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我們總對孩子說,你現在讀書都是爲了明天的前途,他就會漸漸形成一個印象,讀書是痛苦的但是學習是爲了明天的前途所以要忍。而實際上,越是稀缺的才越能吸引孩子,別說現在的家長再用金錢和前途做誘餌打動不了在物質豐盈中長大的孩子,人的內心還存在更廣更深的追求—— 純粹的求知慾,探索的樂趣,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獲得的力量感和成就感,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和身份認同感。

“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而要問什麼讓你充滿生命力,然後付諸行動。因爲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人。”

——霍華德·瑟曼

1

爲孩子前途發愁的教授父母

昨晚10點43分,我脫掉浴袍,正準備鑽進被窩,隔壁爆發出一陣嚷嚷,帶着清脆的哭腔——老房子隔音不好,所以適合培養住戶柔聲靜氣的好習慣,否則容易被人偷聽。

這次我就扮演了一個偷聽者——那聲音是鄰居的漂亮女兒,現在上初二。 緊接着傳來一個低沉的男聲——是她爸爸,努力壓着火還是被我聽清了——“再不好好學習,你將來還有前途嗎?!”

隔壁的姐姐和弟弟都很可愛:弟弟小學二年級,圓頭圓腦憨憨的,在樓道碰到會主動和我們打招呼,講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當日大事和重要心情;姐姐個子嬌小雪白的皮膚,眼睛長得像外國人,經常看到她下樓幫家裏取牛奶買醬油,話不多,但我們問她什麼她都會回答什麼,有時還帶着弟弟跳繩,給我們的感覺還是比較乖巧懂事的。

去年他們爸爸重新裝修了房子,在狹小的空間裏規劃出姐姐和弟弟的單獨房間。那是一個戴着眼鏡的中年人,對我說孩子讀書任務開始重了,需要互不打擾的學習空間。關於學校,關於政策,他也都能分析得頭頭是道。

也巧,昨天下午理工男陪我去他一箇中醫朋友那裏看咽炎。開好藥,理工男問起朋友剛轉進國際學校的初三兒子,一直都慈眉善目的教授,眉頭擰成了一個大結:

這孩子!他媽媽(也是一位教授)把他安排到國際學校,說白了就是逃避,英語一直都是他的短板,讓他背單詞他都不好好背,以後雅思托福考不好,國外去不了,國內還拿不到畢業證,這還怎麼是好?!別說前途,連工作都找不到!

顧慮後面還有人在排隊,我們也不能深聊,我和理工男只好說 : 男孩子開悟就是晚一點,自律性又差,如果找到自己人生目標,什麼時候學都不晚的。

教授搖頭:他好像對自己前途什麼的一點兒也不擔心,等他開悟了,苦頭也要喫足了……

直到我們離開,這位教授還緊鎖着眉頭。

2

何爲“有前途”還真把我難倒了

一天之內,聽到和偷聽到兩位爸爸發愁孩子的“學習”和“前途”,我躺到牀上,也開始發愁了—— 人家家裏雙教授配置還發愁孩子的前途,我,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怎麼可以不發愁自家兩個孩子的前途呢?

我平時看看孩子的作業也會時不時發發愁,但是一想到前途這個問題我卻愁不起來,因爲,想研究問題必須先要定義問題,什麼是“有前途”,還真把我難倒了。

其實吧,如果放在大衆眼光裏,或者我年輕的時候,“有前途”還是挺好定義的。 作爲一個普通人,上一個過得去的大學,也不用一定常青藤或清北,畢業後有一份體面穩定上升的好工作,收入能養活自己養活家人,買套房子再買輛車,結個婚生個孩子,可能對自己對父母來說就算有前途了吧?

但是世界變了。

是進網易這樣的大公司做策劃這樣“穩定”的工作好?還是做“不靠譜”的網紅像李佳琦這樣不穩定的工作好?

養活家人,要看你家人是準備讓孩子從小讀不要學費的公立學校還是一個月幾萬的私立幼兒園?將來孩子是留在國內還是出國唸書?

買房子?真的有必要嗎?哪個小朋友的父母和老人沒個兩套三套房的?

結個婚生個孩子?不結婚不生子的人這麼多,你敢說他們都沒前途嗎?

現在做父母真是很難的,因爲我們站在這樣一個時代的路口:一切固定的東西都在煙消雲散,世界越來越多元化,未來越來越不確定,信息爆炸孩子比我們更懂市面上的新玩意,而我們卻還玩命地用自己信仰的老傳統和舊觀念來教育孩子。

如果說我們小時候,父母拿“你不好好唸書,長大去討飯” “你不好好唸書,長大去掃馬路”來震懾我們,可以管一整天用的話,現在我們教育孩子“不好好唸書,你將來還有前途嗎”,我想,或許可以管一秒鐘用。

3

爲了將來的成就就能忽略今天的幸福嗎?

