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電商行業,經過十幾年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爲一個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重要行業,線上交易+電子支付的方式幾乎進入了每個人的生活中。而當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也會出現其獨有的文化,我國的電商行業也出現了獨有的“電商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電商平臺出現了自己的“節日”。

其實每一個今天看來是大戰略的成功,當初萬萬伴隨着被動的選擇。這是阿里巴巴的現任CEO張勇的觀點。而天貓商城的“雙十一”的興起,也伴隨着這樣的偶然。2009年的第一次雙十一在計劃中只是一次普通的促銷活動。但是全場半價的優惠模式之下,帶來了5200萬的成交量。儘管今天看來5200萬連個零頭都算不上,但是在電商還沒有完全普及的2009年,這是一個不小的成交量。

在2009年很多企業依然是通過電商平臺低價處理一些過時的庫存,從來沒有把線上業務當成一種主業來做。大概在他們心裏,實體店依然是“王道”,電商只是“偏安”。但是到2010年,雙十一的成交量達到了9.36億元,翻了大約18倍。之前沒有參與到活動中的品牌紛紛參與進來。到了2018年,成交量2135億。比九年前的2009年已經翻了幾千倍。

其實這短短的九年,是電商行業瘋狂成長的過程,也是民衆的消費能力通過電商平臺不斷釋放出來的過程。也是電商文化形成的重要階段,新的消費模式必然帶來新的思維和新的文化。雙十一能大行其道,其優惠力度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雙十一“剁手”似乎成了一種具有儀式感的東西,這纔是更重要的。

而阿里開了先河,自然其他平臺也會迅速跟進,比如京東的618就是以其店慶爲名的促銷日,也逐漸形成了其特殊的文化節。而最近的一個後起之秀拼多多也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就在今年七月,拼多多在美國上市。目前拼多多還是採取跟隨阿里的雙十一促銷同日進行促銷,不過想必距離其形成獨特的文化節日也不遠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