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荊軻刺秦的對象是秦王嬴政,是當時秦國的領導者,如果一旦荊軻刺秦的計劃失敗,或者是暴露,那麼勢必就會引起秦國的怒火,就像是韓國的水工鄭國疲秦事件敗露一樣,招致秦國攻打,一旦計劃失敗,那麼秦兵就不再是有着兵臨城下的危險了,而是會馬上度過易水消滅燕國,這一點難道太子丹沒有想到嗎。實際上,我們認爲太子丹之所以要策劃荊軻刺秦這樣一件事,其實更多的是爲自己出口惡氣,因爲我們上面已經說到太子丹與秦王嬴政之間是有着一段友情的,他認爲嬴政應該要看在少年時代的朋友的份上對燕國網開一面,也對自己以禮相待,可是嬴政並沒有這麼做,不僅如此,他對燕國更是一點憐惜都沒有,這讓太子當懷恨在心,所以無論是收留樊於期也好,還是策劃荊軻刺秦也好,都是在與秦王嬴政對着幹。

導語:太子丹爲何策劃荊軻刺秦王,從太子丹對後果考量的角度,分析他策劃荊軻刺秦王的原因,以燕國爲靠山,爲自己出口惡氣而已

在《大秦帝國》第四十八集中,在燕國太子丹的策劃下,荊軻和秦舞陽刺秦王,他倆以燕國使臣的身份覲見嬴政,當看到威風凜凜的秦王時,秦舞陽害怕的下跪了,荊軻則隨即獻上燕國地圖,這一切細節都被秦王嬴政看穿,嬴政答應荊軻如果放棄刺殺,就讓他全身而退,不料荊軻拿出畫有麗姬的話來刺激嬴政,惱羞成怒的嬴政殺死了荊軻。

毫無疑問,荊軻只是一名刺客,其主謀是太子丹,那麼真實的歷史上,太子丹是什麼樣的人呢?爲何要執意刺殺秦王呢?我們藉着《大秦帝國》這個話題,來了解下歷史上的太子燕丹。


燕國太子丹知名度高,因爲策劃荊軻刺秦王

燕國太子姬丹在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度還是很高的,許多年以來,人們對於這個人的功績的評判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人認爲燕國太子丹這一生,都在爲了燕國的崛起和亂世當中的生存而努力,雖然最終他沒有獲得一個美好的結局,燕國也沒能夠在他手裏起死回生,但是太子丹之於燕國,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他將自己所有的心血都交給了自己的國家。

也有的人認爲太子丹,其實並不具備治國的能力,或許他真的對於他自己的國家有着一種別樣的情感,那是因爲燕國是太子丹所有的支撐,他的榮華富貴、他的權勢地位完全都是依託於燕國的,所以如果一旦燕國滅亡,那麼太子丹也將沒有容身之地,因此他不得不爲燕國付出。

再者,太子丹的身份與普通人也是不一樣的,是爲燕國的太子,燕國不僅是他的國更是他的家,所以他的一些做法,其實與戰國時代其他王公大臣們沒有什麼太大的分別,並沒有什麼過多的值得人們稱讚的地方。實際上,太子丹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之所以能夠憑藉着一個亡國太子的身份走進大家的視野當中,更多的是因爲他策劃了荊軻刺秦這一轟動歷史的事件,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對燕國做出什麼切實的貢獻。

因此,有人人認爲太子丹不過是一個歷史進程當中的滄海一粟而已,我們今天就要來重點分析一下燕國太子丹,看一下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作爲燕國的太子,他又是否合格?他又是憑藉什麼結束了他的人質生涯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又爲什麼在經歷千難萬險回國之後要策劃荊軻刺秦這一事件。

太子丹與嬴政同在趙國做人質,有一段友情

實際上,太子丹與秦王嬴政有着一段友情,在這兩個人少年時代,都曾經在趙國做人質,在那個時期,這兩個人身上都沒有揹負太多的國家責任,太子丹還不必爲燕國的積貧積弱而憂心,嬴政也沒有揹負上統一六國的重任,這兩個人單純的就是作爲年少時期的玩伴。

但是當太子丹和嬴政,各自回到自己國家的時候,這種少年時期的友情就被增加了很多現實的籌碼,並且在現實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嬴政回到了秦國成爲了秦王,太子丹回到了燕國,見識到了燕國國內比他想象還要嚴重的貧弱景象。

太子丹本想着燕國能夠繼續像之前那樣依附於秦國,在亂世當中求生存謀發展,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那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成爲了最爲強大的國家,也走出了曾經的低谷,對於燕國已經不再是像曾經那樣的倚重而成爲了一種把控。


太子丹繼續在秦國當人質,與嬴政友情不再

在這樣的時候,爲了能夠繼續依託於秦國這座大山,燕王喜不得不讓他兒子當繼續他的人質生涯,只不過這一次不再是作爲趙國的人質,不再是曾經兩個國家互相交換人質的對等局面,而成爲了燕國單方面的爲了表達誠意而向秦國派遣的人質。

