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夜未央: 最近看罗马帝国大战略这本书想到的一个问题,罗马帝国,具体说奥古斯都的军事布局应该说是一个中国人看了目瞪口呆的军事布局吧,帝国主力部队全部一线布置在帝国边境一线一字排开(二线兵团很少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地区各有一点,不在意大利),在意大利这个帝国王畿的军队只有一个禁卫军。

中国自古都讲究内重外轻,以强驭弱,而罗马这种军事布局在中国历代王朝来说简直就是奇葩吧,边军绝对强大,中央军基本等于不存在(用罗马帝国大战略一书作者的论调,禁卫军的数量导致其价值只是元首亲征时候的卫队而已),这种布局有点类似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军事布局,中央虚弱程度比唐朝那时候更甚。

一旦边军造反,禁卫军是绝对没能力对抗的。但是这种布局延续了差不多两个王朝,从奥古斯都时期一直到五贤帝。罗马除了在尼禄死之后闹出一次时间比较短的内战(1年,2年?)外,整个帝国头200年基本可以说是保持了稳定的,这和中国一个王朝寿命也差不多了。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内轻外重的奇葩的军事布局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居然能够稳固的延续那么久?

waitzzh: 因为罗马的国情。

天朝天子的那一套体制可以牢牢控制住禁军,不管是叫南军北军还是京营,因为有这么一个政治习惯,从天子六师开始就是这样。

罗马的情况是,根据一般习惯,罗马城周围是不应该有军队的,那只禁卫军能进入罗马是奥古斯都绝对权力的象征。而且在奥古斯都那个历史阶段 ,共和国刚刚变成帝国,军团还没有变成单纯的对内镇压工具,虽然已经开始变了,但是对外征服的价值是一直存在的,对周围的征服也一直存在。但这不是没有问题,只是问题没有炸裂而已。

这种内轻外重的情况一直存在,并且渐渐演化,等到尼禄完蛋以后,中枢的力量过弱,从周围大军头里面选择一个人入主就成了自然选择了。

也就是五贤帝接踵上位的背景,你看五贤帝谁不是大军头,换到奥勒留的时候换了规矩,然后大撕逼时代开始。

深潜者:话说奥古斯都前的苏拉、凯撒不都是带兵进的罗马吗?奥古斯都之后的那一段时间咋就没事?

waitzzh:对,他们都是带兵进的,他们也为奥古斯都建立禁卫军提供了先例,可是他们没有为解决外强内弱这种现象提供一种解决办法。

他们都是军人王,在共和国环境的募兵制下,他们对自己名下的军团掌握程度自然很强。奥古斯都之后也就有这种问题,也不存在没事这种事情。

提比略也是军人王,但是他在位的时候也发生了军人哗变的现象,不过他的继承人日尔曼尼库斯和卡里古拉都很得军人(不论禁卫军还是外线军团)的支持,当这种支持存在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不会表现出来。等卡里古拉失去军队支持的时候,他很快就被禁卫军刺杀了。然后罗马的政治就更是忽略了尾大不掉的外线军人,禁卫军的暴戾成了主要问题。

于此相应的办法是外线大军头入主中枢,表现形式就是五贤帝。

等奥勒留换了规矩,于是又回到了禁卫军和元老院角力的旧环境里,但是已经尝到甜头的外线总督们自然不会再旁观,他们要掺和进来。

然后我们都知道了。

深潜者:我的意思是苏拉以及前后三巨头时代都是外线军阀打进罗马赢得大位。但奥古斯都之后快200年都没怎么有外线军阀造反攻进罗马的情况发生了吧?奥古斯都是用了什么方法把外线军阀踢出了大位竞争?

长乐夜未央:同问:

1、在这种绝对的内轻外重的格局下,当时在自己眼皮底下只有不到一个军团的直属兵力的皇帝靠什么控制外边28军团的?而且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差不多200年比较稳定的局面。

2、从之前凯撒奥古斯都到后来五贤帝类似图拉真这种大军头既然上位,为什么还接受这种体制,而不是在意大利和罗马放他10个8个军团?

gameboy:公元前27年到公元69年,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国祚哪里来的200年?

