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全世界軍工第一強國,自然要屬美國莫屬了。而美國軍工企業勝利的根源還是在於其強大的軍民融合能力,不過這條路全世界各國都在走。

美國的軍事技術在二戰結束後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大小軍工企業幾乎都是政府靠軍費“放養”發展的民企。而美國陸海空三軍可以看做是先進技術的“小白鼠”。新技術在軍隊中使用後,相當於對其效果進行了驗證,市場化之後往往得到成功。如移動通信、互聯網、光纖、計算機等民用高科技成果,在投向市場之前都曾經是美國軍方的“祕密武器”。但美國缺乏管控的軍工市場也導致了一些問題,如各種系統的漏洞也都是美國軍方制勝的“法寶”。

英國在80年代由於軍費無力支撐,開始了“國防私有化”進程。而“海洋號”兩棲攻擊艦則是其軍民融合的另一個特色。這艘軍艦爲了降低其成本,除了軍方提出的硬性標準,大部分採用民用船舶規制建造,曾經引起廣泛的討論,但是平心而論,這樣的兩棲攻擊艦戰時並非前線主力,而是用於登陸作戰支援,即使是軍用規制其防護性能也不是重點。當成本問題出現時,英國政府的考量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

談起軍民融合的歷史,就要提一提日本,尤其是日本的“民企一夜變軍工”的神話暢銷好多年。其實在二戰前,日本就有“特設航母”的野心,將民用郵輪按照航母的設計進行建造,而戰爭打響後,隨即將這些民船改裝成了護航航母。而在戰後,日本的自衛隊規模受限,不可能依靠幾家軍工廠支撐幾家軍工企業,只能選擇軍民合作,到現在日本沒有一家軍工企業,全部依靠企業中的軍工部門進行生產研發,技術研發也分散到各大高校和研究所。日本並非軍工大國,其做法也適應日本的這一國情。

歐洲大陸國家對於軍民融合的發展各有特色,德國雖然是軍工大國,但作爲二戰的戰敗國,軍民融合的道路可以說是和日本類似的被動選擇,而法國的狀況和英國類似,法國作爲冷戰中歐洲最大的軍火來源,軍工企業規模十分龐大,但冷戰後法國軍工市場競爭力弱的一面顯露出來。因此法國選擇獨立研製同時引進裝備,通過國防私有化降低生產成本,爲爭奪國際市場增加競爭力。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俄羅斯擁有的龐大的軍工生產部門,由於冷戰結束反而成爲累贅。國家無力承擔龐大的開銷,因此軍工技術發展被迫停滯,一度牛氣沖天的“蘇俄專家”們,有些也迫於生計流失到其他國家。而蘇俄時期民用工業長期落後于軍工,這也使得俄羅斯的軍民融合,走上了以“軍轉民”爲主的道路。但過程並不順利,俄羅斯軍工在某些領域佔有絕對技術優勢,但需求量較大的輕工業難以在質量上取得市場認可,俄羅斯政府的管理混亂更是雪上加霜。

印度總理莫迪上臺以後,強調民企參與國防事業。和其他老牌軍工強國不同,印度的軍工系統本身並不完備,各部門發展也不均衡,高精尖技術上存在短腿,大量先進裝備仍然依靠進口和仿製,這樣的軍民融合一定程度上是“沒學好走就要學跑”。因此印度僅僅在企業管理和計算機方面推進了軍民融合,力圖克服管理落後的局面。需要面臨競爭的民企在運營、管理上,能否改善“鐵飯碗”企業在市場方面的弱點,印度的這一做法也值得我們思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