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查看文山說歷史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遊記》裏稱蘇州爲東方威尼斯。法國啓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讚蘇州古城爲“鬼斧神工”。蘇州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竟能得到如此偉人稱讚?
其實我想,和大家說蘇州,大家應該還是比較陌生的。那我們把時針試着往後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這裏不再是蘇州這個現代的城市,而是那個透着詩意的、古色古香的姑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我對姑蘇,或者說蘇州的第一印象。
從寂寂無名到流傳千古,張繼只用了一首詩的時間。這裏是中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裏有“人間天堂”的美譽,這裏是張繼的“福地”。
落月、啼烏、滿天霜,旅途的孤獨、寂寞,都能輕易牽起詩人的滿懷愁緒。
詩人漂泊在外,思鄉是常態,卻偏偏遇見這輪殘月,聽見這鴉叫,看見這滿天的霜和霧,怎能不感傷,怎能不淒涼?同時也是在這裏,奠定了全詩以“愁”爲中心的基調。
紅的像火的楓葉、四處分散像星星一樣的漁火,以及江上的霧霜,這畫面,光是想想,都覺得甚美!然而,張繼筆墨一轉,寫了一個“愁”。詩人面對美景,卻沒有半點的歡樂,愁得輾轉反側,這是爲什麼?
是他仕途得失、宦海沉浮?還是家事索懷、親朋離散?也許都有!心中的鬱結,確實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的!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
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爲太平天國以後新建。
這一句,看似雞肋,實則用處極大,很好地起到了一個承上啓下的作用,這些場面宏闊的佈局,其實都是爲了引出這下一句:
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
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爲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不清楚張繼本人的小夥伴們大概會覺得能寫出《楓橋夜泊》這首如此精彩絕倫的詩作的人,不可能只有這一首優秀作品。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張繼的詩雖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且大多沒有什麼名氣,不爲人知,而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不僅在我們國內火了,更是火到了日本。這首詩在日本家喻戶曉,甚至被選入了日本小學課本。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寫道:"……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足以見其“流量”之大。
上面說到,張繼流傳了近50首詩下來,那麼,我們一起來翻一翻,看看張繼其他作品寫得如何!
事實證明,能寫出名句的詩人,再差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張繼這首詩,繪聲繪色,由物及人,傳神入微地表現了江南山鄉焙茶曬穀的勞動場景,以及山農爽直的性格和淳樸的感情。帶有一種“自然”的美感,看似是不經意間揮筆寫就,漫不經心、不事雕琢,卻給人以最大的舒適感和藝術感,給人以美的體驗。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