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和阿育王是东方两个大国杰出的皇帝,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大展宏图,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大帝国,他们虽然相隔百年,但是所处历史环境却非常相似。他们的统治思想,看上去不同,实质却是相同的,如果把这两个帝王进行对比研究,或许我们能够理解,所谓的君权神授,是那个时代共有的选项,而且还是必选项。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帝国的第三代国王,印度学者把他看成是印度历史上最为卓越的帝王。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第5代皇帝,是和秦始皇,唐宗宋祖相提并论的伟大帝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汉是一体的,秦朝寿命很短,从秦帝国的建立,到汉武帝继位,其实相隔只有81年。
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就像秦始皇一样,开创了古代印度历史的帝国时代,完成了从分散的城邦,到帝国统一的转变。汉武帝和阿育王都是帝国事业的开拓者,从他们继位开始起,就开始不断对外用兵,扩大帝国的疆域。

虽然各自对外战争的性质不同,阿育王对外战争的主要对象是南印度的羯陵伽国,这也是阿育王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对外战争,羯陵伽是一个临海国家,这里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军事能力也非常强,整个战役非常惨烈,据碑文记载,有10万人死于这场战役,15万人和牲畜被俘虏走。
羯陵伽国被征服之后,阿育王的孔雀帝国疆域进一步扩大,除了南部的索尔,整个印度半岛悉数纳入版图。阿育王所开拓的疆域是历史空前的,这也是孔雀帝国极盛的时代。

汉武帝的对外战争主要对手是北边的匈奴,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长期成为中原农耕文明的隐患。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农业帝国,强大的匈奴游牧部落占据了广阔的塞北草原,并控制西域的一些小国,也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同盟。
从秦朝开始,在北部边疆屯驻大军,并且修筑长城,以防止匈奴的南下,虽然偶有战事,但是形成了均衡的对峙形势。汉朝刚刚建立之时,由于国力空虚,匈奴借此大举进犯汉朝。而汉朝采取了与民休息,以和亲的方式换取了短暂的和平。

汉武帝继位之后,由于国力逐渐强盛,一改先前的政策,对南匈奴开始以武力还击。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90年,前前后后共计打了43年,前期战争比较顺利,在卫青、霍去病的率领下,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分别夺取了河套一带的土地,陆续设置了朔方、酒泉、武威、张掖、敦煌等郡。
在第三次用兵当中,汉军出塞外2000多公里,并且杀死匈奴8万余人,大伤匈奴元气,匈奴随后继续往西北迁移,大漠以南不再有匈奴王庭。这场战役带来了十几年的和平,随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修建长城,向西北开始迁居,屯边开荒,边民数量达到几十万人,有效支援了边防。

秦灭六国,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当中重要的一步。之后汉武帝战胜匈奴,迁民垦荒,不断开疆拓土,疆域到达辽东,让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又迈入新台阶。
秦汉帝国和孔雀帝国,形成的过程中非常相似,都是从分散的小诸侯国,通过逐渐的兼并形成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但是两者又是不同的,秦汉时以中原民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的统一,虽然人口众多,还是以中原王朝的单一民族为主体。这为“车同轨,书同文”打下了基础。

而孔雀帝国不同,他们是多民族统一,缺乏一个占绝对优势的主体。虽然雅利安人处于领导地位,但是不能形成统一体的主导力量。实际情况是,帝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在政治经济上也有各自的结构。虽然短时间内统一了,但是离心力非常强,如同一盘散沙。
秦汉帝国是以郡县制中央集权封建帝国,帝国从中央的三公九卿到郡县乡亭,有一套严密的官僚体系。而孔雀帝国建立之后,地方势力依然保存了非常强的实力,即使皇室成员担任总督,地方也不稳定。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统治体系,是一个以摩羯陀国为主体的政治联合体。