太子丹就這樣重新與秦王嬴政碰面,可是這個時候他們已經不再是同爲人質的好友,而成爲了君主與臣子的關係,嬴政並沒有因爲少年時期的情分而對太子丹格外的看重,更沒有因爲曾經幾年的人質生涯對燕國格外的倚仗。

這讓太子丹產生了很多的不滿,他認爲秦王嬴政這個人過於的冷情,認爲他極力想要謀求統一的心思太過於霸道,同時他又對秦國的政治策略沒有任何的辦法,因爲秦國畢竟是經過了上百年的時間沉澱起來的諸侯大國,是山東六國統一起來都沒有辦法競爭的對象。

可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能夠在秦國繼續耗費時間,他必須要回到自己的國家,必須要在最後的時間裏爲其博一把。所以就這樣,太子丹開始了他的謀劃,他先是找了一位與自己相貌差別不大的人作爲他的替身,又讓自己的一位下屬混入到燕國商旅的隊伍當中,並且每天頭戴面紗,頻繁地出現在秦國的都城咸陽,一旦有人問起,就說因爲面部之前受過傷面目猙獰,所以不得不帶面紗出行,就這樣經過了幾個月的時間,人們已經熟悉了有一位頭戴面紗的商旅往來於燕國與秦國之間。


秦國破趙國時,太子丹潛回燕國,策劃荊軻刺秦王事件

這幾個月後不爲人知的一天裏,太子丹與這位頭戴面紗的下屬互換了身份,就這樣,那位與他相貌不大的人成爲了他的替身留在了咸陽,而他自己則是成功的混在商旅的車隊當中回到了燕國。

太子丹回到燕國之後,本想着在燕國大戰拳腳,讓燕國在亂世當中崛起,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燕國已經積貧積弱太久,在秦都咸陽待了很長時間的太子丹,已經見識到了秦國的繁華,見識到了秦國經濟發展的強大,驟然回到了積貧積弱的燕國,也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是好。

而就在這個時候,秦國攻破了趙國,秦兵旦暮渡易水,馬上就要兵臨燕國,眼看着燕國就要成爲秦國的領土,眼看着自己的父親就要成爲亡國之君,眼看着燕國的子民就要成爲秦國的百姓,太子丹在這個時候開始策劃震動天下的荊軻刺秦。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裏,太子丹到底爲什麼要策劃荊軻刺秦呢?真的是擔憂燕國會滅亡嗎?還是太子丹另有目的呢?我們認爲太子丹策劃這一起事件更多的是爲了他自己,而不是爲了燕國,我們有以下幾個問題來從相反的方向立正一下這種猜測。


太子丹是否想到荊軻刺秦王失敗所帶來的後果

第一,難道太子丹沒有想過荊軻刺秦一旦失敗,會給燕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嗎?荊軻刺秦的對象是秦王嬴政,是當時秦國的領導者,如果一旦荊軻刺秦的計劃失敗,或者是暴露,那麼勢必就會引起秦國的怒火,就像是韓國的水工鄭國疲秦事件敗露一樣,招致秦國攻打,一旦計劃失敗,那麼秦兵就不再是有着兵臨城下的危險了,而是會馬上度過易水消滅燕國,這一點難道太子丹沒有想到嗎?

難道他做事的時候只想到成功的結果,而不去考慮失敗的影響嗎?史書上說太子丹爲了策劃這起事件詢問了很多人的意見,包括自己的老師鞠武、燕國的俠士田光以及後來這則事件的主力荊軻。

如果說太子丹這一個人沒有想到的話,難道他所詢問的這麼些人都沒有考慮過這種結果嗎?在這些人當中,無論是鞠武、田光還是荊軻,都是比較會把控局勢的人,難道這些人也不能夠顧全大局嗎?


太子丹對自己的考量大於燕國

事實上並不是的,太子丹第一個詢問的人鞠武就否定了他的這種觀點,鞠武認爲如果一旦事情敗露,那麼等同於拱手送給了秦國一個攻打燕國的理由,秦國就會站在正義的那一邊,燕國不僅理虧,而且在綜合實力上也沒有辦法與秦國相提並論,到那個時候只有一個滅亡的下場。

可是太子丹並沒有聽進去,還是執意實行他的這個計劃,而對於他私藏燕國的叛將樊於期這件事情鞠武也是不同意的,可是太子丹卻說樊於期是他的朋友,他不能夠因爲秦國對他的逼迫而放棄他的朋友,如此一來,他的目的其實就很明確了,在這件事情當中,他爲自己的考量其實大於我燕國的考量。

