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上,站在舞台中间表演的,无疑是世家大族。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万事总有次序。那么,世家大族是何时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呢?

我们将这段时间线慢慢的展开,不难看出,三国时期的江南地区,是世家大族登上政治舞台的起点。

这里是东吴的地盘,此地世家大族的主要表现为拥有了可以世袭、役使的兵权,这些士兵甚至可以被称之为“部曲”。我们今天便来看看这段时间内东吴的领兵制度。

东吴的领兵制度——以孙氏为首的宗族联盟

在谈论东吴的领兵制度之前,我们要知道,此时所言的兵权并非是一种领兵征战的义务,而是一种政治地位的认可,一种阶级权力的享受。

乱世之中,人口受到了各大势力的疯狂争抢。简而言之,人口即可以作为劳动力,给上层阶级带来财富;也能经训练后成为士兵,增强统治者的武力。而东吴的兵马,不仅可以用来征战,亦可以受私人的役使,为他们劳作。

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记载:贺太傅作吴郡,初不出门......于是至诸屯邸,检校诸顾、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

虽说官兵名义上属于东吴政府,但其真正的行动还是取决于所受兵权的世家大族。因而役使官兵在当时实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才导致了后来的“罪者甚众”。

东吴的领兵制度,其本质实际上是一次以孙氏为首的宗族联盟对资源的再分配。分配得到是什么样的资源?答曰:以人口为主,还伴有土地。而在人口之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士兵,次之则是私人的田客。有了这样一层背景,那么给予某人可以世袭的兵权,岂不就等于将某人分封成了“诸侯”?

孙皎字叔朗......领众二千余人......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置长吏。

——《三国志·吴志·宗室传》

我们可以看到,身为宗室的孙皎,不仅有兵权在手,还有着属于自己的奉邑,他更可以在自己的奉邑内“自置长吏”。在孙皎死后,孙氏并没有收回属于他的兵马,而是交由其弟孙奂代统。可见在当时受封之人死后,其子弟是有继承权的。

除了宗室外,异姓的将领们也有继承兵马的传统。《三国志·吴志·凌统传》载,凌统之父凌操“中流矢死”,凌统时年十五,孙权拜其为别部司马,“使摄父兵”。而在凌统亡后,其子也依旧获得了“还其故兵,复其旧爵”的待遇。此处所谓之故兵,实际上是凌氏一直流传下来掌握的军队,期间可能有重新招募,未必一定是原来那部分人。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东吴之军队,在经过分配后给予某些将领世袭。而将领往往与大族是互相兼顾的,因而分封了将领,就相当于分封了世家大族。在受分封的将领亡故后,身为联盟之主的孙氏虽有重新分配、打破世袭的权力,但一般都不会这么做。孙氏会按照往先的规则将兵权授予给亡故将领本族内的亲近之人。这样一来,兵权的世袭就成形了。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有吕蒙不受已逝将领之兵马的记载,他言:“子弟虽小,不可废也”。这是否能说明在当时世袭兵马或为一种维护宗族联盟稳定的原则呢?

关于世家大族的部曲,历史的记载颇有隐晦,但《三国志》中还是有几处点名。例如在孙权死后,汝南太守邓艾曾言:“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违命。”此足以证明当时的世家大族手里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私兵。

孙权影视形象

上文用长篇幅论述了东吴将领世袭兵马的制度,那么他们的兵马从何而来呢?笔者总结,主要有两处来源。

其一是由本地直接招募,这是最常见的,也是当时大多数人起家之法。例如孙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余人”等等,这一类的记载在古史中是络绎不绝的。

其二则是进行征伐以获取兵马,掠夺人口。《吴志·吴主传》载,建安十二年,孙权“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在战争之后,胜利者在当地推行一些较为良好的政策,也通常会引得“万余人来附”。我想,通过征伐的形式以掠夺人口,也正是东吴孙氏连年征讨山越的主要原因。

丹杨贼帅费栈作乱,扇动山越。权命逊讨栈,破之。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

——《资治通鉴·汉纪》

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将领征战得来的兵马人口,孙氏会以奖励的形式将其中一部分赐予该将领。这样既激励了手下的将士,又使得东吴的这种领兵制度更加的深固。

其实孙氏除了给予世家大族能够世袭的兵马,还赐给了他们土地与能够干农事的农奴,此等人我们称之为田客。田客或称复人,与世袭的兵马不同。各地的兵马在名义上依旧是属于政府的,而田客则完全属于私人。

东吴领兵制度诞生的原因

前文所引的资料曾提到过,世家大族掌兵对孙氏是有非常大的威胁的。孙策死时,孙权就经历过“豺狼满道”的现象;而孙权死后,当时的世家大族更是可以“阻兵仗势,足以违命”。

那么,东吴这种领兵制度为什么会诞生呢?或者说,孙氏为什么愿意将兵权分与世家大族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前人已经指出,东吴政权是建立在以孙氏为首的宗族联盟为前提上的。

这个联盟是相对的,孙氏若是没有类似吴郡四姓、会稽四姓等大世家的支撑,根本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壮大;而那些世家大族也急迫的需要一个合理的政权来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一个互相吸引的宗族联盟就成型了。

孙氏想要壮大,就得对当地的一些地方性武装组织下手。东汉末年的江南地区,充斥着宗部与山越。宗部是以宗族为枢纽的,其首领称为宗帅。而山越,按字面意义指的是居住于山地的越人之后。可经后世探讨,一致认为当时之山越已经汉化。

近自海昬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于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

——太史慈言

一些大的世族自然可以凭借其本有的力量成立宗部,但没有背景的普通民众却只能落草为寇,与山越为伍。因而在当时有很多居住于山地的山越附属于居住于平原的宗部,受他们所指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孙氏确立了联合世家大族与当地的宗部,对其他势力进行兼并的政策。

笔者想在最后谈一下我对东吴地区世家大族诞生的一些看法。我曾经发表过关于两汉商人、地主与豪强的相关文章。以此作为时间线来看的话,似乎有承上启下的效应。

西汉的商人从初期受到抑制,到末期逐渐与地主的身份相融合。最后因为东汉立国后的特殊形式,曾经的地主、商人转变成了各地的豪强,诞生出了东汉著名的田庄经济。

而这种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经过东汉一朝的发展,是否就转变成了后世的宗部与世家大族呢?田庄内拥有私人武装与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似乎就是东汉这个大社会内的众多小社会。这个小社会是否到后来病变成为了盘踞一方的世族呢?

参考资料:

《三国志》陈寿;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

《后汉书》范晔;

《资治通鉴》司马光;

《燕石札记》吕思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