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此同時,還可能因股票觸及面值退市導致企業品牌聲譽下降,股票市值大幅下行以及國有資產流失減值等風險,面對近500億市值的央企上市公司,在面值退市規則下,到底該不該對包鋼股份網開一面,這或許考驗着政策監管的應對能力。作爲聚集散戶的央企上市公司,包鋼股份一旦觸及面值退市的風險,對投資者來說,將會是沉重的打擊。

  隨着上市公司年報以及一季報的陸續披露,有人歡喜有人愁,對業績表現不佳的上市公司,尤其是業績接連虧損的上市公司來說,卻時刻警惕退市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在A股市場退市規則趨於豐富的背景下,股票退市的條件已經不僅僅侷限於淨利潤持續虧損的情形,而且對淨資產爲負值以及面值退市等情形,同樣可能會牽涉到退市的風險。

  面值退市,對投資者來說,應該也不會陌生。從中弘股份到雛鷹農牧,再到華信退、印紀退等上市公司,都是因觸及面值退市而遭到了強制退市的處理。縱觀這些年來市場對觸及面值退市的股票也並不友好,當上市公司步入退市整理期後,股票卻陷入加速下行的走勢,1元面值卻成爲了這些面值退市股票的價格天花板。

  截至4月29日,A股市場約有84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低於2元。其中,低於1元面值價格的上市公司有6家,分別是退市保千、*ST歐浦、美都能源、天廣中茂、神霧環保以及*ST剛泰等。與此同時,還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已經處於1元面值的邊緣,距離觸及面值退市的規則也非常接近。

  實際上,從上述股票分析,已經不僅僅侷限於*ST股票,而且還牽涉到不少非ST的股票。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則是作爲央企的包鋼股份,4月29日的收盤價格僅有1.05元,距離1元面值僅有不到5%的空間。

  對包鋼股份來說,對投資者來說,也是非常熟悉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它特殊的背景與身份。從股東情況分析,目前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有54.54%的股份比例,但從公開資料顯示,包鋼集團累計質押公司股份卻佔公司股份總數多達25.3%,佔其自身持有股份的46.39%,這一質押比例並不低;另一方面則是在於包鋼股份長期處於股票價格低廉、股票市值龐大以及散戶聚集等現象。具體而言,截至今年3月31日,包鋼股份的股東戶數爲59.22萬戶,但時至目前,包鋼股份的市值仍然達到478.6億元,成爲了衆多1元股票中市值規模最爲龐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與其餘1元股或已經跌破1元價格的上市公司相比,包鋼股份一直以大盤藍籌股著稱,除了今年一季度錄得虧損之外,在過去四年時間內,包鋼股份的業績基本上處於正向收益的表現,其中2017年以及2018年的年報業績,更是錄得了大幅增長的數據表現,從淨利潤數據來看,2017年年報以及2018年年報,包鋼股份歸屬淨利潤分別實現324.05%和61.25%的同比增長幅度。但是,到了2019年年報,包鋼股份卻出現了業績大幅下行的跡象,歸屬淨利潤同比降幅達到79.71%。

  縱觀當前A股市場的低價股上市公司,多離不開問題股、績差股的身影。雖然包鋼股份在今年一季度錄得了虧損,但仍未觸及淨利潤持續虧損以及淨資產爲負值的退市條件。不過,對長期不注重市值管理的包鋼股份來說,可能會因爲跌破1元面值而觸及面值退市的風險。

  根據現行的市場規則顯示,當上市公司的收盤價格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每股面值水平,將會觸及面值退市的風險,並最終由交易所決定是否摘牌。一旦確立面值退市,將進入退市整理期,完成退市整理期交易後,股票將會終止上市,並按照程序進入三板市場。

  作爲聚集散戶的央企上市公司,包鋼股份一旦觸及面值退市的風險,對投資者來說,將會是沉重的打擊。與此同時,還可能因股票觸及面值退市導致企業品牌聲譽下降,股票市值大幅下行以及國有資產流失減值等風險,面對近500億市值的央企上市公司,在面值退市規則下,到底該不該對包鋼股份網開一面,這或許考驗着政策監管的應對能力。

