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衛計委下發《自治區衛生計生委關於規範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9月1日起,全區所有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以及所有民營醫院全面停止門診輸液,兒科、急診以及門診靜脈全麻等輸液除外。其中,門診不需要輸液治療的常見病發病有53種。(8月13日《南寧晚報》)

門診不能隨意輸液了。根據《通知》要求,全區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及所有民營醫院於2018年9月1日起,除兒科門診和急診科以及門診靜脈全麻外,全面停止門診靜脈輸液服務。這也就意味着,輸液治療將成爲處方治療的“晉級”臺階,不能隨意用於門診類疾病的治療,這不僅是對病人的健康負責,更具有深遠的醫療示範意義。

近年來,“輸液治病”已成爲個別醫院首要治療方式,除了一些患者會追求較快療效之外,“輸液治病”還會爲醫院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世界衛生組織一直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靜脈注射”的用藥原則,但是在我國,抗生素的濫用已經成爲一個普遍問題,既有損羣衆健康,還加重了醫保資金負擔。

廣西此次出臺的這項《通知》之前,已經有多家醫院“試水”取消門診輸液。對於普通的成人患者,一般情況下,門診醫生不再開輸液藥處方,特殊情況需要輸液的患者及兒科患者,都在急診輸液室輸液,效果良好,而此次在全區範圍內推行“停止門診輸液”的同時,也有與之相配套的巡查及整合規定,既考慮了全區目前的醫療水平的整合提升,又堅持患者至上的原則,確保就診患者有序就醫。

摘掉“吊瓶大國”的帽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靜脈用藥也不是“萬能處方”,一些缺乏處方資質的小門診、黑診所提着“吊瓶”在診療界橫衝直撞,因輸液而導致的醫療事故也頻頻出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這也說明,門診輸液必須停止了。但是,不能“一停了之”,要想走得更遠,就必須讓改革的步伐跟上,要加強處方巡查和督導檢查,及時處理不合規的醫療行爲,同時醫生要負起責任,處方要更加嚴謹,也要建立更爲合理的醫療體系,有效整合醫療資源,讓患者看病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停止門診輸液”政策的實行,還需要轉變社會公衆的“治療意識”和醫生的“處方意識”。輸液並不一定好得快,過度輸液對健康不利,對身體有影響,危害甚大,醫患共同努力,纔會讓醫療體系更加完善,醫療改革穩步推進。

文/孔令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