历史上,南亚的印度文明,和东亚的中华文明,由于喜马拉雅以及西北沙漠的阻隔,同西方世界长期隔绝,只有一些商人往来。打开这层壁垒的是波斯人,他们带着大批的印度人进入欧洲战场,亚历山大沿着波斯人的足迹,再度占领印度河流域。
孔雀帝国建立之后,阿育王本可以继续征伐,把南端的邻邦也纳入版图,也可以报复波斯人的入侵,但是阿育王改变了武力扩张的侵略政策,取而代之的是皈依佛教,并在有生之年积极通过发布诫令,或者周游国土来向臣民们宣扬佛法,他要通过佛教来完成帝国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参与任何大规模的战役。

阿育王不仅向南部诸国派遣了使者,而且还向西方的塞琉古、埃及、马其顿等国都派遣到了使者,阿育王同西方世界开展了积极的外交。即使和中国隔着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依然保留着阿育王的一些记录,比如震旦的19座佛塔等。
中国直至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不仅有联合西域国家对抗匈奴的目的,同时还有地理探险,了解世界的目的。张骞的这次西行,加强了中国同西方诸多邻国的直接联系与交往,而且还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阿育王崇信佛法,汉武帝独尊儒术,他们在治国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两个文明之后的发展起到极其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高僧义净到达印度的时候,见到了穿着僧人衣服的阿育王的塑像,这也为南朝梁武帝三次舍身到泰寺,起到示范效应。阿育王对佛教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在国内大肆修建佛塔,据传他一共在印度修建了8万多座佛塔。玄奘西行的时候,一路见到非常多的佛塔,都受那一时期的影响。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阿育王功不可没。

阿育王希望通过佛法建立一整套道德规范,其中包括:少作恶,多行善,慈悲,慷慨,真诚与纯洁。”这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中国儒教所宣扬的“三纲五常”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阿育王所创立的佛法,作为政治信条,在全国推广,协调人际关系,教际关系,以及对外的国际关系。
汉朝在吸取秦帝国的灭亡的教训,刚开始以黄老的“无为而治”来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稳定统治,在高、惠、文、景四代60多年时间里,让整个国库充裕,经济也得到复苏。汉武帝不再满足于无为的黄老思想,于是召集贤良之士,询问治国安邦的策略。

之后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方针,董仲舒不仅向汉武帝提出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同时他还提出了培养人才的必要性。之后汉武帝在中央建立了“太学”教授儒家经典,招收弟子。就这样,儒家学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发展起来,成为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对儒家的影响,像阿育王对佛教的影响一样,他们分别用释迦牟尼和孔子,达到思想的统一,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这两位圣人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力量,成为植根于两国人心目中的力量,孕育了两个文明的不同性格。

汉武帝和阿育王虽然都尊儒、崇佛,但是他们并不排外,阿育王在铭文当中强调,要尊重其他的教派,不要在任何场合夸耀自己的教派,而贬低别的教派,要求各个教派活动当中,一视同仁。汉武帝在采纳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也并没有罢黜百家,在用人上也是不拘一格,比如桑弘羊,霍光等都不是儒家,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出身于寒门。
无论是汉武帝还是阿育王,亦或是亚历山大、奥古斯都,虽然他们处在不同地域,彼此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统治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不约而同地建立了君权神授,皇权神化,让自己的君主专制合法化。

东方的大流士、秦始皇、汉武帝、阿育王,都把自己扮作受命于天,替天行道。阿胡拉马资达将左手持的象征王权的环,准备授予大流士。秦始皇、汉武帝自诩是“真命天子”,阿育王自诩是“诸神宠爱者”。而西方的亚历山大和奥古斯都则公开宣称自己是神。
秦始皇、汉武帝、阿育王、大流士都是独断专横,为所欲为,独揽大权于一身,区别在于君主制的隐蔽与公开。

历史在同一时期,东西方虽然相隔崇山峻岭,互不来往,但是治国思想上,都有其相似性。面对强大的帝国都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以及精神支柱。汉武帝尊儒,阿育王崇佛,从此佛教和儒学蓬勃发展起来,孕育着东方文明所特有的性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