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的館藏古籍與名人手稿之豐、品種之多之精,都是國內一流,無論是十多年前的“明清手札展”,還是去年的“縹緗流彩: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展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近日出版的《說箋·典藏本》就是從上圖館藏271例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名人尺牘翰札,通過特殊拍攝技術,纖毫畢現與原色原大部分作品放大的視覺效果,再現其墨跡之韻與工藝之美。11月23日,《說箋·典藏版》首發座談研討會在上海圖書館舉辦。一些學者認爲,這部書無論是對於箋紙形制與工藝考辯、文人交往考略、書法藝術欣賞和文史研究,都有着巨大的價值與收藏意義,也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研究中國箋紙的全景式專著。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本》局部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本》

“欲瞭解箋紙文化,必讀《說箋》”

據介紹,古人書信往來時往往喜歡用精緻華美的信箋、詩箋,一些文人甚至自己參與制作箋紙,有的上飾有各種紋樣,精緻華美,用作書札的稱“信箋”,用以題詠寫詩的名爲“詩箋”,信箋尺牘既是古代文人性情的抒發與寄託,也承載了生活中瑣碎卻鮮活的細節。但隨着時代的變化與社會的發展,這一傳統在當下已經很少見了。

去年初,臺北故宮博物院曾舉行宋代花箋展覽,展出20組件以宋代砑花箋紙爲主的展品,運用現代數碼攝影技術讓這些隱藏在書畫中的紋飾重新顯現出來,在收藏界引起較大影響。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臺北故宮博物院“宋代花箋展覽” 中的蘇軾《 致至孝廷平郭君尺牘》

對於箋紙,業內人士曾有一種說法:“欲瞭解箋紙文化起源、工藝與流變,必讀《說箋》。”事實上,如果想要了解歷代文人往來的樣貌情態與文心事蹟和有着性情的書法藝術,也需要從翰札中才可以看出。

上海圖書館梁穎一直研究箋紙文化,所著《說箋》一書初版於2007年,現在已很難見到,不過相關出版界人士對澎湃新聞介紹,其實此前的兩版包括對箋紙的細節呈現均有不足,有一些遺憾。而從兩年前開始,止觀書局與上圖歷史文獻中心一起進行了策劃,作爲《說箋》的升級版,《說箋·典藏版》以正八開的尺寸,688頁的體量、纖毫畢現與原色原大部分作品放大的視覺效果,呈現了這本書的學術與藝術價值,可以說是目前第一部系統介紹研究中國箋紙的全景式專著。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手札資料

梁穎長期供職於上海圖書館,平時勤勉鑽研,著述並不多,而這一圖書可以見出他的厚積薄發。據介紹,全書以彩箋爲中心,先將之分爲色箋、花箋、畫箋三類,以對應於單染色的、帶花紋圖案的和有圖畫的三種彩箋——這一系統分類,爲梁穎獨立構建的學術體系,而後以六個章節的篇幅,並以引子與尾聲前後呼應,用層層遞進的方法,依次探究歷代箋紙的形制演變,染色、套印、拱花、砑光四項制箋技術,花箋、畫箋的特色與類別,附論文人如何及爲何制箋,最後以傳統箋紙在近現代的變遷與淡出作結。這樣精緻的結構,後面又以輔以詳確的註釋、優雅的文筆。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版》(局部)

在研討會上,一些學者認爲,《說箋》是一部構建獨立學術體系的精品力作,文獻徵引範疇,幾乎涵蓋了海內外所有關於箋譜、箋紙類出版的書籍。將箋紙的歷史、形制、工藝用層層遞進之法娓娓道來,堪稱人文藝術類叢書的典範之作。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版》(局部)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明 董其昌手札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清 李漁手札

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表示,一本書在出版之後,能夠不斷地以升級版的形式,特別是典藏版的形式出現,本身說明這本書的價值。

據悉,《說箋·典藏版》全書收錄尺牘翰扎271例,明代20例、清代213例、民國27例。書中涉及的名人衆多,如:明代董其昌、蔡羽、戴珊、魯治、顧璘、徐霖、王韋、葛一龍;清代曹貞吉、高文泋、趙之謙、李漁、錢大昕、林則徐、法式善、阮元、吳雲、沉曾值、翁方綱、潘志萬、潘祖蔭、姚鼐、馬湘蘭、袁枚、傅山、張廷濟、沉景修、陳鴻壽、伊秉綬、舒位、潘世恩,民國袁克文、劉海粟、邢端等,書中所錄皆爲難得一見的真跡。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清 高文泋詩柬 同春館制箋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清 鮑桂星手札 虛白齋制箋

