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場戰役足足讓日軍損失了14萬人,而明軍在李榮松的帶領下傷亡3萬餘人,算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李如松在勘察地形之後,先是對各地的將領們做出了部署,之後又用多年的作戰經驗規劃出作戰計劃:首先主攻平壤城牆,密集的炮火將城牆上的倭寇轟擊的死傷無數,之後他又部署火炮轉向平壤城內的各個主力點,將後援和給養全部斷絕。

近代歷史上日本數次對我國發起侵略戰爭,儘管我們最終取得了勝利,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早在16世紀初期,日本就已經起了覬覦之心。

日本作爲一個彈丸小國,人口數量卻歷經了幾次倍數增加,人數增長的背後是資源的短缺和社會矛盾的激化。因此在日本執政黨的任務當中,開拓疆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作爲一個島國,它們的野心卻像即將成熟的蒲公英一樣,隨風膨脹。

16世紀末期,他們膨脹的野心終於等來了實施人,這個人叫做豐臣秀吉。他本人在軍事方面頗有研究,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便統一了日本各個島嶼,並且建立了相對統一集權的政權。然而他的野心卻日漸膨脹,他不死心被禁錮在彈丸小島上,於是打起了明王朝的主意。

當然,像他這樣的政治家並非沒有計劃,他首先想要征服朝鮮半島,然後再在這個領地上對明朝展開攻擊。1592年,在豐臣秀吉的帶領下,倭寇登上了釜山,隨時準備進攻明朝的疆土。

明朝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朝代,在幾百年的統治歷史當中,幾乎所有的皇帝都奉行不割地不賠償更不會主動找事的態度。然而面對倭寇的挑釁,明王朝也不會怕事,在得知倭寇的計劃之後,他們立刻集結了軍隊,隨時準備迎接這場被迫參與的戰役。

李如松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到的任命,當時的他剛剛結束另外一場自衛戰役,還未脫下戰袍便被派遣到了古朝鮮的戰場上。倭寇來勢不善,他們想要靠速度和人數結束這場戰鬥,同時拿下他們妄想已久的土地。李如松在勘察地形之後,先是對各地的將領們做出了部署,之後又用多年的作戰經驗規劃出作戰計劃:首先主攻平壤城牆,密集的炮火將城牆上的倭寇轟擊的死傷無數,之後他又部署火炮轉向平壤城內的各個主力點,將後援和給養全部斷絕。

此時日軍還妄想通過人數戰勝對方,但是李如松沒有給他們機會,他下令誰先攻佔城牆便封賞五千兩白銀,如果看到退逃的士兵立即處死!同時他親自騎馬出征,帶領幾位親信直接攻到平壤城的城門之下。

城內的倭寇被明軍的氣勢逼退,不敢再戰。李如松深知拖延不是辦法,於是他命令軍隊從三面包圍住平壤城,唯獨留下南面的城門不管。等到了深夜,日軍果然集體往南突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面出了城門就是一條大江,當時氣溫驟降,江面已經凍成了一面鏡子,日軍沒有多想便跑了上去。

此時李榮松命令將士們將炮火全部集中到江面,數顆炮彈落下,江面被炸開了,倭寇紛紛落入水裏。江水冰冷,不少倭寇甚至來不及查看情況便被凍死,有少部分倖免於難的,也被埋伏在那裏的明軍殺死了。

這場戰役足足讓日軍損失了14萬人,而明軍在李榮松的帶領下傷亡3萬餘人,算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這場戰役過後,日軍再也不敢打明王朝的主意,也產生了畏懼心理。而李如松也因爲這場戰役成名,他的事蹟在東亞廣爲流傳,連日本人都敬佩他的領軍才能。

縱觀歷史,會發現日本對周邊國土的侵略從未停止過,這或許是因爲國土面積小導致的,或許是日本人本性好戰,而作爲曾經比它強大數百倍不止的中國,卻從未想過侵略,相反還傳授他們文字、茶道等。這也許是國格使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