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周航

來源: 還是不舉手就發言(ID:JustBB2)

這是“航叔來信”的第六篇,寫給朋友徐智明。他和愛人高志宏老師從北大畢業後兩次創業,後來創辦了快書包。現在,兩人做起了“真心爸媽”,專心從事家庭育兒研究和寫作。最近他們的《閱讀手冊》剛剛上市,借這個機會,想和智明聊聊閱讀。歡迎你讀。

智明,你好!

很高興你把即將出版的新書《閱讀手冊》發給我,讓我在海外也能先一睹爲快。你的書還是一如既往的清晰好讀,4 月 23 號是世界讀書日,正好借這個日子給你寫封信,一起來聊一聊關於閱讀的話題。

■ 讀書,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難事

閱讀,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兒,也是一件應該做的事兒。你看,我們經常立目標說“今年要讀多少多少本書”,但沒看見一個人立一個計劃說今年要刷多少抖音,打多少遊戲,所以讀書是人們認爲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新年目標中最常見的三個 flag “讀書、減肥、學英語”,結果大家都知道,往往年初立下的 flag,通常年底都沒做到,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這三件事都是蠻困難的,需要努力,需要堅持,很多時候過程還很煎熬。

讀書爲什麼困難呢?我理解讀書和刷劇、聽音樂的根本不同,後者是內容自己播放,你只需要打開眼睛和耳朵接收就好,調動的更多是感觀和情緒。讀書不同,是一個人主動的行爲,你不翻,書不會自己動,更重要的是,看書需要調動自己的理性和思考。比起勞動,思考真是最累人的事。當人們在外工作一天,回家想放鬆放鬆,是不是蜷在沙發上刷個劇更自在點?對了,看劇最好還是刷個國內肥皂劇,美劇都嫌太累,哈哈哈!

《但是還有書籍》|快時代該如何閱讀?

讀書需要一定的能力,要讀的進去。讀書不是實現讀多少本的 KPI,不是讀書量的打卡攀比,重要的是享受讀書的過程。我自己有個看法,看不同的書帶着不同的心態。帶着好奇心看文學作品,把作者的內容當作背景,展開自己無盡的想象,人物、故事、時代、關係......帶着批判精神看社科書,特別是強烈觀點性的,對名人、權威的觀點少仰視接收,先批判質疑一下:什麼意思?爲什麼必然這樣嗎?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對事實性的內容,帶着海綿般謙遜的心,多吸收,然後自己再思考。通過讀書把別人的思想,別人的精華,內化成自己的東西,讓自己的認知變得寬闊,對自我成長產生影響。當然,有能力的話再輸出一些自我的觀點,寫作也是沉澱和思考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 讀書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我小時候讀了蠻多的書,特別是跟同齡孩子成長經歷不太一樣的是,我好像讀了很多跟自己當時的年齡不太相稱的一些書。小學一年級,其他孩子還在讀小人書的時候,我就看了豎體文言版的《說岳全傳》。我也不知道父親當時是怎麼想的,給我買了這本書。十來歲的時候我看了大量的中國當代小說,尤其是《十月》、《收穫》這一類小說期刊,印象中有很多當代小說的作者都是從中看到的,比如餘華,劉恆,張賢亮、池莉、閻連科。80 年代中國的傷痕文學對我價值觀形成有着蠻深刻的影響。初中假期的時候,我看了寫中國文革史的一套書《歷史在這裏沉思》十卷,這本書對我影響也很大,不知道你有沒有印象?當然,我還看了很多歷史、哲學和美學的書,那時候很流行看這一類的書,印象中李澤厚的名字就是那時在我腦子裏知道的。這樣來看,正是從小閱讀的這些書,讓我對政治和經濟產生了一些興趣。

和父母在一起

我很感謝我的父母。我父親是石油工程師,母親是醫生,所以我家的兩個書櫃,一個跟石油有關的,一個書櫃都是跟醫學有關的。我的性啓蒙都是看我媽的醫學書得來的,雖然那時候還是不太理解。

小時候我和爸爸媽媽在四川石油大院,哥哥和姥姥姥爺在北京,所以我大概每隔兩週會給他們寫信,然後等他們的回信。這對我來說是非常美好的回憶。當時家裏沒有電視,所以晚上一家人散完步回到家裏,一人一個書桌,大人看書寫東西,孩子就做作業和看書,晚上9點半左右,大家再坐在一起喫點水果,然後睡覺。因爲小時候看的和寫的都比較多,好像對我來說,寫作不是一個挑戰,小學一年級就可以隨便地寫上個幾百個字。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我寫東西,依然受父親的影響很大,一定要有很清晰的邏輯,要有 123 的邏輯感。

