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語文第1722期

《課堂教學設計》第2期

主持人

他是千年一出的曠世奇才,詩文辭賦、繪畫書法皆臻化境,爲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學藝術財富。除此以外,他在工程建築、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就是蘇軾,他的《前赤壁賦》一文可謂千古絕唱,綜合體現了其文學風格與思想特質,那富於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那極具形象化的精妙說理,那整散結合、舒捲自如的絕妙辭章,真如萬斛泉水噴薄而出、一瀉千里。讀之,令人身心沉醉,幾欲“羽化而登仙”。

詩意語文的家人們,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汪帥,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北京八中烏蘭察布分校。今天的“課堂教學設計”線上交流活動,我們榮幸地邀請到了三位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她們將從不同角度設計千古美文《赤壁賦》的課堂教學,共同爲我們呈現課堂教學藝術與智慧。三位嘉賓分別是:黑龍江省蘿北縣高級中學崔兆雲老師、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學董豔榮老師,和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一中彭新穎老師。歡迎三位老師!

主持人開場串詞:

《赤壁賦》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歷代被貶文人都會將他們的苦悶和無奈通過詩文表達出來,這種情感或顯或隱需要讀者去揣摩。崔兆雲老師將引導學生探究蘇軾複雜的情感,探究作者在《赤壁賦》中隱含的“儒佛道”思想。接下來,有請崔兆雲老師!

一號嘉賓:崔兆雲老師

樂悲之間,顯儒道矛盾

——《赤壁賦》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赤壁賦》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歷代被貶文人都會將他們的苦悶和無奈通過詩文表達出來,這種情感或顯或隱需要讀者去揣摩。本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究作者複雜的情感,從“顯性情感”作爲切入點,通過問題串設置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再結合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赤壁賦》中隱含的“儒佛道”情感。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等寫景抒情的文言著作,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對實虛詞等文言知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所以學習本課也不會很困難。所帶班級爲重點班,一些文言知識的標註和內容梳理,學生都可以在第一課時自主或小組交流完成。本設計爲第二課時,重點引導他們探究蘇軾的情感變化,但《赤壁賦》一文,除了具有寫景古文的一些共性外,文中所抒情感也比之前學生接觸過的文言文更加一波三折,不斷變化。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解讀並深入感悟《赤壁賦》中的獨特意蘊是本節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教學目標:

1、欣賞赤壁美景及主客歌樂之聲,品析作者情感。

2、賞析主客情感變化,體悟作者儒佛道的複雜思想。

教學環節:

一、檢查前一課自學情況,積累重點字詞和文言現象,誦讀檢查。

二、誦讀課文,找出直接表達主客情感的詞語。

明確:樂 悲 喜

問題1:爲何而樂?(從文中找依據)

明確:良辰(既望,月圓之夜),美景(清風徐來,月徘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樂事(誦詩,唱歌,飲酒屬客),飄逸灑脫的豪情(縱,凌,憑虛御風,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問題2:樂事之中,喝什麼酒沒有細說,但誦什麼詩,唱什麼歌,作者卻提到了,請找出,細細品讀,從詩、歌中能體會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誦明月之詩,古代誦明月的詩文很多,參考客的回答,引導學生明確蘇子所誦應是曹孟德的《短歌行》,所唱之歌爲《窈窕之章》以及“對美人的思慕”,聯繫蘇軾經歷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處境,引導學生理解蘇軾內心對聖主賢臣和美好理想的渴望,以及對“人與人友愛感情的渴望”。這就能讀出蘇軾的憂悶和孤獨,所以“飲酒樂甚”,並非真的“樂”,而是“樂”中藏“憂”,也就可以推測詩、歌是爲了抒發內心的愁鬱,飲酒是爲了解愁。

問題3:客是否聽出了蘇軾詩歌之憂呢?體現在哪裏?

明確:客以洞簫“倚歌而和之”。

蕭聲之悲涼: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可見客也許聽出了蘇軾的憂愁,但客的內心之悲卻比蘇軾深沉的多,所以蘇軾才“愀然”,才“正襟危坐”而問到:“何爲其然也”。

問題4:客爲什麼悲?

明確:悲歲月無情,英雄不在;悲凡夫俗子,渺小卑微;

悲人生短暫,自然永恆;悲超然不得,理想難就。

問題5:蘇子是怎樣讓客轉悲爲喜的?

