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屈指人生,数十寒暑。文峰塔,旧貌新颜,沧桑不改,风彩依然。

幼时,居新街大院,在街上的环小上学,院后是南北流向的护城河,河西是老22中,站在后院门口,左手是一段儿土城墙,墙上似有瞭望的木架子,侧右后即是文峰塔。许是司空见惯吧,也没觉得什么特别,反到是对城墙边东西流向的小河(是否城河的辐射延伸模糊不能定)印象深刻。那时候环境好,常有人在河岸两边洗衣服,河里的小鱼也时常给趟河的我们来个亲密接触。

随着城市规划开发,现在的新街又涵盖了闸口街、北城河街、兴隆街、南新安街,早已今非昔比,文峰塔周围更是大面积拆迁,一个崭新的洛邑古城拔地而起,儿时的记忆反倒愈发清晰了起来!

我们大院有二十几户人家,同龄的兄弟姐妹大抵也是同学,彼此熟悉。记得一届的同学即有郭军、方强、李仁、魏国、宋庆等。临街住的叫什么汉章,他弟弟应该有病,整天带个汵水盘儿,坐在轿婆里,任蚊子叮苍蝇轰也不知驱赶。直到有一天,他家传来哭声,知道这个苦命的孩子夭折了。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悲痛是最深重的记忆。我那可怜的弟弟也未能幸免,在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中走了。父亲强忍巨痛,怀抱着那幼小的身躯,在一群大人簇拥下,将他掩埋在城墙附近。我木然地看着,也不知道痛。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次,我在玩耍时,竟将小钢掀铲到大母脚趾头,至今留下一道口子,当时也不敢告诉家人。后来觉得大概是手足之痛吧。

那时候,小孩子容易饥饿。一天,我可能真的饿急了,趁父母忙着没注意,踮起脚尖,扒向了桌子上刚煮好的面条,一下把锅给拉翻扣到身上,父亲二话没说,直接把我扔到水缸里,后来多亏了厂医黄章大力施救,我最终躲过一劫。后来,母亲有病被已调瀍河医院的黄医生治疗得发生了事故,差点送命,她醒来之后仍说,人要懂得感恩,念人家救过我,咱啥不能追究。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那时侯,大家也会苦中作乐,宋庆家是经常的聚会地。他老家是豫东的,爸在东关办事处,看着比较严厉,在我们眼里属于大干部,他妈是街道主任,身体不好,家里养了几只乌鸡(给我们说是药鸡)。她拿着孵不出小鸡的蛋边剥吃,边给我们讲故事,无怪乎鬼神之类,我们看她吃,感觉难以下咽。听完故事走回家都很害怕,有时还做恶梦,但还是欲罢不能。

宋妈妈作为居委会主任,还负责组织安排每家每户站岗放哨,红袖箍轮流派送,义务巡逻。轮到谁家没一句怨言,反而很光荣,孩子们跟着大人,感到很神圣也很雀跃。

那时候,日子虽清苦,但人们单纯,团结友爱邻里互助蔚然成风,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总会有人乐意无私帮忙。后院的孬哥家是农民,养了只猪崽,谁家的“恶水”(刷锅水)都给他留了喂猪。一年下来,猪卖了,孬哥家人总会买上一包水果糖挨家挨户分发,双方都很喜悦、很满足。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现在想来,当时一毛钱十三个的红薯糖,确是难得美味,作为奖励品,一年也不轻易吃到。

当时正是文革期间,厂里经常开批斗会,对批斗对象充满了阶级仇恨,斗争也很无情。报社的白兴因故下放到工厂,被整的很惨,大儿子受连累几乎参不了军。部队确实看上他的篮球专长,帮助改他舅姓,才当兵。白伯落实政策回报社没多长时间就退休了,分房子坚持要顶层。老头委实可爱,说被人欺负怕了,我也要站在别人头上了,呵呵。

那年月,就在文峰塔下,发生了一件轰动的大事。22中一个学生,叫张X生的记不太准了,在课间写标语犯迷糊,把字词弄颠倒了,被同学揭发,直接被五花大绑,挂上现行反革命的牌子押上车,游街示众。该同学脸色刷白,一直在喊受不了受不了,现在看来是笑谈了,但任何事都脱不了时代的烙印。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受大人武斗的影响,街上比我们稍大的男孩子们,由高立牵头,以瀍河为界,与东岸的孩子们为敌开仗。无怪乎打弹弓,扔石头击打对方。记得这边那个谁头被打破出血了,反而当“英雄”对待。有一次我和李仁过大石桥,还被对方的人盘问是否“在教”,场面很紧张。

院中的辉哥是老三届,老家是上海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一家人行事谨小慎微。一天,大伙看到后院烟火缭绕,才发现是辉哥在烧书,一摞一摞崭新的书顷刻化为灰烬。我看到同学魏国抢回两本小人书,是描写保尔.柯擦金的,小伙伴们争相传看,爱不释手。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那时物资匮乏,经济条件有限,最高级的玩具诸如哨子、小汽车等,谁家也不舍得买,全靠孩子们自已的主观能动性了。我们就地取材,崩柿乎(柿核)、打跌卢(陀螺)、扔沙包、踢踺子、推桶箍、摔“面包”、叠飞机、丢手巾、跳皮筋儿、崩弹子儿、逮吗咋、粘马知了,扛膀子、捣鸡、藏木儿门儿(躲猫猫)、玩过三关、玩数星星、玩官打捉贼、玩东西南北……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有的一人即可,有的需要多人配合,反正只要不花钱,只要你能想到全可以,大家玩得热火朝天、玩得忘乎所以满头大汗。

