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的争议,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本质

01

近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一篇题为“教育的水平线”的报道,在微信公众号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题推送后引发了大量转发,随后在社交媒体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仿佛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曙光,觉得这是贫困地区学子改变命运的契机,有人质疑这只是一场靠掐尖打名气,然后卖产品赚钱的资本游戏。

简单一点说,所谓“这块屏幕”指的是一些教育薄弱学校收看著名的成都七中的网络直播,和成都七中的学生们一起上课、作业、考试。

据介绍,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记者采访了参与学习的云南禄劝第一中学,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生源流出严重,自从参与直播之后,成绩提高明显,去年直播班还有两位同学考入了清北,小城也十几年来第一次迎来生源回流。

看来,直播教育的效果,棒极了!

02

但随后,大象公会一篇“那些没有被屏幕改变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网络直播教学的另一面。

这一次采访的对象是四川大凉山某网络直播班的学生。

在这些学生的眼里,网络直播班就是“看视频自学班”。由于学生底子不同,直播缺乏互动,经常出现课堂打瞌睡和听不懂等问题。

“同一个知识点,在我们这可能需要5节课讲,七中3节课就讲完了,进度很快,比较难,我们很难跟上”。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听不懂,“老师就让我们拷贝教学视频,不懂的回家自己看。大部分同学都不怎么去问了,可能不懂的地方太多了。”

而且老师常说,“你们考不好,又不是我教的,是七中老师教得不好。”

网络班很快就开始分化,极个别基础好的能跟得上直播,大部分学生虽然听不懂,但依然做着努力,有人甚至开始“摧残式自学”。

也有网络班的同学表示:“现在想起来,老师管得太松了,我们太贪玩了。因为网络班有多媒体设备,我们经常会看电影,看《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还是过得太轻松了。”

最终,在中考时只有考到全县前100名才有资格进入的网络班,高考成绩非常不理想,甚至有2个初中时成绩前三的同学最后没念成大学。

显然,这所学校网络直播班的学生,并没有被那块屏幕改变命运。甚至,对于某些个体来讲,命运还变得更坏。

03

为什么两篇报道,两所学校,同一种教学模式,差异却如此之大?

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中国青年报对于禄劝一中的报道:

一些远端的老师声称,虽然不用 “亲自讲课”,但为保证跟上进度,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约等于3个普通班。

这些老师琢磨出一些方法,比如整理七中老师事前发送的课件,编制成学案,布置成头一晚作业让学生预习;课上盯着学生的表情,记录下疑惑的瞬间,琢磨着课后补足;屏幕那端偶有间隙,可以见缝插针给学生解释几句。

为跟上进度,禄劝一中把部分周末和平日直到23点的自习安排了课程,帮学生查漏补缺。有老师连上20个晚自习。

“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在家只能睡个觉。”另一位老师说,自己6岁的孩子,每周只有半天能见到爹。

在禄劝一中,直播班的大部分孩子会在3年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

看出来了吧?禄劝一中和大凉山那所学校相比,老师的责任心,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都完全不同。

而据禄劝县教育局局长称,禄劝县的年财政收入为6.1亿元,但县里、市里都注资教育,使得全县教育支出反超财政总收入3.5亿元。用了多年时间,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全部免费,毛入学率90%以上。

“在我们这样的贫困县,投资教育,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最好的办法。”

该县对于教育的认识,不是一般的高,该县对教育的投入,不是一般的大。

04

其实对比两篇报道,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提高教育水平至少需要以下三点:

良好的教育资源、刻苦努力的学生、有责任心的教育者。

成都七中的直播课,只不过是让薄弱地区的孩子们见识到了更优秀的教师、更出色的学生、更先进的课堂。

充其量,这种直播课只是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以及更广阔的视野而已。

如果把这种学习方式当成“看视频自学”,老师不管不引导,学生不学或用蛮力学,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

而当师生们看到自己的差距之后,去付出加倍的努力,一起想方设法补足短板,老师们倾情投入,学生们真正想学,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显然,对教育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始终是人,而不仅仅是设备或技术。

05

关于网络直播教学,这自然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但网络直播教学的优缺点也非常明显,其覆盖面广、具有可重复性、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当然是其优势,但互动性较差、不能根据观看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需要学生具有强大的自制力等等,都是其难以克服的缺点。

我们不必夸大直播教学的作用,它没有那么神奇。否则,岂不是全国一个学科只要一位老师讲课,然后所有学生天天看直播就行?同时,我们也不必完全否定,毕竟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分享到更多的资源,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笔者比较认同来自丽江一中直播班、后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和晓堃同学的观点:

要是说对自己的命运有多大改变,可能并没有,说高考能增加多少分,可能也不是特别明显。但成都七中优越的师资配置、教学条件、自律又资质卓越的同学,让自己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知道了优秀的高中是这样的标准,更多的是,打开了自己的视野。

正如中青报的那篇报道里说的那样:“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恐怕,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对于在“井下”的人来说,教育给他一束光,让他看到了外面天空的广阔与美丽,然后有了努力向上的动力,拼命去改变命运。

有了这样的认识,采取哪种教育模式,倒在其次。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