可以收获孩子会交流的果实。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见面,我见到他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每天忙得见不到人影,跑哪儿去了?”“出差,每天都是出差。我儿子给我统计了,上半年6个月,我在家17天。”他无奈地说道,爸爸妈妈在各自的工作中奔波着,他们的孩子在哪里呢?学校、补习班、社会教育机构,还有就是在游戏的世界中。


前一段时间,一位朋友出差,我被委以重任—一帮他接送孩子,还要监管孩子吃饭、学习。朋友的孩子是第一次在我家留宿、吃饭,为了能让孩子吃得舒服,我也是真的下了功夫。第一天我刚接他来自己家,就问他:“你最爱吃什么?我晚上给你做。”孩子一点儿不客气地说:“西红柿炒鸡蛋,葱头炒肉。”听到如此家常的饭菜,我暗自窃喜,不料孩子又补充了一句:“你可不能用羊肉呀,我不吃羊肉。”我刚才喜悦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心中暗想:“这孩子说话怎么一点儿礼貌也没有,好歹我也算是他的长辈,替他父母临时照顾他天,他怎么这样目中无人?”我忍了忍,刚要说“好的”,谁知他又补充了一句:“要做汤呀,没汤我吃不下饭。”

这句更让我觉得心头火起,好像我是他雇的一个保姆。但转念一想他还是个孩子,又只是在我这里短住,就不要和他计较了。我咬着牙说“好的。”“还有,汤不能放味精,我妈妈说吃那个影响智力,你可不能给我吃那个,吃傻了,你倾家荡产也赔不起。”


说实话,那一刻我都想把他送回去了:我哪里是照顾一个孩子,明明是照顾一个小祖宗啊!可朋友并不是这样无理的人,我心中疑惑不解。后来朋友告诉我,他们夫妻工作都太忙,孩子从生下来就放在奶奶家,奶奶和周边邻居相处都不融洽,主要原因就是不会说话。我顿时明白了,孩子这样的说话方式都源于他奶奶,他就是在那样的氛围里长大的。

孩子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拥有大量的词汇,就像做饭的时候需要准备原材料一样,但是,这些原材料应该从哪里获得呢?答案很简单,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孩子搜集素材的市场。因为大人在交谈的时候通常都会使用比较复杂的词语和句式,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大人的用词和语言习惯。


然而,对于很多生活、工作都是快节奏的父母来说,和孩子说话完全是一种奢侈。于是,他们将陪伴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各种故事机、点读机,甚至各种智能机器人。

这种偷懒的办法是否有效呢?

华盛顿大学的库尔(Kuhl)教授曾做过一项实验:他分别从中国台北和美国西雅图挑选了一批一岁以下的孩子,然后派一个人去给西雅图的孩子用中文讲故事。十二周后,这些美国小孩儿对中文的熟悉程度几乎与同年龄在台北的孩子不相上下。后来,库尔(Kuhl)教授又用录音、录视频的方式让西雅图的小孩儿学中文,却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这一实验证明,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用的是“社交大脑”,只会对真实的人有反应,而对冷冰冰的机械声音则听而不闻。讲故事的人可以换来换去,亲情却没有办法替代。在孩子眼里,父母爱的眼神和充满爱的声音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


虽然父母们工作确实都很忙,但这绝不应该成为忽视孩子的借口。至少在孩子建立说话模式时,家长要和他们多交流,和孩子好好说话,不仅仅是为了陪他们一起度过童年时光,更是为了把我们的人生体验、社会经验传递给他们,把自己认为对的说话方式传递给他们,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成为家长想要培养的人,才会给家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