灯楼和风筝作为奢饰品,寻常是见不到的。记得一天,孬哥在后院看到文峰塔下有人放的风筝,飞在城墙木架边,即跳过城河,翻过22中围墙,站在城墙,摘了风筝拽断线撒腿回跑,转眼就没影了。

那时候,尽管水系发达,离河很近,但游泳是被严格禁止的,老师家长都会谆谆教诲,反复叮嘱。夏天更是严管季节,如果外出回家,父亲总会第一时间让伸出胳膊,用指甲在上面划一下,发现异常少不了一顿严厉的日刮,连带保证如何如何。眷眷之心,由此乃尔。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当时,南关瀍河洛河交汇处,现在的朱樱塔附近是个码头,有艄公摆渡,木船是连接两岸的主要交通工具。票也不贵,小孩子可以免费蹭船。有几次坐在船上,看到大孩子们在河里戏水,心里很痒痒,但想到后果只能作罢。直到那天下猛雨,因为新街小石桥段地势低,常常会聚水成河,有齐腰深,小伙伴们趁势才能弥补一下。

那时,我们最大的乐趣恐怕就是看戏了。厂工宣队经常在临街就地搭台,也上演革命样板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赵叔叔作为当然的主角,总是扮演李玉和等高大全形象,雄赳赳气昂昂,拿捏非常到位。其实,赵叔的绝活是花旦,嗓音清亮,扮相甜美,在瀍河一带拥有无数粉丝。可惜当时平台太小,没有梨园春、星光大道,传媒也没有现在丰富,不然肯定会更火。

电影是不常看的,电视更是稀罕物。记得街上民俗馆,当时我们叫大庙,购买了一台小黑白调试播放,一时街空,连附近小石桥街、吕氏街的人也纷至沓来,顷刻之间,庙里已人头攒动人满为患了。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计划经济计划供应,各种票券一应俱全,米面油、肉蛋菜,针头线脑都要票,理发洗澡也不例外,买缝纫机、自行车等大件还要“分儿”,普通人家攒几年也不一定够,需要街坊四邻借了。那时,人们既诚信还热心,团结友爱,街上没有盲流乞丐,小偷小摸也很少,社会非常稳定。

小时候,怕头发茬儿扎,理发是比较难受的事。家人给一张地方国营面值四毛五的理发票,催几天才去,就在东门口街,理完发还能找两毛,大人不回要,往往已经默许成你的私房钱了。

别小看这两毛钱,能在大石桥饭店吃碗牛肉泡馍或者两个肉包,买一碗素面还富裕,还可以到对面熟肉店大快朵颐一次。我基本上是买一毛钱冻子,一大包呢,拿回家分享,剩下的一毛作为机动,供买大绿豆、冰糕、菱角等零嘴的不时之需。怎么样,会过日子吧?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那时,人们吃的虽然粗糙简单但基本健康。说到吃,大石桥会是不错的去处。大人赶会是为了添置些锅碗瓢盆之类,孩子们则想去吃一些诸如炒凉粉等平时难见的食材,满足一下口腹之欲。记得最美味的,是我在瀍河边玩耍幸运地挖了一大颗“麦麦棬”(蘑菇),拿回家炒了,超美!至于打虫的宝塔糖,高粱面到现在再没有见过,只剩下回忆了。

那时候,学校绝对是无产阶级的阵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充满了正能量。班干部红小兵是讲究成分的,家庭出身不好的基本无望,贫下中农的后代比较吃的开。每逢填表时,出身好的都会很骄傲,公开喊着写贫农;成分高的孩子像只受伤的猫,如地下工作者悄悄地单独找老师完成一切,生怕别人知道嘲笑。学校还经常组织忆苦思甜。同学们带着家人做的豆腐渣菜叶窝头,在老师的带领下,听着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主题歌,控诉完万恶的旧社会,就开始享用自带的干粮。虽然难以下咽,但谁也不敢说不好吃。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那年月,老师都真的很负责任,不但体现在学校,还延伸到课余时间。吃罢饭,孩子们大抵是不睡午觉的,每人掂一瓶放了糖精、五颜六色的水开始出来,学校不到点是不开门的,他们就三五成群在街上转悠闲喷。这时,老师不知从哪来了,前后夹击驱赶孩子们回家,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好多年以后,在青年宫碰到小学的董老师已经白发苍苍,我送她回家到顺城西街。因为学生太多,她已经记不得我了,但我知道她对每个学生都好。

后来,由于工厂搬迁,我家才不得不暂时离开新街,离开文峰塔。

因为计划经济,房子是分给个人的,每家只许交少量房课即可,我家腾出的房子立时成了抢手货。大家其实住房都紧张,好多人来游说,承诺给什么好处都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求把房子让给他。面对诱惑,家人不为所动,决定把房子无偿送给条件不好的方家。

洛阳记忆 │ 文峰塔下几十年前真实的生活记录,日子艰难却快乐

再后来,我们又在新街买了商品房,又回到文峰塔旁。有人说风凉话,如果当时把房子给他家,再买房子可以重给我们算搬迁户少掏钱如何如何。我们觉得善良无价,一诺千金,对当初的决定并不后悔。

日月如梭,转眼我们也从蒙童步入了中老年。是文峰塔下的那段少年生活,锻造了我们坚韧的性格,奠定了我们善良的本色。回顾那份童真、童趣,丰富了我们的阅历,诠释了人生真谛,击活了我们的记忆,使我们懂得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

少小嘻戏地 如今洛邑城

前后谁人知 解意可有穷

瀍渠入洛处 塔上写朱婴

桨橹舞动时 飞桥应无声

文│过客;图│沐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