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的59火力支援車 其實就是民企參展作品

熱熱鬧鬧的珠海航展剛剛閉幕,在本次航展上,我們不僅僅看到了大量新型國產裝備的亮相,更看到了種類繁多的地面裝備,如VT系列坦克、VN系列裝甲車、59改、59改和59改等也是本屆珠海航展的一大特色,在本屆航展上,這些地面武器的型號數量甚至遠遠多過了航空器。在前來參展除了老牌防務供應商外。在本屆珠海航展上我們還看到了衆多民企參展商。這也體現了未來中國國防工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軍民融合。未來如果能夠善加導引,使中國龐大的民用工業體系融入到軍品的生產中來,中國的軍工生產也必然會再上一個臺階。

民企推出的重型導彈運載車

此前,中國的民用企業已經參與到了爲數不少的軍用產品的子系統分包當中,不過尚鮮有民企能夠拿出一種制式化的整件武器裝備。而在本次珠海航展上,一家參展的民企幾乎是“首開先河”的推出了一輛重型導彈運載車,要知道這可是傳統軍工企業的領域。這背後也展現出了“民企軍用”的無限潛能。這種澎湃潛能的源動力,來自於民企極高的運行效率和良性的資本運轉。

浩浩蕩蕩的59大軍

在我國,一段時期內由於國家發展策略,中國的民企發展較爲緩慢,大量的資源被優先用於軍需。中國的工業發展陷入了一種“軍重民輕”的局面。以汽車生產爲例,與軍需結合緊密的解放卡車,從1956年第1輛下線到1983年第100萬輛下線僅用了27年,平均每年產量可以達到3.7萬輛。直接用於軍隊的59、62、69型坦克則在1958到1985年生產了約15000輛,平均年產量約555輛,雖然比之蘇俄、美國還有不足,但已經可以趕上英、法、德等老牌工業國家的坦克產量了。

當年的採訪報道截圖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中國還曾向日本記者開放當時較爲先進的69式坦克的生產線,從後來日本記者公開的照片來看,當時中國的坦克生產已經頗具規模作爲對比,當時的民用汽車品牌的產量均十分低下。以年產量最高的上海汽車爲例也就2049臺。其他諸如東風汽車、躍進汽車等品牌的汽車產量則更低。

兵工企業本身也有侷限性

但是,軍工行業是“沒有產出”的行業。其生產的產品只供軍需,如果沒有良好的運營規劃,其附加值較低,有的時候甚至趨近於0,無法以利潤驅動生產。而且生產計劃無法提前制定,還會多次更改,這也大大降低了生產線工作的效率。可以說,一個只能生產軍用產品的兵工廠在非戰爭時期是缺乏活力的,爲了解決“喫飯問題”,兵工廠必須在平時有自身的盈利能力。

軍民融合是大發展方向

上個世紀90年代後,雖然戰爭的發生不再頻繁,但現代戰爭中的軍事開支,隨着科技的發展逐步增加,各大國的裁軍也反映了難以維繫龐大軍事支出的難言之隱。我國也有過“核彈雪糕”“總工麪條”之類的非常之舉。而目前我國開啓了“軍民融合”之路,產品也變成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先進民用產品,比如安防器材、特種車輛、大型機械、衛星導航甚至核電機組之類的重量級產品。同時,這些新研發出來的裝備也成爲了我軍裝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