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巧手神探》不仅在故事上引入“攻防游戏”让嘉宾和观众更有参与感,还重新挖掘了手工艺品与科学、艺术和生活的多重互动关系。在《巧手神探》中,传统文化的再现,朝着更加戏剧化的方向进行,而这种打破常规、曲折描述、更具故事性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一些习以为常的节目内容,带给观众更多惊奇又陌生的体验。

导读:用一档综艺来缩影匠人文化,还能有什么新思路?正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巧手神探》不仅在故事上引入“攻防游戏”让嘉宾和观众更有参与感,还重新挖掘了手工艺品与科学、艺术和生活的多重互动关系。

就在最近,一个话题#大中小学都将设劳动必修课#登上微博热搜,一杯绿色的番茄鸡蛋汤也搅热了朋友圈。

话题度的背后,却有着相同的主角。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称,未来大中小学都将设劳动必修课。让劳动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还有多远?近期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全国首档原创手作解密互动体验秀《巧手神探》恰逢其时,节目从手工的角度切入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年轻群体的兴趣,亦贡献了媒体这一维度的力量。

而这杯奇特的绿色番茄鸡蛋汤,则来自于《巧手神探》中的片段。这道手工分子料理,将食物利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变成另外一种形态,以眼前一亮的惊喜把一个有趣的手工劳动世界带到了大众面前,并通过探案攻防对战的形态让节目融入到艺术创作的再现中。

数据显示,节目前两期的全国网和全国城域收视率、收视份额均排名第一;在酷云、尼尔森等平台的各项收视数据也都名列省级卫视第一;除此之外,#周震南做木工##BABY巧手神探##巧手神探谁是卧底#等话题也频上微博热搜,节目更赢得非遗手作传人组队点赞,高知年轻观众份额直逼10%。

传统+流行

“巧手”背后藏着大千世界

最近几年,电视荧屏上出现了许多匠人题材的综艺节目,但其中大多停留在对匠人的拜访,嘉宾对手工艺象征性的体验。如何在成熟的电视模式上创新?又如何挖掘匠人们新的文化维度?

《巧手神探》的破题点首先从主题开始,一方面节目把关注范围缩小到“手工”领域,从节目名称也可以看出,这个概念是一以贯之的关键线索,让人们能够更精准深刻地扩展对“手工”的认识;另一方面节目又在内容上延伸,从传统技艺中的面塑、刺绣、玉雕等,到不同材质跨界的翻糖、纸艺、布艺等,再从高科技领域的分子料理、特效化妆、全息投影等,到热门手工题材的蜡像、微缩景观、树脂画等,让许多年轻人也能感叹一句,原来“手工”还能有这么多门道。

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分子料理师郭红晓那杯绿色的番茄鸡蛋汤很快登上热搜。但看了节目也会知道,近两年流行的网红美食,比如哈皮狗蛋糕、蜂窝煤蛋糕、鹅肝樱桃等也都是出自他团队的手笔。除此之外,他还将分子料理与传统中国菜相结合,保持中国传统味道的同时,在技法上进行创新,让美食具有更多创意。

去探寻最流行的事物背后的奥秘,这样的故事,本来就是符合互联网传播语境的。“他是营养师,他又是创意大师,他还要懂化学,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既是食品,又是艺术品。”在肖央看来,他一边吃,一边享受到了那种拍案惊奇的感觉。而杨颖也说,“本身对美食这一块就很感兴趣,其实也想知道,食物有多少种可能性去变得更加丰富,也是涨知识了。”

而同样只让神探团猜对一次的微雕工艺,更是让这种“绝技”与观众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看到镂刻的内容。节目中,原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被清晰地雕刻在长195毫米,宽9毫米的木块上,观众跟随神探们的显微镜,各具形态的近千人物也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

在传统中发掘流行元素,又在流行中去回溯传统文化。《巧手神探》在坚持古老技艺,延续传统文脉之余,又为传统带来新鲜之气。每件器物和作品的背后无一不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也包含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无论如何,他们那一套与天地万物沟通的方式,正在通过综艺节目的方式向我们走来。

多重叙事创新

“卧底”可以把节目变成游戏

“你是留学生,怎么能去捏面人呢?”

