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萊道君

來源丨萊道區塊鏈(laidaoblockchain)

比特幣礦工忍受長達一年高電力成本,終於在豐水期到來之際可以大顯身手,彌補過去一年的損失,屆時舉國算力,正往低電費雲貴川地區遷移。

然而,4月8日,發改委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虛擬貨幣“挖礦”活動(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生產過程)屬於淘汰類產業。

據公示文件顯示,歸屬於淘汰類目下的產業,條目後括號內年份爲淘汰期限,淘汰期限爲 2021 年 1月 1 日是指應於 2021 年 1 月 1 日前淘汰,其餘類推;有淘汰計劃的條目,根據計劃進行淘汰;未標淘汰期限或淘汰計劃的條目爲國家產業政策已明令淘汰或立即淘汰。也就意味着,比特幣挖礦活動屬於立即淘汰產業。

萬億挖礦產業

隨着比特幣的長達10年的發展,挖礦產業長期來看,成指數型增長模式。其中挖礦產業主要支撐來源於,礦機成本和電力成本。

目前比特幣全網算力在45EH(1EH=1000PH,1PH=1000TH),以最近兩年主流螞蟻礦機S17算力53T來計算,大約相當於85萬臺S17在市場上運行,按照S17的目前售價15000元來統計,比特幣全網礦機成本粗略估計1275億(事實上遠高於這個值,這個估算是即時估算),這還只是礦機成本。

在來看看電力成本,以一年時間爲計算單位,S17的功耗爲2.385kw/h,那麼一年的耗電量爲:2.385*24*850000*365約1776億度,按照居民電價0.5元每度,則一年需要承擔的電力成本爲883億元。

當然,除了礦機成本,電力成本,還有折舊、人工、礦場、運輸等附加成本,保守估計在200億左右,那麼支撐整個挖礦產業的成本大約在2358億,當然這是相對於2018年比特幣從高點下跌60%以上,挖礦業的損失也和這個水平相當,也就意味着,在2018年初的時候僅比特幣挖礦業就有上萬億的資本品進行支撐。

對於比特幣 POW(工作量證明)安全性、公平性無人質疑,也就導致比特幣礦業至少短時間依舊有蓬勃發展空間,同時大量的人,根據比特幣歷史走勢深信,比特幣價格能再創新高,那麼也就意味着,比特幣挖礦產業將再度突破萬億水平。

然而,在全球比特幣算力集中的中國,卻把比特幣挖礦產業視爲淘汰產業,無疑給行業注入了恐慌情緒。

自然淘汰和強制淘汰

至於恐慌情緒是否可以蔓延開來,主要看歸屬於淘汰類目下的產業即挖礦產業是自然淘汰還是強制淘汰。

自然淘汰意味着,此次歸類僅爲警示意義,從政策導向上給予警示,但不剝奪其參與者的自由,這樣的話,礦工企業還是主要以追逐挖礦利益爲準,基本上絲毫不受其影響。如果是強制淘汰,此次歸類只是作爲一個鋪墊,告誡相關參與者做好挖礦清退的準備,一旦政策上給予支持,有強制沒收並處罰違規者的依據。

那後者自然會蔓延恐慌情緒,一旦出現政策上給予強制施壓,這遠遠比2017年的94引起的恐慌還要大。因爲,國家一旦採取強制淘汰,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以比特大陸爲代表的礦機三大巨頭,這三家巨頭都曾提交過赴港IPO申請。

這三家的礦機產品銷售直接會被切斷從源頭上遏制挖礦市場的再增長;然後在從電力提供上做出限定,限制爲礦機市場規模性輸電,直接切斷收益來源;最後對礦機成品進行收繳,並對直接相關企業進行罰款。這樣基本上可以將挖礦產業徹底清出中國。

那麼對於比特幣的影響就是,算力大規模的下跌,比特幣安全模型大幅度降低,然後就有可能打破10年來比特幣網絡從未被攻擊的壁壘,這無異於直接對加密貨幣市場的炮火轟擊!

低概率強制淘汰

強制淘汰的可能性還是比較低的,因爲強制淘汰是以犧牲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和就業爲代價的。

首先,因爲挖礦市場的興起也帶動了芯片行業的發展。在比特幣挖礦競爭中,最核心的就是芯片礦機的發展,算力上維持高水平和低耗能一直是礦機制造商在芯片上突破的方向,以比特大陸爲例,搶佔礦機絕大部分市場歸因於其芯片礦機保持的領先水平。

據2017年媒體方面的報道,其芯片銷售額達到了驚人的143億元人民幣,而這也意味着比特大陸成爲了僅次於華爲海思的中國第二大無晶圓廠芯片設計公司。目前比特大陸已經是全國排名前十的芯片製造商,同時也被列爲獨角獸企業。芯片一直是我們國家高科技行業的軟肋,如若強制淘汰將打擊這些礦機巨頭的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同時,中國作爲世界上第一大電力生產國,由於經濟增速趨穩,中國正面臨着電力過剩的難題,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棄風棄光的情況。而比特幣挖礦的增長至少能緩解部分電力過剩的地區,同時通過充分電力充分利用來支持當地的經濟發展,至少在現階段比特幣挖礦還未出現浪費資源的情況,或者說對經濟貢獻度要大於資源浪費帶來的損失。

當然,在龐大的挖礦產業中,數萬勞動力參與到這個市場,這些大都是缺乏傳統勞動技術水平的人羣,一旦面臨是強制淘汰,將會產生小規模的就業問題,會給強制淘汰的行爲進行施壓。

撇開比特幣本身轉賬支付和相關的區塊鏈技術不談,僅僅是挖礦產業已經和傳統市場緊密相連,一刀切的可能性不高,但是耗能的確是存在,監管加強的可能性依舊存在。挖礦業要想真正的成爲公開市場,就需要比特幣對經濟的貢獻度要遠遠大於其耗能損失,其應用模式依舊在探索,別讓支持者失望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