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許多地方還是會把馬當作食物的,有些特定的餐廳也可以喫到馬肉,只是因爲養殖的經濟效益太差了,導致沒人願意大規模養殖,自然也就很難在市場上看到馬肉了。是否成爲食物的第一關是能不能喫,很明顯馬肉沒問題,那麼接下來就是好不好喫。

人類可能是地球上食譜最豐富的生物,雖然我們不是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但是我們學會了使用工具,這讓我們成爲頂級捕食者。
縱觀超市或菜市場的肉類,我們很難看到馬肉,我相信也很少有人喫過馬肉,作爲食草有蹄類動物,本來應該很容易成爲人類的食物(比如牛、羊、鹿等等)。
最重要的是,馬肉比牛肉更健康,因爲馬肉脂肪含量更低,而蛋白質含量更高,並且含有更多的omega-3脂肪酸(一種人類自身無法合成,卻是人體必要營養物質)。
從生物學角度出發,馬肉是有成爲受歡迎肉類的潛質,但是它卻沒有進入我們的常規菜單。
這其中有許多原因,總結起來就是經濟效益問題和人類情感問題。
經濟效益問題
是否成爲食物的第一關是能不能喫,很明顯馬肉沒問題,那麼接下來就是好不好喫!
我查閱了一些資料,雖然馬的肌肉含量很高,但是馬肉的味道還是可以的,只是有一點點獨特的風味(具體什麼味道不清楚),據說有點像是野生山羊肉的味道。
不算難喫的馬肉,卻沒有成爲主流食物是有一個致命的原因——它的經濟效益很低!
作爲一個肌肉發達的“運動型選手”,馬不能高效地把草和穀物轉化成肉,換句話,100斤的草可能可以得到1斤的牛肉或羊肉,但是馬卻只能長半斤的肉。
另外,從養殖難易程度來說,馬也是更難養的,因爲馬的生存策略是“少喫多餐”!
所有食草動物都會面臨消化草的問題,因爲它們也缺少消化纖維的酶,只能依靠體內的微生物來幫助消化,所以它們只能讓草停留在體內更長時間。
而進化的隨機性給了食草動物兩個選擇,一種是有足夠大的胃,就像牛羊一樣(這就是它們肚子總是鼓鼓的原因),另一種是足夠長的腸。
很明顯馬選擇了第二種,是不是爲了更好奔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它每次喫得更少了。
這種進食方式對於忙碌的農場主來說,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照看它。
作爲一個理性的農場主是不會把馬當作食物來餵養的,因爲做同樣的工作,產出卻少了很多。
情感上的問題
雖然馬不是一個很好的食物選擇,但是養殖馬卻有很多用途,它的作用甚至是超過牛羊的,至少對於養馬的人而言!
馬和牛羊不一樣,它們是農場的勞力,有多種用途,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運輸和牽引,而牛羊只有三種用途:牛奶,肉和衣服(羊毛或皮革)。
另外,人類可能是唯一一種在喫其它動物時還會考慮道德層面的問題,就像許多伊斯蘭和猶太人不喫豬肉,而我們這邊(南方沿海城市)不喫貓肉一樣。
很多人看待馬的方式和看待狗的方式是有點像,年輕的馬被當作“工作夥伴”或“交通工具”,一旦它老得不能幹活了,它的肉也很難成爲食物,不僅是因爲肉質變差了,而是一份感情。
而且馬肉在許多地方是一種禁食(比如美國),所以它的銷路往往不會比牛羊來的好。
16世紀殖民者把一些品種的馬帶到了美洲大陸,作爲一種外來物種,美國的馬一直有氾濫成災的風險,他們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去處理馬的問題。
可能馬確實爲人類文明作出了傑出貢獻,即使在這種氾濫的情況下,美國民衆還是抗議食用馬肉,我記得2013年那會美國有過“牛肉裏摻入馬肉來賣”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導致各種抗議。
最後
其實,許多地方還是會把馬當作食物的,有些特定的餐廳也可以喫到馬肉,只是因爲養殖的經濟效益太差了,導致沒人願意大規模養殖,自然也就很難在市場上看到馬肉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