“美術史的研究可以回到紙的本身”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介紹說,這部書與2006年上圖舉辦的“明清名家手稿展”是有關係的,“當時我們策劃這個展覽的時候發現,手稿最重要的載體就是紙張,紙張裏面最漂亮的最喜迎人就是我們書房的雅物,就是箋。當時我們邀請揚州藝古齋幫我們刻一組箋紙,刻完之後又請梁穎寫了一篇9000字的文章,再把散葉的箋紙夾在裏面配了48幅圖,由我們自己去印製成線裝本,作爲我們圖書館的一份重要的禮物贈送給大家,最後大家都很喜歡。”

對於《說箋·典藏版》的首發,黃顯功表示,此次圖書的出版,在圖版上增加到兩百七十多張,“這是我們的員工十幾年來在研究這個箋紙的過程中,把它作爲一個課題,不斷地進行深入的一個成果。目前在中國這部圖書的出版,從書箋紙研究上來講,可以說奠定了箋紙研究的重要基礎。”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版》(局部)

止觀書局創始人許石如則從製作與出版等方面回顧了《說箋·典藏版》的艱辛歷程,他說:“箋紙文化近幾年逐漸被重視,臺北故宮的宋代花箋特展轟動海內外就是最好的佐證。然而,當年非常具有學術價值的《說箋》早已是一書難求了,我與梁先生見面後突然意識到這部書是如此重要。我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重拍高清大圖、重新裝幀設計,再由梁先生制筆增補新材料、新觀點,最終由止觀書局去推廣至衆人面前,這是否可行呢?’我試着說出想法,沒想到與梁穎先生不謀而合,他非常贊同。後來便啓動了《說箋》典藏版的出版計劃。策劃團隊歷時兩年,多次往返京滬之間進行拍攝。”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版》所刊手札

文匯報資深編輯陸灝回顧了他1980年代在北京榮寶齋與友人一起合購箋紙的經歷,“我之前對箋紙的瞭解,僅來自一些比較經典的短文,後面對箋紙的所有認識則都來自於《說箋》這本書,因爲它比較系統,對我對箋紙的認識和研究幫助也是很大。”他還針對《說箋》這本書中“文人之箋”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幾點見解,並希望在民國時期“文人之箋”等方面有進一步的擴展和深入。

復旦大學教授陳正宏撰文認爲,從文獻學和印刷史的專業角度而言,書中最具創意的,自然是討論“研光”箋的部分。雖然這一千古難題尚不能說已得到徹底的破解,但是本書通過文獻與實物二重證據,考釋歷代砑光箋的可能製法至少有三種,這無疑是目前爲止的各家之說中證據最充分,述論最深入的。此外,述論花箋時,發現明崇禎刊本《繡像批評隋煬帝豔史》等綉像書籍中的花式邊匡諸式,源出前此嘉靖萬曆間的箋紙,之後又反過來成爲有清一代箋紙效法的典範,這種將不同類別史料比對映照所得的意外收穫,在古典文獻學上實有方法論的意義。而書中論箋紙與近世水墨畫的開聯、現代漫畫箋在中國漫畫史上應有的地位等等,也別開生面,爲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和獨到的見解,“我與梁穎先生相交二十餘年,因爲共同的專業興趣,有幸見證了本書從難形到定稿的全過穭井有幸目験了書中所涉箋紙的部分原件一一冊頁裝的精美彩箋被小心翼翼地展開,那一利那間自己的驚訝、喜悅與感動,至今難忘。”

