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愛照起工來行。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纔會贏。”

不拼贏不了,愛拼也不一定會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從來高難測,而且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再完美的行動方案,總有不可預知的變量。《雍正王朝》中,“八王義政”的失敗,並非八爺準備不充分,而在於天公不作美。這裏的天公,指的就是天子。在老八的算計範圍之外,雍正放入一條大魚。連雍正也沒想到,就是這條魚,衝破了老八的天羅地網。

八爺行動方案的漏洞

當時的背景是,雍正得罪了清流,在輿論上非常被動;得罪了旗人,在政治上處於不利地位,親兒子都與他立場不同。支持他的人不多,反對他的人不少,這就給了胤禩推翻他的機會。

按照八爺的計劃,他會先忽悠弘時,讓弘時利用雍正急於推行“新政”的心理勸說雍正,調關外鐵帽子王進京整頓旗務;接着,用關外的兵力奪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力;同時,聯合隆科多,控制步兵統領衙門;然後,避其功於一役,逼雍正同意八王聯合主政。

然而,老八千算萬算,沒算到雍正會派遣弘時與弘晝跟着入駐豐臺大營。弘時是自己人,沒問題,但弘晝看似虛頭巴腦,實際上是人精。他見證了整個奪取兵權的過程,傻子也知道兵權意味着什麼。這樣,八爺的計劃就出現了一個漏洞,而他自己還不知不覺。方案在向前推進時,需要連貫性與保密性,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張廷玉等人的駁斥,讓老八在道義上落入下風

八爺打着恢復祖制的口號,依靠鐵帽子王,聯合隆科多,在朝堂上發難,實際上就是攤牌。這個口號,有利於既得利益者,所以旗人基本支持,士紳也沒意見,眼看就要取得多數支持。

就在這個時候,王文昭跳了出來,他是恩科狀元,屬於清流派,對新政也有意見,但雍正爲其掌過燈,有恩於他。在這種君臣情義的感召下,他選擇支持雍正,彈劾了東親王永信:

第一,本來只談旗務的朝會,越旨談政務;

第二,咆哮朝堂,毫無人臣之禮。

這兩點意見,同樣針對其他人,討論別的問題或者逼宮,那就是大逆不道。

有時候,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王文昭話音剛落,九爺出來罵人家是狗,這一下就將旗人與漢人割裂,本來支持老八的漢人以及中立的清流,心態上也會有所變化。

雍正的隊友少,但都是重量級人物。張廷玉出面,從歷史層面證明了“八王執政”只是一個僞命題,戳穿了胤禩的陰謀。也就是說,胤禩的提議,根本不存在,也不合法。接着,張廷玉又指出“新政”的好處以及康熙的遺願是支持刷新吏治的,這讓胤禩的“先帝說”不攻自破。馬齊對張廷玉的認可,進一步孤立了胤禩,讓其無話可說。

此外,四位鐵帽子王,並非鐵板一塊,簡親王的態度和立場一直比較曖昧,這就導致整個團隊都會出現離心率。

老十三徹底扭轉乾坤

胤禩等人搶兵權,弘晝沒撈到任何好處,甚至還有可能對其不利。因此,弘晝將情報透露給胤祥。胤祥可是老江湖,一聽就知道出事了,於是馬上去豐臺大營。爲什麼他出馬,就能輕易搶回兵權呢?

第一,長年累月的軍事經驗,讓胤祥在軍營享有崇高的威望,許多將領都是其一手提拔的。他一句話,頂別人十句話。

第二,旗主王爺帶來的人,雖然接管了,但是人生地不熟,缺乏羣衆基礎,沒幾個人心悅誠服。剛剛入駐才一天,即便有兵權,也不牢固,而且他們是通過不正常手段取得,名不正言不順。胤祥本就是負責軍務的親王,豐臺大營大多數人都習慣於聽命於他。

等胤祥帶着兵,回到朝堂,力量對比立刻發生轉換,隆科多都看出形勢不妙跑路了。胤禩檯面上被人駁得啞口無言,場外的軍事力量又被解除,也就宣告了“八王逼宮”的失敗。

秋媚說:胤禩有帝王之志卻沒有帝王之命,他敗給雍正,並不是他能力不行,而在於一個不起眼的弘晝導致其計劃滿盤皆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