陕西非遗面塑技艺传承人张倍源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却受到了来自朋友、亲属等的质疑,“他们对我是不理解,甚至有的是嘲讽。”酸甜苦辣的各种况味伴随他最开始成为一名手工艺人的时光。

“我爱它,是因为它的故事赋予了我。它有很干净、纯洁的东西。”在外学习的漫画、雕塑的经验经历,让他把东西方的文化能够更创新地融入进面人的创作中。在《巧手神探》第二期节目中,张倍源的经历打动了很多人,但真正吸引大众的却是那些让人真假难辨的“面塑”作品。不管是每一瓣都姿态各异的白玫瑰,还是舞者怎么晃动都保持原型的耳环,都让神探团惊叹连连。

如果说,对手工艺人经历的讲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真正拉开故事大幕的却是重新被结构的节目模式。

《巧手神探》其实塑造了一个新的故事逻辑,聚集了匠人们的巧手团不再只是被拜访、被探寻的对象了,他们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与神探团的多次交锋,来展现自己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态度。这样的视角少了从现代往传统回看的“俯视”和“同情”,而有了更多视作对手的“碰撞”和“致敬”。

此外,节目把“谁是卧底”游戏的精髓贯穿进整个节目的叙事线索里,通过神探“破案”和卧底干扰的相互交织,趣味性就上来了。更重要的是,观众视角的“卧底”一般是在第一次甄别勘破结束后,让观众先在其他神探视角去猜谁是卧底,再通过上帝视角去看卧底的真实反应。双重视角的交替,营造了一种沉浸游戏的刺激感。

在周震南作为卧底的那一局,他主动帮微雕艺术大师黄跟宝布景,并用专业的音乐知识去“忽悠”神探团,背后的原因却让人动容:“看到老师作品了,感受到老师对他作品的那种专注的情感,我会觉得自己是有义务去帮老师争取的。”

通常意义上来说,很多综艺节目里的游戏竞技,在很多观众看来“没有动机”也“缺乏意义”,但这档节目的剧情化“改装”,便是观众和嘉宾们一起化为“神探”的身份,具备了某种推动力,即要从一堆“真假”混搭的作品里,找到这些匠人们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品。

在《巧手神探》中,传统文化的再现,朝着更加戏剧化的方向进行,而这种打破常规、曲折描述、更具故事性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一些习以为常的节目内容,带给观众更多惊奇又陌生的体验。

把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

真实的情感才能传递

当游客需要花几百块钱进入蜡像馆看名人蜡像时,蜡像工艺大师周雪蓉却通过一组组惟妙惟肖的素人蜡像,让神探团感动不已。“您为什么一直致力于做我们身边普通人的蜡像?”

周雪蓉把自己从小陪伴的外婆、沐浴着阳光下棋的家公搬上了舞台。“因为做我身边的人,其实它是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一般我们如果做公众形象的话,它会有相对模式一点的;但是普通的人话,我们看到的就是最真实、最真挚的情感。”

正因为这样,《巧手神探》的节目模式才能激发神探团们真实的情感和感受。想象一下,当如此认真细致的“神探团”无法分清真食物和分子食物,也无法辨明真实器具和微缩器具时,观众又怎么感受不到艺术的魅力?此时,无需更多言语和表情的修饰,那种戏剧落差带来的震撼本身就是讲故事的重要方式之一。肖央认为他们都是艺术家,“周老师她有很细腻的爱在蜡像作品里。一般我们会觉得超写实的作品会缺乏一些情感,可是在她的作品里,理性的极致和爱的极致碰到一块了。”

而黄跟宝的理想是“器以载道”,希望通过一些家具展示先辈的生活场景、古代人的一套居家礼仪,但这无疑是一件辛苦的事。“你觉得人类的潜能无限,孤独、忍耐、枯燥,你的恒心和毅力。在这样的时代下,这样类似的手艺在逐渐失传。希望有人能继续学习传承和发扬。”黄跟宝在节目中分享道,“因为你和一种无情之物打交道,所以说要耐得出寂寞。”

寻找被遗忘的巧手匠人,予传统与现代的手工艺以当代艺术的心意。

《巧手神探》剔除了手工艺品中的“矫揉造作”的成分,而是让他们与当下产生紧密的关联。不管普通人的蜡像,还是每一道既美味又健康的美食,或是充满着现代色彩的面塑,这些艺术品在迷惑神探团的同时,也将大量的观众吸引至此。因为它营造了一种关于手工艺的对话,它们都通过新的组合传递着不同的生活和艺术理念。

一花一世界,这些手工艺品虽然大多细致微小,但它们却涵盖了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从情感到科学,再从民俗到艺术,《巧手神探》带来的这种奇妙连接已经超越了一般综艺单纯的娱乐属性。

在各大平台越来越注重文化在电视荧屏呈现的当下,也需要挖掘更广泛的题材类型和更多元的创意思路。湖南卫视《巧手神探》的推出,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让文化的厚重感与经过电视演绎后的活力完美融合在一起,更通过挖掘了更多的手工艺人的丰富内涵,实现了文化的创新传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