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軍隊屠城和清軍入關屠城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都是利用戰爭手段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史書中刻意隱瞞的污點

劉邦軍隊和清軍在歷朝歷代開國屠城的記錄中都榜上有名。只是前者屠城的數量沒有後者多,更沒有被搬上臺面來批評。

一個朝代的史書對於本朝屠城是刻意避諱的,甚至一筆帶過。例如《貞觀政要》中一句“此夷不服王化可戮之”,史書中類似“不服王化,王師徵,平之”的句子比比皆是。寥寥數字,便是一場人間煉獄。史官錄入的時候自然不會大書特書留給後世批評本朝污點。

劉邦軍隊前期反秦的屠城,後期到楚漢相爭的屠城

司馬遷在編纂《史記》的時候並沒有刻意迴避劉邦屠城一事,但始終避免不了爲漢朝開國之君遮羞。關於劉邦軍隊屠城的記載同樣沒有敘述其中細節。

屠胡陵。——《史記·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楚漢相爭中劉邦軍隊屠煮棗

從攻項籍,屠煮棗。——《史記·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燕王盧綰反,勃以相國代樊噲將,擊下薊,得綰大將抵、丞相偃、守陘、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渾都。——《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在顛覆暴秦統治的道路上,劉邦與項羽二人都有過屠城記錄,只是劉邦軍隊屠城沒有項羽軍隊坑降卒,屠齊地那麼著名。

公元前207年七月,項羽和劉邦在攻佔城陽後,非常默契的對城陽進行無甄別清洗,“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但是屠城陽時,決策人是項羽,還可以把罵名攤派到項羽頭上。但武關確實是《史記》中明文記載,劉邦所屠。

劉邦軍隊另一次明文記載的屠城事件,不容置疑的是屠當時秦朝商貿集中地,人口衆多的潁陽。

南攻潁陽,屠之。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史記·高祖本紀》

直到劉邦軍隊攻破函谷關之後,漢軍纔有所收斂,本就實力羸弱的劉邦自然會走愛民如子的道路。後人也只記住了漢王關中之地的“約法三章”,只是奠基了漢朝千秋霸業的無數刀下亡魂無人爲其訴冤。

清軍入關後的三步戰略與揚州之屠

清軍入關後走的道路分爲三步,愛民、屠民、愛民。清軍在定鼎天下的道路上遭到激烈的反抗,無數南明降軍充當清朝馬前卒對反抗者進行殘酷血腥的鎮壓,其中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最爲著名。

公輒令開城納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七日乃止。”“亟收公遺骸,而天暑衆屍皆蒸變,不能辨識,得威哭而去”。——《揚州城守紀略》 嘉定乙酉紀事》:以予目擊冤酷,不忍無記,事非灼見,不敢增飾一語,間涉風聞,亦必尋訪故舊,衆口相符,然後筆之於簡。後有弔古之士,哭冤魂於悽風慘月之下者,庶幾得以考信也夫。——《嘉定乙酉紀事》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圍攻京師,崇禎帝無處遁形,自縊於煤山。遼東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片石戰役後李自成元氣大傷,裹挾銀兩西逃。攝政王多爾袞率領關外清軍打着爲明朝復仇的旗號入主中原。

清軍入關後軍紀嚴肅,多爾袞把之前的剃髮令暫緩,希望德化漢民。降臣孫之獬舊事重提,率先剃髮表明立場,多爾袞趁機再次頒佈剃髮易服的命令。清朝統治者希望以這種最直觀的手段來迫使漢朝臣服自己的統治“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千年來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思想的漢人自然奮起反抗,清軍所到之處烽煙四起,一片狼藉。

當清軍大軍壓境之際南明統治者朱由崧還做着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美夢,內部腐敗至極,賣官鬻爵,抓良爲囚之事遍佈南明。文官武將明爭暗鬥,相互傾軋。

清流史可法被逼離去,督師揚州。多鐸率軍勸降史可法遭到拒絕,史可法安撫揚州民衆抵抗清軍,城破後,喫盡苦頭的清軍屠城,十日不封刀,即揚州十日。揚州數十萬百姓,成爲後世讚揚史公大義時寥寥數語的陪襯。

揚州煙爨四十八萬,至是遂空。——《明季南略·卷三》

屠城充分體現了封建統治者的真實面目

歷朝歷代屠城事件多如牛毛,儘管屠城會招到後世批評殘暴不仁。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那些屠城的統治者不以爲恥,反以爲榮。因爲這是更是一種以武力威懾敵人的手段。

這一部部包裝精緻,文筆出彩的史書,不過是一本本封建王朝統治者的家譜而已,天下蒼生無一留名。一介草民想要在史書中留下一筆,就要趟着血海,踏着屍山,拄着白骨,才能在史書中濃墨重彩。

劉邦軍隊在反秦前期的屠城有被楚軍裹挾的嫌疑,但後期和楚漢相爭時期劉邦軍隊的暴行是不容置疑的。清軍在統一天下的道路上,衆多殘暴的手段把同樣把封建統治者的厚黑髮揮的淋漓盡致。

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極端做法

劉邦軍隊的屠城和清軍入關後的屠城都是爲了達到本集團的政治目的採取的極端手法。兩者之間,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