你也書中也說,父母對孩子的閱讀和寫作的幫助,其實並不在於各式各樣親子閱讀的方法,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樣。父母對閱讀是怎麼做的,孩子就會怎麼做。很難想象一個天天刷手機、打遊戲的父母,會監督孩子去閱讀,想想這個畫面是不是也蠻好笑的呢?所以我很認同你說的,讓一個孩子從小愛上閱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人讀的書,特別是青少年時間涉獵的書對一個人的成長價值觀的建立,思維方式的形成都非常重要。這其中,父母對孩子閱讀的影響是巨大的。

■ 當下讀書的困惑與挑戰

和很多閱讀量特別大的朋友相比,我的閱讀量不是特別多,最近這幾年,我更是有點心虛。和很多朋友的困惑一樣,受手機的影響,自己的深度閱讀變得少了很多,甚至變得有點困難了。雖然閱讀的文字量來說也是不少的,頭條的信息,公號的推文,羣消息、朋友圈的分享,每天起碼有幾萬字吧,但是碎片化的閱讀和過去整本書的閱讀其實完全不一樣,看手機總是一種無法沉浸和深入專注下去的的狀態,無法帶着思考去閱讀,心態上也是基於知道結果、結論,不管過程和邏輯,不自覺的就給什麼就被動地接受什麼,基本上不思考。

作者爲了閱讀量,自然學會迎合讀者的心理。爲什麼現在公號文章要先標明文章多少字,閱讀需要花幾分鐘?大家都知道公號文最好就是一兩千字,幾分鐘讀完,長了久了就沒人願意看。手機帶來碎片化的時間感,人們已經沒有耐性去看一個費時間的深度內容,更多地想看爽文,看一些觀點直給的東西,而不願意去看一些長的、優雅的、需要思考的東西,最後就變成寫作者爲了迎合手機的讀者,只能去寫短文,去寫爽文這種只有觀點沒有邏輯的文章。

而那些真正有價值和質量的閱讀,需要的不僅僅是接收深度系統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帶着自己的思考參與,哪怕看文學小說也是如此。我想起自己在看小說的時候,對於書中幻化的人物,故事情節和感受,對故事進行綜合的心情和接下來的展望和同樣看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是完全不一樣的,自己在小說中的感受和想象邊界要廣闊的多。所以我覺得哪怕是看文學,最好也是帶着思考,帶着問題和參與感出發,而不是被別人餵養的狀態。

最近在加拿大待的時候,我開始嘗試儘量減少手機的閱讀,哪怕是通過手機傳過來的東西,我都嘗試打印出來。我發現很多東西打印下來以後,閱讀的深度和質量提高了不少,可能這就是書紙的力量。你在書中也提倡要讀紙質書,我大致是贊同的,只是很多時候需要書實在太大太重的,捧起來胳膊都酸了。

■ 看什麼書?興趣告訴自己

很多媒體和朋友經常會問到你有什麼書推薦。這一點我也同意你的觀點,就是我不推薦任何書單。一個名人看的書就是好書嗎?就是你該看的書嗎?我覺得不一定。

閱讀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更要看你的需要和興趣。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是帶着功利的目的去看,實際卻沒有興趣,你也看不進去,讀得那麼痛苦,爲什麼還要讀呢?相反有興趣的書,纔會真正看得進去,更會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讀完之後再沉澱一些思考。孔子那句話說的很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最近根據自己興趣看了幾本書。第一個是方方的《Ruan Mai》,很可惜這本書已經下架了,不過我找到一個電子版來讀;一本是《擁抱戰敗》,寫二戰以後日本的;另外一本是非常有趣的《鄰人之妻》,以性愛視角窺見20世紀後半葉美國的社會變遷。那天,剛好一個朋友問我在讀什麼書,我告訴他《鄰人之妻》,他說也讀過這本書,我一下子就覺得我跟他有了另外一種默契,這種感覺非常好。

關於閱讀就先跟你交流這些,也希望接下來你的新書,可以讓更多家長和小朋友受益。我經常看到你在朋友圈裏秀你和高博士神仙俠侶的生活,煞是羨慕,期待回國以後我們能夠再聚一聚。

寫於 4 月 23 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