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世称“苏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中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极富个性魅力、受后人热情仰慕的伟大诗人。苏东坡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经历过无数的苦难,也享受过人间的甘甜。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文学才华,令后人至今仰慕,不敢忘怀。

想必一个中国人,是不太可能不晓得苏东坡此人的。即便是没有上过几年学的人,也能在思乡的夜里,对着月亮吟出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描写他:“……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他的一生,便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认为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在《前赤壁赋》中,他说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子的宇宙观与人生观显露,这也便是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状态的原因了。生命是美好的、不朽的,因此他恣意地享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每一个顺境与逆境里自由的快乐着。

一、唤鱼之乐

苏轼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一个书香门第,眉州青神中岩有座书院,由青神乡贡进士王方在此执教,名气很大。苏洵于是也将儿子送来这里读书。

在此之前,苏轼刚经历了逃婚事件。苏洵的好友雷简夫看中了才学出众、相貌堂堂的苏轼,把他当作自己的最佳女婿人选。苏洵自然满口应承,但苏轼却因为姐姐的不幸婚姻不肯接受一个不清不白的家庭的女儿。面对苏洵的步步紧逼,苏轼干脆留下书信一封,说自己迷恋道术,要一心修炼,逃婚上山去了。苏洵无可奈何,只好放弃了这桩婚事。而经历了逃婚事件的苏轼却因此坚定了“不欲婚宦”的决心,执意要当道人。

中岩有一个天然鱼池,据说只要有人一拍手,鱼儿就会跳跃着游过来。王方心血来潮,邀请远近青年才子为此奇景命名。众人纷纷提笔,说了好多个名称,都不得王方满意。唯有苏轼的“唤鱼池”得到了王方和周围人的称赞。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16岁的女儿王弗也派人送出了她的题名——唤鱼池。众人皆感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王方于是把苏轼认作自己的女婿,开始撮合王弗与苏轼。

在苏轼与王弗的相处过程中,他们彼此吸引、性情相投。明月夜、短松冈,他们自由约会,互生爱慕,慢慢地苏轼“不欲婚宦”的心理彻底瓦解,他于是向父母提出非王弗不娶。虽然二人门第不搭,最终父母还是同意将王氏女明媒正娶。遇见王弗的时光,是苏轼少年时最单纯的快乐着的时光。知书识礼的王弗带给苏轼美好的恋情和越来越多的惊喜,苏轼一生多写豪放词作,却也留下了“尊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中一拍、待君来。”的婉约爱情佳作。

二、意气风发之乐

1056年,21岁的苏轼拜别父老乡亲,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踏上了出蜀秋试的道路。一路行来,苏轼赢得了四川节度使张安道、文坛领军人物欧阳修、阅卷老师梅圣俞甚至当朝仁宗皇帝的赏识,苏家父子三人一时间名满天下。

然而,仕途还未开始,就传来母亲病逝的消息。苏轼只好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苏家父子带着女眷一起离开了眉山。苏轼认为,眉山已经盛不下自己的抱负了,他在给弟弟的和诗里写道:“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其少年意气可见一斑。

再次走入仕途的苏轼豪情壮志,他对主簿一职辞不赴任,觉得是大材小用,后来等待“制科考试”以最好的成绩赴任陕西凤翔签判。在赴任路上,看到民生疾苦的破败景象,怀着“致君尧舜上”理想的苏轼,决心在凤翔踏踏实实做出一番事业,真正的为百姓谋福祉。任职期间,他忙时勤于公事,为百姓做了不少事情;闲时游览名胜古迹,在悠游岁月中也寄情山水,写出不少传世佳作。

而立之年,苏轼调回京城,不久,发妻便病重身亡,后来父亲苏洵也辞别人世。苏轼怀着对妻子和父亲去世的悲痛回家守孝,将妻子葬在了母亲的身边。

意气风发的年纪遭遇亲人接连去世,苏轼尽管悲痛,却也没有因此消沉。很快,守孝期满后,他便在乡亲的祝福下,第三次离开了故乡。他带着他的抱负,再次踏上了仕途。此时的苏轼,仍旧乐观的相信,等待他的将是大展才华的天下。

