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論語·爲政》:子曰:“君子不器。”這簡短的一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來的,很多人也是衆說紛紜。我來談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在《說文解字》中器的本意就是容器,後被引申爲器量、以及器重等意思。
在《易傳繫辭上》中器的含義被放大。古代的哲學類似於一種形而上學,在《易經》裏的這句話就是一句哲學話語,這裏的【道】指的是宇宙本源,是形而上。而裏面的【器】指的是所有的存在,是道的載體。
這句話出自《論語》爲證篇。直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
那麼孔子爲什麼要說出這句話?它背後的意義在哪裏?
君子是誰?誰能被稱爲君子呢?
孔子認爲君子應該博學,在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引申爲人品好的正人。君子在孔子心裏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存在,並非所有的凡人都被稱爲君子。君子應該是人格高尚並且能夠承擔重任的人。能夠具備多項技能,而不只侷限在一個方面。如果君子只對一種器物(能力)而束縛,那就不算是君子。
其實應用到現在也是如此,優秀的人不僅僅只擁有一項技能,他們多半不拘泥於人和事,而是有着接納不同知識,有着海納百川的氣度,這也就是爲什麼孔子說【不器】的含義。
不管是古代的君子還是現在的君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並虛心學習然後爲之所用。
① 君子不器,就是教導我們不要拘泥於自己擅長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我們每一天都在學習,成長,進步。
只有擁有了這樣的思想,才能心胸寬廣的接受別人的優點,學會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後加以提升,這就是【君子不器】的延伸。
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人抱怨別人的成就,卻從來沒有真正努力的去嘗試去突破。在我們抱怨的同時,也暴露了自己內心的狹隘。這樣的思想會讓我們難以接受天下事事,更不用說見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
② 孔子教導我們人不能像器具一樣,要學會時不時看一看超出自己範圍內的遠方,看看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去突破現有的侷限,並且心胸開闊的迎接別人的優點並加以運用。
孔子這句話雖然只有4個字,但裏面蘊含着人生的智慧,也蘊含着人性的弱點。一個人格高尚的人,一定有着更廣闊的心胸。這句話出自《論語.爲政》,其實也適用於所有人。
領導者如果沒有寬闊的心胸,他是不能通觀全局,成爲一名真正合格的領導者的。因爲在處理事務的時候,領導者需要很多能力。比如需要有共情能力,會鼓舞人心,在遇到決策問題的時候,能夠考慮到大局而不是個人的得失,有明確的目標和決斷力,能夠通觀全局。
這些都是孔子的君子不器的延伸,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不同職業的人。
有時候非常感嘆孔子的智慧,記得之前在回國的飛機上就選了一套孔子的紀錄片看,覺得在古代能夠有這樣的仁心和德行,有那樣全局的眼光和謀略,真的是中國的驕傲。之前上學的時候學論語,總是不知所云,被那些生僻的文言文搞得頭很大,但是現在回過頭再去看古人的智慧,不禁爲之驚歎。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