明確:

①用“水與月”變與不變的哲理來勸慰客人: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世間萬物都不會永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都是永恆長存的。客的悲是因爲“他看到了自然的不變,永恆而高大;看到了自己的變,短暫而渺小”。若他同時用“變”的眼光來看待萬物,萬物都不會永恆;若同時用“不變”角度來看待萬物,則萬物都會永恆,那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蘇軾糾正了客看問題的角度。

②用“取與莫取”這個辯證角度來勸慰客人: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但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不是屬於你的就不要隨意去取,也不可能得到,這是自然規律,何必強求?可上天無盡的寶藏卻毫無保留地任你享受,且“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不是很好的彌補嗎?何苦庸人自擾,還是好好享受現有的美景佳釀吧。同時也要細品這個“取”字,作者未用“得”而用“取”,就是體現人的主觀行爲,仕途功業,若不再屬於你,就不要刻意去追求,去爭取,還是去擷取屬於我們的自然天地的饋贈吧。再聯繫看萬物的角度,我們得到或得不到,誰都不會永恆,仕途是順還是不順,都會最終消失,萬物若永恆,我們也是代代相傳,永不磨滅的,有什麼可憂傷的呢?這些哲理雖包含了一些消極待世的思想,但卻是一種抉擇中的積極。

通過這些哲理的開導,客釋然了,“喜而笑”了,這份“喜”是主客同喜,是身心俱喜,是超然之喜,竟不知“東方之既白”。

三:再讀課文,探究以下問題

問題1:蘇軾所勸慰的僅僅是客嗎?

明確:

蘇軾也在勸慰自己。賦的特點就是善於用主客對話形式。這個客很有可能並非真有其人,寫前後赤壁賦的時候,是蘇軾最困苦的時候,他當時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變相軟禁,當時他在黃州只有寥寥幾個知交,更別說會有客來拜訪他,也許是蘇軾虛構了一個“客”來與自己對話,來展現自我思想的矛盾。

問題2:沿着文中情感變化來探究蘇軾複雜的思想

課件展示:

儒: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論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和道:在修行上,佛家和道家的方式都是向內去剋制自己的各種心念。遇到事物時,他們不會去要求別人如何做,而是去仔細思考這件事情存在的目的以及原因。從自身遇到的各種細小的事情中,去發現事物的運行規則,也就是宇宙的規則在細小的事物中的體現方式。道家和佛家是講究如何讓人去掉人的情,從而讓自己明白生命的終極意義。

問題3:蘇軾的“儒佛道”思想在文中哪裏體現的。

明確:

儒:積極入世,憂國憂民,被貶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念一方美人,樂中有憂;理想取而不得,又人生短暫,卑微渺小,樂中有悲,這其實是他儒家思想的體現。

佛和道:天地有恆,又無恆,人類有限又無限,得失全在一念間,齊萬物,一死生,追求內心的調和;不取則自取,不求則自來,不計得失,超然物外,逍遙自在“羽化而登仙”,不也是精神的歸宿,何不歡喜對待眼前所有?這便是蘇軾的佛和道思想的體現。

四、課堂小結:

文中的樂、悲、喜情感的變化,便是蘇軾儒佛道思想的外在體現。蘇軾在《赤壁賦》裏構築了一個複雜的精神世界,三種思想交叉其中,但最終在儒家思想遭到挫折時,他能峯迴路轉,讓自己在佛道思想中找到了超脫,完成了精神的昇華。

五、板書設計:

樂→ 憂 →道、儒

悲→儒

喜→佛道→精神歸宿

六、課後反思:

本設計適合在重點班進行,學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思維基礎,否則很難探究深刻,時間會很緊。而且課堂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再精巧的預設也戰勝不了課堂臨時的生成,探究作者情感以及如何看待客時,學生的思維很廣,一些偏離預設的思想有其合理性,所以不應該再拘泥預設,應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讚揚。

主持人串詞:

情感是詩文的靈魂,崔兆雲老師帶領我們探究了蘇軾複雜的思想感情,分析精到細緻,讓我們深刻理解了作者蘇軾的“儒佛道”思想,感謝崔兆雲老師的分享!

主持人串詞: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餘映潮說:“實踐活動是課堂訓練的聚寶盆,集體活動是高效課堂的頂樑柱”。可以說,語文活動是將客觀學習內容轉化爲語文能力和素養的載體,是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

董豔榮老師將從學生活動的角度設計課堂,落實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下面有請董豔榮老師!

