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孩子犯錯誤了,殘忍的懲罰,會讓孩子和父母產生恐懼,甚至自卑、自閉,更甚至逆反走向暴力的極端,而恰如其分的教育與引導纔是童年生活的指明燈。或許很多人關注的是40歲冷酷殺手與12歲慘遭滅門的小蘿莉之間奇妙又純潔的感情,鮮少有人關注到馬蒂爾達充滿暴力的童年生活。

即使你不是電影迷,你也一定聽過這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

里昂是位孤獨的職業殺手,受人僱傭。一天,鄰居家小姑娘馬蒂爾達敲開他的房門,要求在那裏暫避殺身之禍,從此殺手有了溫情,而女孩也一點點地在成長。

1

或許很多人關注的是40歲冷酷殺手與12歲慘遭滅門的小蘿莉之間奇妙又純潔的感情,鮮少有人關注到馬蒂爾達充滿暴力的童年生活。

在影片中,滿臉是血的馬蒂爾達發出直擊人心的一問——“人生總是這麼痛苦嗎?還是隻有小時候這樣?”

當她累了,想休息一會兒,看個動畫片時,就會遭遇姐姐的毒打。而父母同樣對馬蒂爾達非常苛刻,僅僅因爲房間不夠整潔,就會遭遇一頓暴打。幼小的身軀顯得那麼孱弱,而鼻青臉腫也是她的常態。

其實,小時候所遭受的痛苦就像一顆釘子,釘在鮮活的生命中,不僅影響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讓童年的陰影成爲一生無法逾越的黑暗過往。

本該快樂成長的年紀,卻要承受滅門之災的命運;本該生活在愛的環境中,卻落入家暴的深淵。2

在全世界範圍內,像馬蒂爾達這樣遭受暴力傷害的兒童並不少見。

每天都有兒童生活在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虐待、忽視和拋棄之下。

根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研究指出,“每年約有1.332.75的兒童親眼目睹發生在其父母之間的某些形式的暴力行爲,約有180兒童遭受包括數字色情活動在內的賣淫和色情活動的剝削。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世界大約有400015歲以下的兒童遭到虐待和忽視,需要保健服務和社會關愛。

其實,數字遠遠大於這些。

3

很多生活得光鮮亮麗的年輕人,他們的童年都曾遭遇過虐待與忽視。

而這些傷害所帶來的烙印並沒有因爲時間的推移變淡變淺,反而成爲一個不可觸碰的傷疤,一旦揭開,鮮血淋漓。

熒幕前嘻嘻哈哈的陳喬恩,其實性格孤僻,只要家裏有喫的,可以十天死宅不出門。

在綜藝節目上,她和媽媽總保持“安全距離”,因爲,她是被“打大”的。

多年後,母親想要和她和解,但卻很難邁出這一步,因爲有些傷害,一旦造成就很難消失。

無獨有偶,王子文也曾在節目中談及自己的原生家庭創傷:過早的單親生活讓自己“學會察言觀色”、“很敏感”、“和爸媽沒事從來不聯繫”、“獨立都是被逼出來的,因爲沒人關心你”……而這些童年落在的課,給今後的戀愛、婚姻生活帶來了很多阻力。

4

正如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所言: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是人生中的重要階段。

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快樂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他的品性與未來。

換言之,我們長大後成爲什麼樣的人,很多程度上取決於童年時的所學與所爲。

5

在兒童時期,遇見一本教會我們成長與愛的圖書,遇見一本教會父母關懷與包容的圖書,遇見一本讓親子共同閱讀的圖書,是多麼重要和寶貴的體驗,而《馬洛麗成長記》便是這樣的好書。

《家有小寶寶》,不僅教會父母在二胎時代,既要學會關注二寶,同時也不能忽略大寶,它也讓孩子在新生兒的哭鬧和成長間體會到父母養育的不易。

在《小小演奏家》裏,當馬洛麗不願意吹奏大號時,媽媽鼓勵她,“使自己進步的唯一途徑就是練習。練得越多,樂聲就會越動聽;越動聽,你就越喜歡演奏;越喜歡,你就越想要演奏。”

當馬洛麗和好朋友瑪麗·安準備去紐約參加服裝比賽時,儘管媽媽們都很忙,但爲了陪伴孩子一起度過愉快的時間,綜合考慮後,還是歡歡喜喜地出發了,最終她們《夢想實現了》。

當然,有着可愛雀斑的馬洛麗也和大多數孩子一樣,並不省事。

有一次,馬洛麗在家裏邀請朋友們一起度過《超級狂歡夜》時,發生了意外,大家把房間和廚房弄得一團糟。在一片狼藉中,爸爸媽媽回來了。他們雖然很生氣,卻沒有訓斥馬洛麗,更沒有打她,而是讓孩子們打掃乾淨,讓馬洛麗主動認識到錯誤。

調皮、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用好奇的眼光,探險的實踐來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身邊的人、事、物。

當孩子犯錯誤了,殘忍的懲罰,會讓孩子和父母產生恐懼,甚至自卑、自閉,更甚至逆反走向暴力的極端,而恰如其分的教育與引導纔是童年生活的指明燈

有人說,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爲過。

正如馬洛麗,她在父母、朋友、老師的關心和愛護下,一點點地學習“人生”這部大書,一個個地克服成長道路上遇到的種種困難,成爲一個勇敢、樂觀、開朗的小女孩。

人生一世,我們都是第一次做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孩子和父母,向來都是一種相互成全的關係。每一個父母都曾是孩子,是孩子,讓父母長大成人。

父母會爲了孩子揀起以往的壞脾氣,收斂自己的怒氣,學着如何更好地與孩子交流、溝通。而孩子是一個新生命,他用自己全部的愛來回應父母,也在父母的愛與陪伴下健康長大,最終成爲別人的父母。週而復始,彼此扶持。

我們能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未來,是終其一生都在療童年的傷,還是幸福安穩地度過此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