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軍工之強大在於其背後龐大的產業鏈條,而能夠快速成長的基礎則是在一戰和二戰時期奠定的強大基礎。

福特流水線

1913年,受屠宰場分解肉牛屍體的“流水式作業”的啓發,亨利·福特構想出了一種全新的汽車生產流程,後來人們把這一流程稱爲:福特式生產線。而在1920年,福特式生產線全速運轉後,福特公司制定了領先時代的3班倒8小時工作制和5美元工作日。這些領先同時代的生產和管理方式,讓美國的工業產業飛速發展。

B-24轟炸機

到了1941 年初,美國開始投入二戰過程,由多家工廠聯合生產 B-24“解放者”轟炸機。其中,福特汽車工廠的承諾最生猛:“每4小時生產一架 B-24!”。結果他們還真做到了,靠得就是流水線作業。而且福特還把自己的流水線生產管理技術普及到其他工廠,B-17、B-29蜂擁而至的“下餃子”時代就此開始。

STZ-5拖拉機改裝N1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那就是蘇俄拖拉機廠造坦克的故事廣爲流傳。其製造的N1坦克,實際上利用的就是STZ-5拖拉機改進而來。還有很多類似的型號故事,都是這麼誕生的。

現代軍工流水線

其實,武器的加工並不神祕,工藝工序甚至零件都能在民用製造業中找到對應的門類,甚至在設計上也有相通之處。在戰爭中軍工生產必然依靠熟練工人和生產線支撐。而軍工企業在和平時期也不能光靠軍購生存,大部分軍工企業沒有世界水平的軍事技術壁壘,相對缺乏競爭意識,只有堅持平戰結合,才能在“鐵飯碗”消失的時候有飯喫,保留自己的軍工技術成果,並且能夠在市場中開拓眼界,避免因閉門造車慘遭淘汰。

民企也有參軍可能

雖然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在生產和設計研發上有很多共通之處,但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質量要求和工作環境。民用設備很少需要面對極端條件,出於成本和壽命的綜合考量因素,加工標準化水平普遍較低,不能適應軍規的要求。要實現軍民結合,一方面需要民用企業加強標準化管理,提高標準意識,另一方面軍規標準需要透明公開,才能吸引更多有合作意向的民間企業,通過合作交流了解軍工需求,才能達到軍民融合的目的。不過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中國的大多數民企其實並沒有做好“平戰結合”的準備,這些工廠雖然在原則上有轉變爲兵工廠的可能,但這一轉變同樣需要較長時間。

二戰德國的戰時經濟 其實發展不錯

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民用企業自身需要轉變思想外。軍工企業也有必要借鑑美、英等國的先進經驗,實現生產專業化,對上游供應鏈進行合理分包,通過集約化製造減小生產成本,突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比如,軍企要製造坦克,可以將柴油發動機、負重輪、變速箱等與民企“相性”較好的零部件分包給民企。這同樣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先例:納粹一級戰犯斯佩爾在總管第三帝國經濟時,就曾提出讓荷蘭、比利時、法國的工廠部分接受德國工藝製造標準分包部分德國軍品的零配件,然後將這些零配件轉運至德國國內組裝。這一舉措在當時成功的使原本不能融入德國工業體系的佔領區工業爲德國所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