而且第二代元首提比略自己就是军事强人,第三代元首卡利古拉的老爹日尔曼尼库斯也是军事强人,在日耳曼军区有比较好的人脉。

waitzzh:奥古斯都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凯撒的法子,不过凯撒是扩张和土地,奥古斯都是用固守和钱。

另外一个就是策略上的调整,长时间的对外战争必然会产生一个对军人有巨大影响力的高级军官,因而产生一个对皇权有威胁的人,所以你仔细看一下奥古斯都之后的罗马战略,基本上是以固守为主,而不复共和国时期向外开拓的那股气势。很简单,共和国时期对外开拓是增加财富与权势增加自我影响的好手段。帝国时期那就是纯粹给皇帝找不自在。奥古斯都的遗嘱里甚至还有类似不扩张领土的直接指示。

钱的问题也好说,一个帝国军人等到退役的时候,会得到奥古斯都也就是皇帝以个人名义送给的12000赛斯特的钱。而他们一年的军饷我记不清是800还是900赛斯特了。这笔钱一般要造反的地方军头可掏不出来。而且皇帝还会不定期的以个人名义把送钱给军人。这些钱也根据他们对统治的重要性而言的,一般来说禁卫军拿得最多,各地军团拿的要稍微少一点。

对军官的收买就不用提了,罗马帝国在这方面的向心力比共和国要好很多。留给军官的上升空间比共和国时期扩大了,如果有前途的话,很少会有人铤而走险。

但这不是没有问题,奥古斯都去世的时候,驻扎在多瑙河那一块两个行省的好几个军团就产生了闹饷问题,最后被镇压了。这个时候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外线军阀反制中央的影子,但是还是被一拉一打给抹掉了。这倒不是说奥古斯都的那一套多有力量,只是外线军阀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多么有力量。

兵强马壮为天子的那种气氛还没形成呢,就跟苏峻刘牢之他们差不多。

第二个问题具体说一下 :没机会也没用,这是募兵制必然导致的一个结果,你就算真在意大利半岛放上10个军团 ,这么一只规模更大的禁卫军要怎么对付?对付募兵的话,罗马毕竟不是大宋啊。

长乐夜未央:10个军团不过6万人,加上辅助部队最多12万人,这点兵力对中国王朝历史禁卫军也差不多了,而且这支军队的目地是内重外轻驾驭外省各地军团,不然我始终无法理解光靠不到一个军团的禁卫军罗马皇帝凭什么驾驭外省几十个军团?

刘牢之之后不久就是刘裕了,可除了尼禄死后那短时间的一次,奥古斯都后罗马200年内没啥大规模内战。罗马的军事布局我无法理解的是,皇帝直属兵力为什么那么点,凭这点直属兵力如果外省某个地区军团作乱,皇帝只能靠其他外省军团来对付,这很容易就演化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罗马靠啥维持的?

waitzzh:钱,皇帝也就是中枢能给普通老兵很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地方总督给不了。跟着总督造反是等他当了皇帝才会有更多的经济利益,而总督因为不长期领军作战未必有什么威望,所以大家不如跟着中枢走。

另外,地方总督控制的军团也不多,上下日耳曼这种前线貌似一个行省也就两三个军团,又不是天下兵马勤王那种一支军团打二十个,拉一派打一派很容易就解决问题了。

lzgadsl2:也就是罗马的皇帝们花了两百年延缓了边关军头知道自己的力量在罗马政坛的影响力?

waitzzh:没有两百年 ,罗马帝国到死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这么理解,当五贤帝纷纷入主之后,地方军阀才真正意识到他们能做到什么,但启蒙已经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类似苏峻会对刘牢之造成影响,然后刘牢之几次跳反造成巨大影响之后,必然会对刘裕产生一些影响。

如果把五贤帝作为一个标尺去衡量,就会发现一个挺好玩的东西。卡里古拉和尼禄的死直接原因可以归咎到禁卫军的桀骜不驯,但是不稳定因素只存在于禁卫军之中,虽然地方军团已经有很多表现但是并没有人直接站出来挑战皇帝权威。

