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豬隻疫病、環保政策、人造肉等內外部環境正在推動養豬業轉型升級。“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在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下,環保問題是所有企業生產都需要妥善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備受爭議性的畜牧行業,人造肉正是抓住了畜牧養殖排放氣體造成溫室效應和豬肉安全問題進行營銷,這對於傳統養殖行業無異於雪上加霜。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在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下,環保問題是所有企業生產都需要妥善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備受爭議性的畜牧行業,人造肉正是抓住了畜牧養殖排放氣體造成溫室效應和豬肉安全問題進行營銷,這對於傳統養殖行業無異於雪上加霜。2019年養豬要警惕非瘟疫情的“襲擊”;嚴格遵守環保政策底線;還要直面新興產業——人造肉的“圍堵”。養豬人想要養好豬着實不易。

養豬業格局的改變,正是一場在複雜環境中的突圍之路。在複雜的內外部環境下,養豬業洗牌速度可能遠遠超出你的想象。當前豬隻疫病、環保政策、人造肉等內外部環境正在推動養豬業轉型升級。

豬隻疫病,環保政策,人造肉開售!養豬業要如何突出重圍?

疫病決定豬場效益

疫病決定着養豬場的經濟效益!當前非洲豬瘟是養殖業最大的敵人,我們就在非洲豬瘟防控上下“狠功夫”,但實際上,豬隻疫病一直伴隨着養殖業走到現在,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豬隻疫病帶來養豬業考驗和挑戰。

十多年前,豬藍耳病爆發,該病接觸傳染性高,養豬業曾一度被豬藍耳病搞得焦頭爛額,直至2009年4月底,農業部開始批准第一批4家企業生產高致病性藍耳病活疫苗,藍耳病的威脅才被逐漸控制。

大約六年前,PED開始大規模在歐美爆發,剛開始老獸醫也束手無策,疫病爆發造成養殖業巨大損失,直到2014年6月,美國農業部批准了首個PED疫苗,PED才被逐漸控制。當今,非洲豬瘟是養豬人最大的敵人,但非瘟疫苗還未上市,養豬場生物安全不過關,極容易成爲“犧牲品”,縱觀近些年豬病來看,養豬場生物安全不可輕視,提升生物安全強度,防控豬隻疫病事關養豬場的經濟效益。除此之外,環保政策決定了養豬的准入門檻。

豬隻疫病,環保政策,人造肉開售!養豬業要如何突出重圍?

環保決定養豬門檻

在2019年上半年,全國各地還在爲環保問題拆養豬場,到了下半年,政策風向逆轉,爲恢復生豬生產,環保政策也有所放鬆,這時候散養戶反而不敢養了。養殖戶需要意識到:環保政策放鬆是特定時期的特定做法,環保放鬆並不意味着就不要環保。筆者在與豬友交流中發現,部分豬友對環保政策有認識誤區,把環保政策放鬆理解爲不要環保,這種思想需警惕。養豬場污染包括水體污染、土地污染和臭氣污染。相對於水體污染和土地污染,對散小戶而言,臭氣污染處理較爲繁瑣,臭氣的處理先要收集,再進行適當處理,但多數散小養豬場並不具備這個條件,臭氣污染成爲豬場附近居民投訴養豬場的最主要原因。在養豬正遭受劫難的時候,科技公司另闢蹊徑,人造肉登上舞臺。

豬隻疫病,環保政策,人造肉開售!養豬業要如何突出重圍?

人造肉決定外部環境

在畜牧業正在經歷陣痛的時候,人造肉高調C位出道,人造肉公司股票更是飆升。人造肉以“健康、低脂肪、零排放無污染”爲賣點進行宣傳,由於市場上絕大多數人造肉由植物蛋白合成,在豬肉安全上有着天然的優勢,再加上刻意營銷宣稱人造肉可以妥善解決動物氣體排放,一度被認爲是緩解溫室效應的“救星”,不過人造肉的安全問題、成本問題還有待解決。

不過成本問題可能很快就不再是問題,11月25日,中國人造肉在某電商平臺正式開售,豬肉口味每份230g售價28元,僅爲國外的十五分之一。雖然當前售價仍遠高於動物肉,但隨着技術的發展,相信不久未來人造肉的成本將與動物肉持平,甚至更低。

2019年中國養豬業的突圍之路,任重而道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