二號嘉賓:董豔榮老師

溯源品勝,踏浪歌行

——《赤壁賦》教學學生活動序列化設計

有段教學時光,貪戀於名家課堂的學習:或喜小酌微醺的酥軟,或賞慷慨激昂的酣暢,也願隨其咬文嚼字砸吧出脣齒芬芳,更會隨其披文入理探尋出勝境情長。於彼時總樂悠悠,放己處卻戚悵悵,只因拿來應用,常有邯鄲學步之嫌。

於是,逼着自己找差別。思來想去,最不應忽視的是名家精品是獨立的一節,而自己的日常卻是與學生“朝朝暮暮”。且不說自身教學“道行”尚淺,即便我能把每一節課都上出“花”來,這絢爛的花日日看、月月賞也終有疲勞厭了的一天。那不妨爲課堂引入活水,唯有活水才常流常新,唯有活水才能把浪花激盪。爲此,我將課堂“活水引進工程”設計爲三步走,序列化漸進,螺旋式上升。在此,僅以《赤壁賦》授課爲例,淺談對學生活動序列化設計的一些粗知淺見。

一.課前讀:淺草沒馬蹄,蹄起見芳泥

語文學習講究“聽”“說”“讀”“寫”,其中“讀”的意義深遠無須贅述,早成共識。我只是覺得大多數老師(其實也包括過去的自己)對新課文尤其是新授古詩文篇目的誦讀時間安排得太晚了。我們至多在正式授課前一兩天安排預習,理想化地認定學生不僅可以輕鬆過字詞關,還可以疏通文意、理順結構。殊不知,學生一天要接受六門學科的輪番洗禮,除去正課,自習課所剩無幾,再酌情分配給各門學科,其實語文的自主時間已然很少。沒有時間,怎能思考?沒有思考,授課何效?

所以,保證時間是第一位的,而把誦讀前置又是可行的。《赤壁賦》處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九課,按以往習慣可能到學期進行一月有餘才能安排學生誦讀課文。我沒有把希望寄託在船到橋頭直的偶然上,而是盯上了相對輕鬆的學期初,安排學生於早讀和課前五分鐘逐篇誦讀本冊古詩文,每篇課文第一次個讀、第二次範讀、第三次齊讀。一輪結束,再讀第二輪、第三輪,而這些輪次只需齊讀即可。按此計劃,在正式授課前學生已將《赤壁賦》讀過十遍有餘。雖遠不及其義自見的百遍,可學生正是在一遍遍的抑揚頓挫中擁有原生態的音韻體驗,在一回回的起承轉合處細析問題淵源,在一次次的歡喜悲愁裏再現詩意美感……久而久之,他們會從感性上、從直覺上、從整體上去認識、去體驗、去佔有名篇佳作的精髓,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主動消化、主動吸收,必須要反覆誦讀。

二.課堂問:勝境在險遠,不探無究竟

《遊褒禪山記》中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但事實上,人們的選擇往往是“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鑑賞課文的道理是相通的,精髓不會在表面,而在縱深,不深入無獲、不探究無果。要觸碰文本靈魂,唯有一法——不斷追問。

課堂時間有限,這就要求課堂的問要精,要切中要害,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有“隨心問”的環節。學生準備“個問便利貼”,貼在《赤壁賦》課文空白處,一遍遍誦讀總會有一遍遍思考,或是溫故而知新,或是再讀有新問,每一次都把這思維的軌跡簡單文字記錄,不知不覺中單憑個人就能回答很多疑問。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在正式授課的前一節預習課上,除完成相關導學案,再預留出時間給學生,使之充分藉助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互答有無,小組長負責記錄全組未解之問上交教師,教師彙總問題,並依此整合出自己的教學思路,以學生的真正問題爲引領,有的放矢、高效推進。

學生在反覆誦讀《赤壁賦》階段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人慾知爲何來到赤壁夜遊,有人不解蘇軾所唱何意,有人不明爲何主喜客悲,有人不懂水月寄託……反覆的誦讀提供了自悟的機會,高效的合作打通了共進的途徑。所以最終呈現在教師面前的不足十個問題,依據學生問題我提煉出自己的授課專題——《從水月之辯看儒、釋、道人生》,將這些問題同類合併,整合出課堂三問:

(1)蘇軾眼觀怡人景、口誦動聽曲,爲何客者所和洞簫之聲卻嗚嗚然也?

(2)曹操的故事與水、月有何關係?

(3)客由悲到喜意味着什麼?