然后就是五贤帝时代,但五贤帝并非凭空出现的。韦帕芗王朝就是在外长期征战的外省将领获得了地位,韦帕芗王朝是个漂亮的标本。韦帕芗和他的儿子提图斯都是非常厉害的将领,传统的军人王,他们对军队的控制让禁卫军和地方军团都俯首帖耳。等到“文人”图密善登位的时候,禁卫军就又开始瞎胡闹了,当然一切的表象是标准的宫廷阴谋,但本质上都是皇帝控制不了禁卫军了。与此同时,外省总督也直接挑战皇帝,比如上日耳曼总督就发动叛乱,嗯,勾结蛮族搞叛乱,但是被镇压。

然后就是五贤帝,等到奥勒留传给无力控制军队的“文人”康茂德的时候,这一切又发生了……

另,禁卫军对皇帝的威胁性排在外线军团前面。

lzgadsl2:一个比较平稳的时期,边关军头手握重兵也未必会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天下承平的时候,军队需要完整的中央供给财力,同时单个的军头有什么想法时对周边也会有所顾忌,这些都是中央对边关的优势所在。

waitzzh:罗马的一个问题是,他解决军队叛乱的方法一个是持之以静,也就是军事上不折腾。另一个方法是多撒钱。但这两个方法都有问题。

不折腾蛮族不代表内部不闹事,韦帕芗就是借着长期镇压犹太起义获得了军事上的加持。在东方还要面对和帕提亚争夺亚美尼亚以及应对后来的波斯崛起,这些不会因为采取保守的策略就不发生。

多撒钱的话,戴克里先之前,罗马那种包税制度一直都很混乱,而且取悦民众的开销非常大,罗马采取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铸造劣币,导致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一丝不挂acfun:这么说,罗马是靠中央花钱加分化平衡的手段对付各个军头的?

这种体制倒是一种选择。不过罗马有那么多税收来供养么?怎么防止军头从驻守地收取好处,养肥自己?

waitzzh : 罗马在戴克里先改革之前税制有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包税制虽然渐渐被取代,不过地方总督和包税商合作捞钱层出不穷。

不过也不是没有反制手段,比如提比略时期,他直接派他的继承人日尔曼尼库斯到高卢执行收税任务。但这种情况的结果也是满足不了胃口越来越大的军队。

罗马人的解决手法一个是减少军队,尼禄时期貌似军团数目已经缩减到19个了;另一个就是指望君主的个人能力,比如韦帕芗和提图斯因为富有威望所以能挡住军队的这种胃口,换成别人的时候就完蛋了。

gameboy:奥古斯都公元前27成为元首,到公元69年韦帕芗上洛成功,这才不到一百年,哪里来的“快200年”??

长乐夜未央: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完蛋后罗马内乱时间很短,然后就是五贤帝时代了。换句话说,这段混乱基本可以理解成东西两汉之间短的多少得多的内乱,或者理解成魏晋或者南朝那种版图,统治集团,制度基本无大变更的王朝替换。从克劳迪王朝到五贤帝时期结束这段时间差不多快200年了。如果换中国,这种中央军队不满万人,地方军队30万都在边疆的局面,你觉得能维持多少年不天下大乱?

我奇怪的就是这种诡异的布局凭啥能维持那么久?我当然知道提比略是军事强人,日尔曼尼库斯是军事强人,直白地说罗马帝国元首如果控制不了禁卫军和边疆军团,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我不理解的是,这种军事布局是很不理想的,内轻外重,皇帝对军队的驾驭完全建立在边疆军队互相制衡而不是中央地方均势上的,这种局面,边疆军队能够对付意大利,但是意大利完全不能对抗边疆,而罗马那么多军事强人,为什么不企图改变这种布局。把帝国军队的绝大多数放到自己鞭长莫及的地方,这种军事布局凭什么延续那么久,而且那么久没天下大乱?

waitzzh: 中央有乱,边军争相开进,夺取大位的事,发生过好几次了。和中国不一样,西罗马皇帝,军头都不是血统继承的,有能力者居之。对外征服不再是正收益后,军头也要掂着钱袋子算算,开拨入京的政治收益是多少,是不是比接受新皇帝的政治收买更划算?因为他要入京夺位,同样要花钱收买其他军头。禁卫军扶植皇帝,其实就是凭这个利润差。其实罗马帝国后期只有两个经济中心能带来足够收益收买其他军头,罗马和君士坦丁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