三、谪居之乐

回到朝廷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成,自请外任。这一次,他看到了人心的险恶与自己的无奈。他选择了去一个地方做一些实事,爱惜苏东坡才华却无法重用他的神宗皇帝为他选择了通判杭州。苏轼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政治上不得志的苏轼因此邂逅了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情不自禁的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早已将京城的烦恼和郁闷抛到了九霄云外。杭州美丽的景色将他活泼、开朗、好动的天性重新激发起来,同时也将他的诗心与灵感重新激发出来。他就这样融入了杭州优美的自然山水之中,也融入了杭州欢快悠闲的文人生活中,在美景、佳肴、宴饮的欢乐中度过了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三年任满后,他去了贫瘠偏远的密州,之后又辗转徐州。在环境恶劣的密州,他也怀念杭州悠游自在的日子。但天生乐观的苏东坡仍旧在艰苦的地方将日子过成了诗。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密州的日子里,他救民于水火,带领百姓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与百姓同甘共苦,以苦为乐,在密州他写出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气至今震撼着中国人的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尚能寻找到这等豪放的快乐,当属苏东坡。

密州之后,苏东坡的词作进入了不一样的阶段。多少人爱他一句“诗酒趁年华”,爱他的豪迈,爱他的旷达。辗转四洲,他开创了一代词风,引领风骚数百年。他的乐观心理使他能够旷达的面对所有的顺境与逆境,他让自己快乐,也在作品中让读者快乐,更是让千百年后提起他便不由得泛起微笑的后人快乐。

四、洒脱之乐

喜怒哀乐爱恶惧,乃是人之常情。一帆风顺的人生尚且不能完全快乐,历经苦难的苏轼自然也会有其悲痛与哀伤的时候。亲人离世他会悲痛,政坛不得志他会失意,御史台来捕他会慌乱,被冤枉入狱饱受折磨屈打成招他会伤心。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天生的疏狂乐观使他不会长久的沉浸在一种情绪里走不出来。他的天性是追求快乐的。

在狱中一度丧失生的希望,伤心之时作诗能感动皇帝。出狱后他立马忘掉那些痛苦,开心的写了两首诗,一方面表达出狱的欢乐心情,一方面直言自己根本没有什么过失,同时还表达出今后希望归隐山野,从此不为声名所累的愿望。

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出狱后,苏轼对人生又有了不同的认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无疑是当时居无定所的苏轼本人的真实写照。然而他没有一味的顾影自怜,而是在下阙写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孤高自许,不与俗世同流合污;它甘于寂寞,不愿随波逐流;它平静而淡泊,对于生活赐予的一切,早就敞开了博大的胸怀去迎接。这就是苏东坡!他的一生,都在遵从本性中这样的骄傲着、快乐着。

五、超然之乐

宋神宗驾崩后,高太后把持朝政,当即召还苏轼,十七个月内便从一名犯官升为仅次于宰相的三品大员。

五十一岁而再度得到重用,苏轼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人生如梦,转瞬即逝,荣华名利皆是浮云,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及时做有意义的事,不让人生留下遗憾,才是最快乐的事情。于是他尽心尽力辅佐君王,闲暇时与朋友在山水间纵情欢乐。

然而他再次因为不合时宜自请外放,并再度辗转四洲。后来又是贬谪,接连贬谪他都淡然以对,到哪里他都在自得其乐中,朝廷中的小人只恨得咬牙切齿。

再后来朝廷大赦天下,苏轼选择了常州作为终老之所。他也如愿以偿的永远留在了常州,这个他喜欢着的地方。至死之时,他说的是,我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我不会去地狱的,你们不用担心。至于去的是哪里,他一点都不关心。

这个一生随性的苏轼,这个不合时宜的苏轼,一生坎坷,却也自得其乐,总是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他认可“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无论到哪里,身处何种境地,都能爽朗的笑出声来。他受过的苦难,都是他坚持自我、追求快乐的结果,这样的苏轼,你能说他是不快乐的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