秦國的崛起並不僅僅靠某一位君主

第二,難道太子丹真的愚蠢到,認爲憑藉一個人一把匕首就可以改變天下的局勢嗎?秦國是經過了百十年的變法強國,才成爲了最爲強盛的諸侯國,才擁有了以一敵六的實力,纔在對戰山東六國的時候有了壓倒性的優勢。

雖然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的,但是前面的那六代君主也不完全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先不說秦莊襄王、秦孝文王有多麼的昏庸無能,就連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后期也差點將秦國帶上了彎路,即使如此秦國依舊是立於天地間最爲強盛的國家,這就說明這個國家的強盛並不是單純的因爲君主的領導,而是它本身國內的運作就非常的健康。

此外,秦國也有過很多次的無主狀態出現,比如說秦武王嬴蕩舉鼎而死之後,秦國就出現了一段時間的國君空白,在那個時間段裏,山東六國企圖趁機合縱攻秦,最終不僅是以失敗告終還,被武安君白起斬首二十四萬人,讓山東六國再一次的跌入低谷。

這也充分的表明,秦國不僅是一個依靠強有力的君主統治才能夠走向巔峯的國家,也隱晦的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哪怕嬴政在這次刺殺事件當中身亡,秦國依舊在對戰山東六國的時候有着壓倒性的優勢,依舊有着一統天下的實力,更何況那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消滅了趙國、韓國,山東六國已經是殘缺不全,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太子丹又憑什麼認爲除去秦王嬴政就可以消除他的滅國危機呢?

太子丹籌劃荊軻刺秦王太過匆忙

第三,如果太子丹真的盡心竭力的爲燕國謀劃,如果說他對荊軻刺秦勢在必得,那麼又爲什麼要在荊軻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極力的催促荊軻上路呢?如果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只是一種假設的話,如果說太子丹對於這則事件真的就有了百分百把握的話,那麼他必將不會允許任何偶然事件的發生,哪怕再多等一些時間也要保證事情的絕對成功。

可是太子丹在荊軻還沒有等到那位朋友的時候,就催促他上路,甚至派了一位荊軻不怎麼熟悉的秦舞陽作爲輔助,而他在謀劃荊軻刺秦這件事情的過程當中,也沒有見他再做出其他的貢獻。


秦舞陽沒有夥同荊軻一起爲燕國的發展出謀劃策,而是爲了討好荊軻無所不用其極,無論是讓荊軻用金片打水漂也好,還是以美女的雙手作爲禮物送給荊軻也好,這妥妥的就是一副紈絝子弟的表現,國家已經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候,太子丹卻將所有的心思放置在一個人身上,這更像是讓這個人爲自己去達成某種心願,而不是讓這個人爲自己的國家做出某種貢獻。

太子丹策劃荊軻刺秦王,更多的是爲自己出口惡氣

實際上,我們認爲太子丹之所以要策劃荊軻刺秦這樣一件事,其實更多的是爲自己出口惡氣,因爲我們上面已經說到太子丹與秦王嬴政之間是有着一段友情的,他認爲嬴政應該要看在少年時代的朋友的份上對燕國網開一面,也對自己以禮相待,可是嬴政並沒有這麼做,不僅如此,他對燕國更是一點憐惜都沒有,這讓太子當懷恨在心,所以無論是收留樊於期也好,還是策劃荊軻刺秦也好,都是在與秦王嬴政對着幹。

秦王嬴政想殺的人,太子丹就保護起來,嬴政想要一統天下,那麼他就派一個刺客去刺殺他,讓他的抱負胎死腹中。實際上,太子丹打出的爲燕國謀取實際利益也只是一個幌子,因爲在這整個事情當中,燕國更像是太子丹的一個支撐,更像是太子丹能夠策劃這則事件的底氣。


綜述

筆者認爲,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爲什麼太子丹能夠忽略事情敗露的影響,而執意策劃這件事情了,因爲太子丹根本不用去考慮失敗的結果,如果事情失敗那麼他還有燕國作爲後盾,他還可以利用燕國對抗秦軍,他自己依舊可以完好無損,所以太子丹在做起事情來纔會毫無顧忌。

可以看到太子丹這個人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如果他真的爲了燕國着想,那麼他就應該踏踏實實地爲燕國的發展謀取新的道路,就像秦國曾經在危難當中崛起那樣,切切實實的腳踏實地的去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去改善燕國一直以來備受王道影響的政治局面,去招兵買馬爲燕國軍事實力的提高進行謀劃,去努力的改善朝堂的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現況,讓燕國在亂世當中的生存找到出路,可是他沒有這麼做,他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了一個刺客身上,也把燕國所有的身家性命都壓在了這個刺客身上。

在荊軻刺秦事件敗露之後,燕國也在秦軍的攻勢之下土崩瓦解。實際上,荊軻刺秦是導致燕國滅亡的直接原因,不知道太子丹死後看到這樣的結局又是否會痛心呢?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過秦論》、《漢書》、《資治通鑑》、《國語》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