復旦大學出版社編審陳麥青則建議接下來出可以繼續出版《說箋》的線裝本。朵雲軒木板水印分公司總經理鄭名川等就圖書的裝幀設計等方面的話題進行了闡發並提出了一些建議。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版》首發座談會現場,上圖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在發言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版》首發座談會現場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回顧了箋紙從書寫到把玩、欣賞、研究的歷史,他說:“從美術史角度來講,這本書具有一個開創性的、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爲它對箋紙的關注,使得我們對美術史的研究可能回到從箋紙,甚至回到古人的紙的本身作出研究,作出審美判斷,以及箋紙的製作、源流、傳承,與書畫、古籍的關係等等,恐怕都要以更廣闊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就這一點來看,我覺得是一個里程碑。”對於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範景中引用米芾在《畫史》“(薛)少保之筆精墨妙摹印亦廣,石泐則重刻,絹破則重補”的記載,再結合西方常有出版這類圖書的情況,來說明這本書在裝幀設計上體現出的里程碑意義和應有的尊嚴感。

———————————————

延伸閱讀·《說箋·典藏版》序言

文 / 範景中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版》

《前塵夢影錄》追憶劫前所見書籍文物,以類相從,著爲論說,箋紙一品,開首即引鮑溶《寄王璠侍御求蜀箋詩》:“蜀川箋紙彩雲初,聞說王家最有餘。野客思將池上學,練裙紅葉不堪書。”嘆蜀箋之美,不獨薛濤一井。曩閱舊籍所記,如《國史補》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皆蜀箋。雖稱名不雅,要之求爲美麗,妙於當時,則可知也。李義山詠蜀箋雲:“樓上春雲水底天,五雲章色破巴箋”(《行至金牛驛興元渤海尚書》),託想神奇,千載下讀之,猶令人嚮往不置。

蓋浣花浮碧與楚聿燕弗、丸子隃麋、端溪歙井,同爲文房之珍。前人援毫以載,則筆有筆史,墨有墨志,硯有硯林。而紙品最繁,雖有米芾《評紙帖》、鮮于樞《箋紙譜》、費着《蜀箋》、屠隆《紙錄》,第均爲戔戔短冊,所記實物亦罕有傳者。胡樸安撰《紙說》,以正名、原始、用料、詳品、稽式、染色、辨朝、分地、考工與故事,差次月日,會萃條流,寫爲十章,並紙工傳、宣紙說附後。然多拾掇舊聞,罔關實見,其文雖近,其物則遠。

至於專記尺牘用箋,瞿兌之先生《說箋》,蕭寥數頁,卻甚堪玩味。其寫箋紙之色、箋紙之制,記洋紙爲箋、名畫家刻箋,並及近人作箋之俗陋,娓娓道來,非親見太平文物者,不能語此。其述撰作之意雲:“文窗無俚,唯好取舊箋紙玩之,以開襟抱,不自知其何說也。意者以天地間最耐久而可親之物,無過於紙,最脆薄而易毀滅之物,亦無過於紙。不知者毀之既易,則知者愛之益親。一城之中,旦旦夕夕,颺爲屑而爇爲灰者,不知凡幾。更越數十百年,此爲屑爲灰者,必將爲人所珍護、悔惜又不知凡幾也。”前賢文物毀失之嘆,今日益復增人悽懷。

梁穎先生論箋之作,此志此意也。箋紙雖小,卻能記垓埏之大;神州之文明閃閃其中,美術之品味亦往往得焉。先生摩蕩其意,洗字於滬上春寒、芭蕉雨中,有以也。而其淡墨幾層,浣染筆端,庶幾拓人心胸,起人護古之心,又奚止研練故實;若其遣詞必求於實,選圖必歸於精,更其次也。

書稿既成,命餘卷端補白。忽念吾杭乾嘉間有許氏者,因梁山舟而設虛白齋,所制箋紙,爽爽奪目當世。謝蘊山嘗得友人所惠數紙轉奉翁覃溪,並系詩曰:“六六魚書自遠將,砑光箋色帶湖光。女兒膚尚輸晶瑩,老子心還止吉祥。文吊剡藤書可愧,封高楮國價難償。先生手緝張華志,好共麟毫供墨牀。”古人風雅,此亦一端。唯惜餘無凝霜之箋以奉,亦無文字可發勝解,草草數語,聊盡凡心耳。 庚寅二月初三,西陵橋畔看玉蘭花開,藍天下,一湖春水,一樹春雪,燦爛淨潔如先生所述之箋,花瓣與玉版迭映腦際,亙浮不去,因成此小文寄呈。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版》中所刊手札

古箋之美纖毫畢現:全景式箋紙研究專著《說箋·典藏版》首發

《說箋·典藏版》中所刊手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