  包鋼股份股票價格的長期低迷,一方面與鋼鐵行業長期處於低迷局面有關,尤其是供給側改革紅利的逐漸減弱,加上綜合負擔成本的高居不下,由此導致鋼鐵行業的盈利能力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則與包鋼股份高居不下的財務成本以及綜合負債率因素有關,這與企業的經營戰略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有着不少的聯繫性。

  需要一提的是,從包鋼股份上市以來,累計分紅的力度卻遠低於融資的力度。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從2000年以來,包鋼股份累計分紅的總額爲35.34億元,但累計增發再融資的總額多達211.7億,長期以來分紅與再融資的比例並不均衡。與此同時,從上市公司多年來的財務綜合成本以及經營活動現金流等數據分析,卻顯得並不太健康。現階段內,影響到包鋼股份投資信心的因素,一個是高居不下的負債率水平以及財務成本壓力,另一個則是整個行業處於盈利下行週期,且企業缺乏了強有力的改革措施,多年來企業的經營戰略與管理能力並未可以給市場喫下定心丸。

  近年來,包鋼似乎爲降負債、壓縮財務成本下功夫,但成效如何,仍然有待觀察。其中,備受關注的,莫過於這些年積極推動的債轉股舉措,並引入了五大行及四大AMC等作爲投資方,當然也存在相應的業績對賭協議。從降負債、控財務成本等方面來看,包鋼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仍然顯得任重道遠,而整個行業的不景氣及供給側改革紅利的逐漸衰弱,卻不斷加劇了包鋼減負的包袱。

  如果說股市屬於經濟晴雨表,那麼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則是企業經營狀況的先行指標。此外,股票價格走勢仍需考慮到行業週期以及市場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但是,若在短時間內包鋼仍未拿出有效提振股價的方案,那麼股票價格跌破1元面值也可能會是大概率的事情,對包鋼股份是否觸及面值退市的風險,將直接影響到59.22萬戶股東的切身利益。

  不可否認的是,從市值管理以及提振股價等措施上,包鋼股份仍然顯得不夠誠意。但是,鑑於當前的財務狀況,包鋼股份似乎很難拿出大手筆真金白銀進行解困。或許,除了企業自身救助外,在股票價格即將觸及面值價格之際,政策扶持等因素可能更值得期待。但是,對上市公司來說,如果不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經營策略以及管理水平,且不足夠重視投資者的利益,那麼股票價格終究還是很難擺脫長期下行的趨勢。

  退一步思考,假如企業自救以及政策扶持仍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上市公司的困境局面,則可以借鑑之前中國二重等企業的策略,在特殊情況下,上市公司可以採取長期停牌或主動退市的策略,爲企業的華麗轉身爭取更多的時間。與此同時,通過主動退市策略,可以在上市公司即將觸及面值退市規則前,儘可能減少退市整理期內的股價非理性波動風險,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損失。

  事實上,這些年來,A股市場在重新上市規則上已經得到明確,從長航油運到近期即將回歸A股市場的國機重裝,也爲包鋼等央企上市公司提供了經驗的借鑑,但對投資者來說,可能需要付出較長的時間成本。有時候,對一家上市公司來說,政策扶持以及股票保殼未必是扭轉經營困局的有效舉措,若不經歷實質性的債務重組或資源整合,甚至是引入戰略投資者等,並把歷史舊包袱剝離掉,那麼企業也很難得到根本上的翻身。

  在A股市場加快推行註冊制的背景下,未來市場的退市率也會出現顯著提升,股票市場終將實現高效的優勝劣汰效率。這個時候,對任何上市公司來說,也會受到平等的對待,並接受市場高效優勝劣汰的洗牌過程,這樣才能夠讓市場變得更健康、更成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