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作者:姜義軍。

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放手發動並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羣衆,動員和團結一切抗日力量,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及各種人民武裝前仆後繼、奮勇抗敵,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表明了她爲贏得抗戰勝利所發揮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率先表明抗日立場、主張最早提出開展全民族抗戰,歸結起來可以說踐行了具有首創主義的十個“第一”。

一、第一個表明堅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鮮明立場,對日公開宣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以中華民族利益爲根本利益,立即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隨後又連續多次發表宣言,聲討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號召全國人民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以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和獨立。1932年4月15日,剛剛成立數月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表《對日戰爭宣言》,並將其刊登在《紅色中華》報上。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全國性抗戰的新時期。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日本要亡我中華……全體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奮起抵抗!中共中央作出的《決議》發表的《宣言》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堅決抵抗日本侵略的立場。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十個“第一”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

二、第一個提出全民族抗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不僅第一個表明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立場和決心,而且第一個敏銳地認識到贏得抗戰勝利的基本途徑是動員全體人民共同抗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爲此党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當國民黨“剿共”正酣之際,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爲重,發表宣言,首次提出紅軍準備在三個條件下(立即停止進攻蘇區、立即保證民衆的民主權利、立即武裝民衆創立武裝的義勇軍)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共同對日作戰的協定。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又發表了《爲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確表示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實行對日作戰,紅軍願立刻與之攜手,共同救國。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從理論和政策上正式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總路線。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奔走和推動下,事變得到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五項要求。7月15日,中共中央將《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送交蔣介石。《宣言》提出發動全民族抗戰、實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項基本要求,重申中共爲實現國共合作的四項保證。17日,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在廬山與蔣介石繼續談判。同一天,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談話。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三、第一個以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論證指明瞭抗日戰爭的道路、前途和命運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十個“第一”

1938年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作《論持久戰》報告

抗日戰爭初期,國內各政黨、團體、各界人士對抗日戰爭的走向都提出了這樣那樣的看法和主張。在國民黨內則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這些論調也在共產黨內和廣大人民羣衆中造成了種種困惑。而抗戰10個月的實踐證明,“亡國論”、“速勝論”是完全錯誤的。那麼,應該開闢出一條什麼樣的抗戰道路?抗日戰爭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抗日戰爭的發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時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爲此,毛澤東在延安的一處簡陋的窯洞裏夜以繼日、奮筆疾書,寫下了著名的《論持久戰》,於1938年5月公開發表。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分析了中日雙方相互矛盾着的四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作出了中國不會滅亡,也不能速勝,只要經過艱苦、持久的抗戰,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的正確結論。《論持久戰》一發表,就受到廣泛關注:國民黨破例將該書出版,在國民黨軍隊中,奇蹟般地出現了學習《論持久戰》的盛況;中國戰區的美軍司令官史迪威稱該書爲一部“絕妙的教科書”,並由此認定抗戰的最後勝利一定屬於中國;時任共產國際總書記的季米特洛夫則盛讚《論持久戰》“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論持久戰》如同茫茫迷霧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人民前進的道路。

四、第一個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大舉攻入中國內地,進展神速。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隊雖然全力抵禦,但不敵裝備精良、作風彪悍的日軍,屢屢後撤,士氣受到嚴重打擊。而日軍士氣高漲,揚言“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中國共產黨爲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派出八路軍第115師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命。9月25日晨7時許,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進入我115師主力預伏地域,隨即雙方展開激烈戰鬥,最終八路軍取得勝利。平型關戰鬥用時僅一日,115師共殲滅日軍1000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擊毀汽車100餘、馬車200餘輛。平型關戰鬥給日軍最精銳的部隊板垣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以殲滅性打擊,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五、第一個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刻全力奮勇出擊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十個“第一”

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前線指揮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軍民面臨的形勢異常堅難。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爲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僞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在困難面前,很多人出現擔憂和疑惑:抗日戰爭勝利的希望何在?抗日戰爭該向何處去?在這樣的背景下,1940年下半年,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領導下,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29師、120師和晉察冀軍區等共105個團20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僞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 800餘次,攻克據點2 900餘個,殲滅日僞軍45 000餘人。“百團大戰”給日僞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六、第一個以雄辯的理論科學地回答了抗戰勝利後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在日本的政治誘降和英、美等國的勸降下,國民黨內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全國上下,圍繞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出現了諸多議論和說法,尤其是國民黨大肆鼓吹“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等謬論,極大地影響着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和深入發動。爲了駁斥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宣傳,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闡明共產黨對於中國革命及其前途的全部見解,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係重大的問題,更好地指導抗戰和中國革命,毛澤東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於1939年底1940年初先後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完整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向何處去的科學回答,極大地堅定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奪取勝利的信念。理論上的成熟,尤其在歷史的緊要關頭能科學闡明和回答事關民族發展的一些列重大問題,是一個政黨成熟的顯著標志。這足以解釋,爲什麼在全面抗戰的8年,中國共產黨不僅自身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壯大,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人跟着共產黨走。

七、第一次成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

1941年,由於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和“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生了極爲嚴重的困難。爲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日戰爭,1942年底,中共中央決定在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不僅使根據地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粉碎了敵、僞、頑的封鎖,而且密切了黨政軍民關係,樹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經濟工作幹部,爲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毛澤東形象地把大生產運動與整風運動一起稱爲當時整個革命鏈條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兩個環子,並指出:“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蹟,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

八、第一次成功開展了黨的整風運動

從1942年2月開始至1945年春季,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開展了整頓黨的作風、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運動。延安整風可以說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一次有益嘗試和成功範例。延安整風前,教條主義在黨內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礎,許多人把蘇共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聖化而照搬照抄。通過整風學習,全黨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現了建黨以來最大規模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高潮。毛澤東還爲此專門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報告,號召全黨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通過整風運動,提高了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全黨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爲奪取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九、第一個喊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1945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勝利的階段。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蘇聯於8月8日正式聲明加入),促令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對公告“不予理會”。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兩地共死傷20多萬人。美國的原子彈攻擊震動了日本朝野,顯示了一定的威懾作用。與此同時,蘇聯根據雅爾塔協定,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次日,蘇聯軍隊從東、西、北三面進入中國東北,進攻日本關東軍,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滅亡。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宣告:“對日戰爭已處在最後階段,最後地戰勝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時間已經到來了。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殲滅這些敵人的力量,奪取其武器和資財,猛烈地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 隨後,各抗日根據地按照延安總部的命令,從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向拒降日僞軍展開全面大反攻,共殲敵39萬餘人,收復縣以上城市250座,爲最後打敗日本侵略軍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十、第一次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期間必然要經歷很多次的飛躍及其理論創新。而最具關鍵意義的第一次飛躍,則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完成的。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也得到了空前的鍛鍊和發展。120萬黨員、120萬人民軍隊、260萬民兵和近1億人口、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的19個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構成了新中國政權的雛形,奠定了未來中國政治發展的基本走向,成爲中華民族解放與復興的搖籃。抗日戰爭向這場戰爭重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也爲解決這些課題提供了歷史條件和豐富的經驗。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抗日戰爭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地總結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和政策,使毛澤東思想得到了多方面的展開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並達到了成熟階段。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七大新黨章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