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楔形文字是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西亞地區蘇美爾人使用的一種文字,因文字筆畫多呈一頭大一頭尖的楔形而得名,所以又叫“釘頭文字”和“箭頭字”。在發現貝希斯頓銘文後,羅林森經過九年的研究,先是破譯了銘文上的古波斯文,然後將破譯出的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相比對,終於讀出了大部分的楔形文字的內容。

楔形文字是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西亞地區蘇美爾人使用的一種文字,因文字筆畫多呈一頭大一頭尖的楔形而得名,所以又叫“釘頭文字”和“箭頭字”。


(楔形文字)

最早的時候,蘇美爾人在地上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一些賬目,漸漸的這些記錄賬目的符號演化爲表意符號,幾個表意符號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複雜的詞或者短語。這種古老的表意符號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和阿拉米人的改造和使用,慢慢轉變爲一種半章節文字。

楔形文字共有500種,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唯一的文字體系,是燦爛的蘇美爾文明的代表之一。這種由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善於將一個或者幾個符號組合起來,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比如可以用“口”表示“說”的意思,也可以把“眼睛”和“水”連起來表示“眼淚”的意思。


由於當時的蘇美爾文明不掌握造紙術,所以這些楔形文字都是用木棒或者蘆葦杆在潮溼的黏土上寫成,然後晾乾再進行燒製,形成泥版文書。唯一不足的是這種泥版文書非常笨重,有的甚至有兩米多長,近兩米寬,無法攜帶。

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的文字的形成和發展都有着重要的影響,但是由於它極爲複雜,而且難以掌握,所以在公元一世紀初時,就慢慢消亡了。但是受它影響,古巴比倫王國繼承了楔形文字,並加以擴大和完備,使其變得更加精緻和優美。到了波斯王朝時期,波斯人對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先進的字母文字。從那時起,世界上再也沒有人使用這種古老而又艱澀的文字了。


到了一千多年後的1472年,一個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今天的伊朗一座古廟的牆上,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字體。雖然他回國後向人說起過這件事,但當時沒有人注意。直到一個叫瓦萊的意大利人在伊拉克又發現了這種刻在牆上的符號,經瓦萊研究,他認爲這是古代西亞人的文字。他把這個發現帶回了歐洲,使得更多的歐洲人頭一次瞭解了這種古代西亞地區的文字符號。

目前保存最爲完整的楔形文字是貝希斯頓銘文。這是公元前522年,波斯皇帝崗比西斯遠征埃及時,國內爆發了叛亂,崗比西斯因此喪命,貴族大流士平定了叛亂,當上了波斯國王。大流士爲了讓世人知道自己的功績,讓人把他平定判斷的經過刻在一塊大岩石上,這就是貝希斯頓銘文。


(楔形文字)

實際上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不止楔形文字這一種文字,還夾雜着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當法國學者羅林森於十九世紀偶然發現這塊銘文後,他從此於這種神祕的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發現貝希斯頓銘文後,羅林森經過九年的研究,先是破譯了銘文上的古波斯文,然後將破譯出的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相比對,終於讀出了大部分的楔形文字的內容。但是還有一部分羅林森始終無法破譯,這成爲他至死的遺憾。


(格羅特芬)

幾乎與羅林森同一時代的德國青年學者格羅特芬也是一個楔形文字的愛好者,這位天才的語言學家發明了一種根據波斯拼音進行邏輯推理的解讀方式,這種解讀方式就像一把打開神祕寶箱的鑰匙,使格羅特芬獲得了成功。

目前,雖然仍存在一些詞彙上的小問題和語法上的疑惑,楔形文字基本上已被現代人破譯成功。我們終於能夠通過閱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留下來的文獻去了解兩河流域文明這一偉大但早已滅亡的文明,也可以解讀出這一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遺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