三.課後用:紙上得淺終須行,三進三出凌絕頂

學習《赤壁賦》意義何在?把師生所有關於《赤壁賦》的問題都解決了又有何用?許多學生不明白,只是單純被牽着走;許多教師也不明白,只是單純爲教而教。其實應該鎖定“語文素養”“立德樹人”這些詞彙來靜心思過:太多精力放在知識的鞏固和答題技巧的提升上,而忽略了學生遲早要走出校園、走入社會,何以立身?何以悅己?何以報國?語文教學應該使學生在“知”上有“行”且會“行”能“行”,知行合一,方爲正道。

而我以爲,可藉助豐富的語文活動來促成“知行合一”。餘映潮說“實踐活動是課堂訓練的聚寶盆,集體活動是高效課堂的頂樑柱”。可以說,語文活動是將客觀學習內容轉化爲語文能力和素養的載體,是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赤壁賦》中有水月之思,可瞄準意象、悟情達理,安排學生蒐集相關詩文舉行“水月詩情朗誦會”;《赤壁賦》中有主客問答,可細析消長圓缺、體悲會喜,組織學生開展“生命之辯”;……朗讀、賞析、寫作、表達、背誦、表演,形式多樣,有針對選擇,這才叫實踐活動,這才能落實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任何事物都處於時刻發展變化之中,對學生活動的設計也不能侷限在封閉的一節課中,瞻瞻前,去溯源品勝,顧顧後,來踏浪歌行。這樣的學生活動呈序列化展現,方可在反覆中螺旋上升。

(作者:武安市第一中學董豔榮)

主持人串詞:

董豔榮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新穎別緻,重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真正做到了“立德樹人”!感謝董豔榮老師的分享!

主持人串詞:

月是掛在天空的詩,詩是凝在歷史中的月。吟誦赤壁之詩,方悟蘇子萬物皆一的豁達;品賞詩中水月,得明天地與我無盡的永恆。彭新穎老師將從吟誦的角度設計課堂教學,下面有請彭新穎老師!

三號嘉賓:彭新穎老師

因聲求氣觀水月 吟詠詩韻悟蘇子

【教學環節】

一、導入設計

一輪明月何皎皎,寄去滄桑幾人知。蒼穹中亙古不變的那輪明月,勾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遐想,李白“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望月送別;晏殊“明月不諳離恨苦”望月思鄉;溫庭筠“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對月起怨;蘇子“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望月釋然。而今天,讓我們同遊赤壁,再同蘇子尋月,看看這輪明月有何不同?

二、讀準字音、讀懂詞句

1、小組速讀,師生糾錯

2、組內合作,疏通文意

3、質疑生成,師生共解

(瞭解學情,學生共性的問題多數在第三段哲理之思部分,教師要準備充分)

三、疏通文意、把握每段感情基調

1、“誦讀三境界”——用口讀,讀準字句;用腦讀,讀懂內容;用心讀,讀出感情,讓同學們齊讀。學生齊讀後,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用誦讀三境界來衡量同學們剛纔的誦讀水平,在哪一方面還存在問題?學生會想到,應在“用心去讀,讀出感情”這一境界中還存在問題,還沒有達到這一境界。老師繼續引發思考:那麼,我們如何讀,才能讀出感情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誦讀體驗,從對誦讀聲音的把握上談談自己的看法。

2、學生根據誦讀經驗,逐一回答,教師並提請其他同學補充,得出結論如下:

(1)誦讀的聲音舒展輕快,表達出的是舒暢、愉悅、輕鬆、快樂等情感。

(2)誦讀的聲音低沉緩慢,表達出的是悲傷、失落、落寞、憂鬱等情感。

(3)誦讀的聲音高亢激越,表達出的是豪放、激動、悲壯、憤怒等情感。當然,用“心”去讀,才能讀出真正的感情。

3、教師引導:那麼,請同學們運用以上的誦讀感悟,來嘗試誦讀《赤壁賦》

第一段:

①本段寫的什麼景?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你覺得應該怎麼讀,才能讀出感情?

本段是作者夜遊赤壁所看到的景色,景色極爲優美,表達出作者遊賞的快樂心情,應該讀得舒暢輕快。

②本段所寫之景既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又有“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些景物特點相同嗎?在誦讀方面你又如何操作呢?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等句子描寫的是赤壁月夜靜景,誦讀應該舒緩;“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等句子描寫的是壯觀之景色,聲音應該有高亢之氣。

(推薦任志宏版《赤壁賦》誦讀,課做範讀參考)

第二段:

本段作者的心情有無變化?如何變化的?怎麼才能讀出這些情感變化?本段作者情感是在變化的,先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作者心情極爲歡樂,應該用歡快的語調錶現作者這一情感;但當作者唱到“望美人兮天一方”時,作者的心情應該較爲失落,因爲那美人在遙遠的天邊,可望不可即,這句話也喻指作者謫居江湖之遠,遠離朝廷,不受重用,心情應該是低落的,所以應該讀得低緩一些;當洞簫之聲響起時,“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悲涼的簫聲應該讓作者內心極爲感傷,所以應該讀得低徊、沉重些。

