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中文自修》

官方微信订阅号“魔都语文课代表”

关注课代表,每天进步一点点!

全文共3327字,阅读7分钟获得知识升级

◆◆◆◆◆

课代表的话:

不久前,课代表为大家带来了“中考作文A类卷的秘密”,获得了大家的转发和好评!

今天,课代表就应大家的要求,为各位带来“高考一类上作文的秘密”!

本次分享的两篇作文分别得分68和48。两篇文章在高考中竟然得分相差20分?!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别急,阅卷老师这就为你来解答!

201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下面展示的是一类卷和三类卷的作文——当然,在实际批阅中还有四类卷和五类卷作文。

一类卷作文往往是同学们努力的目标,文质兼美,逻辑严密,层次丰富,也或许在某一方面有其独到的闪光的地方。

对于处于二类卷状态的同学来说,跳一跳能够上一级的,就可以再努力一把,找到自己不足的一面,加强训练补救。如文章层次不够丰富的,可以多多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层一层地思考;如逻辑不够严密的,就应该带着审慎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作文,去调整和修改。

对于三类卷的同学来说,一般作文中会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对此自己要有自觉的认识,知道如何去调整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改掉自己在作文时的毛病,就能顺利进入二类卷。

缔结在“广博”之中的“深度”

——认识的远行与回归

若非见识过欧洲古典乐的悠扬与磅礴、印度民族音乐的婉转灵动,我们对于《高山流水》蕴藉的流畅与阔大、清雅与丰富,《二泉映月》中深藏的悲戚与生命慨叹的认识,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深刻感触?我想未必。音乐如此,对于一切事物的认知亦然。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在广博的取纳与比照之中加以完善,又经由主体矢志不渝的探索与挖掘得以实现的。倘若未曾见识过“久在樊笼”的官场浮华,陶渊明怎会对“五柳”之下的自适如此向往,一声长叹催生流转千古的桃源幻梦?倘若未曾经历对各种风格书法的考察模仿,米芾怎能在晚年开拓出独树一帜的书法笔法?“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泰戈尔的诗篇向我们绘尽这一认识长途的艰辛与曼妙。

对事物的认识以广博的汲取为发端,其为自我之后的发掘确立了坐标。没有人可以单单从镜子里领悟到认识的真谛,所有的特征、个性、璀璨的闪光点都是假托外界主流作为比照的客体才可以彰显的。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沉湎于外界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那想来只是认识道路上的迷失者空泛而聊以自慰的自我期满。寻觅和取纳终究只是过程上的美景,旅途的目的是更深刻的认识和审慎的判断。如同音乐上的目的是“更有意识地去寻求‘中国味’”,认识上的目的也即为“更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认识体系”。

可惜如今我们正在见证着两种认识“歧途”的猖狂。先者为自我封闭的裹足不前和盲目自大的武断评断,后者为随波逐流的所谓“探索者”在斑斓的世界里流离,身居泡沫而不自知。于我看,前者的认识必将流于停滞与偏激——自我保护的极度排异性滋生的是个体的狭隘与文化的萎缩,好似房龙笔下“作茧自缚的无知山谷”和“守旧”老人;而后者的认识大抵将失落于个体主体性的缺失与被外界裹挟的庸庸碌碌——因识得异国风情之诱惑而将出发时寻求“中国味”的初心弃之如敝屣,如此的舍本逐末、自我放逐,可乎?

个体的认识如此,文化的广博与精深也概莫能外。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即有此意。要真正识得“中国味”,便必然不可放弃外向性的交流与探索,却亦不可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懦弱胆怯有如“浮萍”,忘记传统文化流传的血脉与精髓。

认识的长途将是一个远行与回归的过程,我们在远行中战栗、感悟,在回归中品味、深化——如此,方有博而兼收的大格局,亦有自我主导的深度与升华。

我们从中体味到的,大抵是缔结在广博之中的认识深度。

68

文章层次的丰富性源于思维的丰富性。这篇千字不到的文章却蕴含着较丰富的层次,这也是这篇文章最后取胜的最为关键的点。

前两段以整句形式铺陈,到第3段得出结论“所有的特征、个性、璀璨的闪光点都是假托外界主流作为比照的客体才可以彰显的”。“但”一词转折,指出所有的走出去都是为了走回来。一般学生写到此处便会戛然而止,但是这位学生却能深一步挖掘下去,他分析了两种认识的“歧途”,指出了其表现的形式及其危害,对其论题从反面加以佐证,使得论证丰富而有力。文章接着从个体认识的层面转到文化的层面。最后文章在“远行”与“回归”中结题——提出“在广博中提高认识深度”的观点。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基本思路是层层架构、步步深入的,其背后支撑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如果平时加强训练也是能够得到相应提升的。

正确的

认识

在我聆听不同国家不同的音乐之后,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我们的世界由各种不同的事物组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事物,我们的思想也离不开事物,因此,善于正确地认识事物是必要的。

认识事物有很多的方法,比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认识事物,将中国音乐和异域音乐放在一起比较,那些不同的元素就会更加突出,从而发现中国音乐的独特之美。在比较中,两件事物的异处会变得明显,易于发现,对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有更多益处。通常我们在购物时用得最多的也就是比较,“货比三家”这句俗语也在不断发挥它的用途。一次次的对比带来的结果也会是不同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如何正确地认识是要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寻求认识的途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的第一线不断探索,最终获得成功的科研结果;居里夫人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中,不断做着实验又不断失败,但她的坚持让她发现两种放射性元素并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也都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一切的实践都是为了认识事物,再改造事物。

只片面地认识事物也是不可取的,事物本身是多方面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如若只是管中窥豹,只看得到一点好处就把所有定义为好,那真成了井底之蛙,永远也跳不出小小的井。“大跃进”时期,政府为了一味地在工业产量上赶超英国,大幅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这导致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损失,这便是片面看事物的结果,只追求了量,却忽视了质。全面认识事物不仅扩大了认知水平,也使事物的本质更加清晰地暴露出来,对事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全面地看待事物、不断实践和比较,我们发现了音乐的“中国味”之美。当然,在生活中这些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可用于一切的,相信我们会在不断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越走越远。

48

文章的审题大体正确。把焦点定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在第2段中谈到在比较中去认识事物,指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很多益处。然而到了第3段讲到了实践,与题目的要求偏离了,到了最后一段又回归到文章的论题上来了。所以纵观整篇文章思路,有若即若离现象,反映出学生作文思路有不甚严谨之处。这种情况在考生的作文中比较普遍,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故而同学们在写作时或者平时思维训练时要关注到这个问题。每写一段,都要想想这一段与整篇文章的背景是否一致,及时找到自己在写作上的漏洞,加以补救,使得文章的思路能够清晰。

看了阅卷老师的分析,你明白这20分的差距在哪里了吗?

这还只是《中文自修》2020年4月升学指导特刊中的“高考阅卷现场”的部分内容呢!还有更多干货满满的文章在特刊中比比皆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