(推薦胡樂民版《赤壁賦》誦讀,可做範讀參考,含吟唱)

第三段:

①從前面的誦讀中,學生掌握了一些誦讀感悟,有了一些誦讀體會,讓學生自行揣摩如何誦讀第三段。②學生自誦品味後,教師提請學生闡述如何誦讀第三段。本段分三層,第一層從開頭到“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回憶歷史偉人,書寫赤壁景色,應誦讀得較有氣勢,聲音高亢;從“方其破荊州”到“而今安在哉?”寫曹操的豐功偉業,應該讀得豪放些;而“今安在哉?”一句,與前文形成鮮明對比,感嘆功業易逝,應該讀出轉折的意味,聲音應該低沉但有力;第三層是作者感嘆人生苦短,希望幻滅,悲哀之情躍然紙面,應該低沉緩慢。教師可讓學生逐一闡述自己的誦讀觀點,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誦讀觀點現場誦讀,讀出各自的情感理解和風格。

四、重讀水月,由月觀心

1、小組合作找到各段有月的句子,誦讀體會月之不同。

有月的句子: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現實水月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月明星稀,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歷史水月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山間之明月不知東方之既白。

哲理水月

(補充:“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屈原《離騷》中之詞句,其意爲:船是用桂木作棹蘭木作槳,划動在清明的河流中一直到了黃昏的時刻.這個時候我的心裏感受到了那深深的悲涼和悒悒之苦悶,想着和大王(楚懷王)從此就要天個一方難以繼續輔佐他而施治於民了,這是多麼慷慨悲涼的情狀啊!)

2、“悲喜皆因水月生”你能體會出客因何而悲,主因何而喜嗎?

客:英雄已逝,人生須臾,功業難成,人生短促

主:相對論,物我皆無盡,清風明月與子共適,清靜無爲,超然物外

3、悲之水月讀出悲,喜之水月讀出喜

結束語:

赤壁的月輪浸透着現實的清亮,也裹挾着歷史的滄桑過往,

它凝結着英雄已逝的風霜,也蘊涵着代代無窮的希望。這輪水月

是喜是悲,由你,來繼續書寫!

(本圖片來自網絡)

主持人串詞: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誦讀,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彭新穎老師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體會詩文之美、藝術之美,帶領學生走進詩情畫意的藝術殿堂。感謝彭新穎老師的分享。

主持人結束語:

三位嘉賓別出心裁的教學設計,讓我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她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精心設計了這篇《赤壁賦》,真可謂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三位老師辛苦了!

課堂因爲詩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人生因爲詩意變得更加幸福美好,感謝詩意語文大家庭,感謝一菲老師,爲我們搭建這樣一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平臺,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之心繼續前行吧!感謝大家的聆聽與陪伴!家人們,晚安!

主持人簡介

(一羣)

汪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北京八中烏蘭察布分校高中語文教師,執教以來,潛心鑽研教學,多次在校級、市級、自治區級、國家級教育教學大賽中獲得榮譽,熱愛演講、朗誦、配音等語言藝術,引領學生感受文學之美、藝術之美,始終秉承“學高爲師,身正爲範”的教育理念,立志成爲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主持人簡介

(二羣)

潘志龍,黑龍江省綏芬河市高級中學語文教師,綏芬河市作家協會會員,中教一級。從教11年,常年擔任班主任工作,多次榮獲優秀教師表彰,在省市級演講比賽中,多次獲得喜人成績。前行路上,願與語文詩意同行!

解讀嘉賓

崔兆雲,黑龍江省蘿北縣高級中學語文教師,市級骨幹教師。詩意語文文本解讀欄目編輯,喜歡閱讀和寫作,踏實求學,認真從教,追尋詩意語文人的腳步,詩意前行。

解讀嘉賓

董豔榮,中學一級教師,任職於武安市第一中學。曾多次參加各級教學比賽,小有收穫。千里草、十二色、欣欣向榮,是我對名字的詩意解讀,也是我對人生的定位與追求。幸運加入詩意語文,勾勒絢麗圖景,暢享詩意人生!

解讀嘉賓

彭新穎,董一菲詩意語文工作室週二執行主編,“你和我”欄目主持人。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一中語文備課組長,辦公室副主任。學部App特約高考語文專題講師。不急不躁、不驚不擾,勤於向學、詩意安好!

sdfd

本期責編:由春秋 劉萍

執行主編:崔衛東

欄目負責人:張豔

投稿郵箱:

初中:[email protected]

(聯繫人:閆井順老師)

高中:[email protected]

(聯繫人:由春秋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