當然,世界雖然變了,學習仍然很重要,而且是更重要了。 要進網易得上海交大這樣的985,要當網紅出衆如李佳琦也是南昌大學這樣的211,還是他專業化妝課程中的學霸!

但是,學習僅僅爲了將來“有前途”,這件事不僅有點虛,而且有點遠。如果我們總對孩子說,你現在讀書都是爲了明天的前途,他就會漸漸形成一個印象,讀書是痛苦的但是學習是爲了明天的前途所以要忍。

我們這些中年人,習慣了爲目標而活着,今天做的一切就是爲了將來到達一個目的地。學習的目的就是爲了上個好學校,上個好學校是爲了有個好工作,有個好工作就是爲了掙錢。好像人活一輩子就是爲了一個將來的前途,現在幸不幸福,有沒有意思,倒是全然可以忽略。

的確爲了將來更好人們需要現在喫點苦,但是人生就是一段段組成的,不好好過哪一段似乎都說不過去。如果一個人的一生,讀書的十幾年時間是要犧牲的,工作的二三十年是要犧牲的,有了孩子又要爲孩子犧牲,那麼你自己的人生究竟在哪裏? 這樣的狀態下,人活得沒有自我、沒有尊嚴、缺少生機,又怎麼能談到前途呢?

北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做精神科醫生時接待過很多患有空心病的學生。 他說,空心病,其實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且不像抑鬱症,很難治癒,因爲這不是單純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而空心病的核心是狹窄和脆弱的價值觀,人生的目的只是追求金錢和地位,學習和工作只不過是追求這一目的的手段。

而實際上,越是稀缺的才越能吸引孩子,別說現在的家長再用金錢和前途做誘餌打動不了在物質豐盈中長大的孩子,人的內心還存在更廣更深的追求—— 純粹的求知慾,探索的樂趣,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獲得的力量感和成就感,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和身份認同感…… 但是在狹窄的價值觀下,人的本性和良知是被忽視的,人們沒有辦法體會到發自內心的愉悅和自我肯定。

4

學習就和人生一樣,總有喜歡和不喜歡的部分

同理,教育的本質是喚醒熱情和生命力,如果孩子越學越沒熱情,反越來越厭煩,這種教育就是不成功的。

如果和孩子講前途沒效果,那麼首先就要鼓勵孩子思考和發現自己的夢想。因爲,“別人認爲有前途”和“自己心裏有夢想”是兩回事,不是別人眼裏有前途,而是自己心裏有夢想才能讓孩子產生學習的動力。

我和孩子討論將來,會問他們將來想幹什麼,倒推到現在需要培養什麼能力,學習什麼知識。

其二,與其講未來的前途,不如講今天的收穫,學會在學習中發掘樂趣。

這有兩方面,一方面不要破壞和干涉孩子天生的求知慾,即使他探索的知識和你認爲的前途不太吻合。

家裏哥哥對地理歷史有自發的熱情,雖然我的偏見是男孩應該牢固掌握理工科知識才有硬實力,但是正因爲“有前途”這件事如此不確定,我卻可不敢說學IT就會比學歷史有前途,特別是當孩子學歷史比學IT更喜歡又更擅長時。

當然也不能放棄自己興趣欠缺的學科,學習就和人生一樣,總不可能樣樣喜歡樣樣稱心如意,除了少數的精彩時光,大部分時間還會枯燥無聊甚至辛苦困難,這也是教孩子要扛起責任,學會適應枯燥,不逃避自己必須做的事。

那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孩子不太感興趣的學科上,給一些適當的引導。我對孩子說數學很重要,是很多學科的基礎,你喜歡的地理也不例外。 如今語文課本里要求背誦的古文很多,也是孩子頭疼的,需要在適宜的場景下儘量帶孩子發現古文之美。

在西湖邊散步時,請教孩子《答謝中書書》中的“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他會格外積極。國慶節抽空一起逛北京古典庭院,聊聊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我們倆也都格外輕鬆愉悅。

所以最後還要注意勞逸結合,更廣義地看待學習——好好生活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如果國慶7天假期都坐在家裏學習,那麼再美好的文字和意境,孩子也會討厭的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父母不一定能在專業選擇和興趣愛好上影響孩子,但是父母如果自己能生機勃勃地活着,內心充盈,孩子一定會在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上受到更積極的影響。

5

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人

只知道有今天不知道有明天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在佛學裏稱爲斷見,不是一種可取的生活態度;只知道明天不知道今天的人,犧牲所有的當下就是要換回明天的成就,佛學裏稱之爲常見,是另一種誤區,同樣不值得推崇。

我們需要在當下的快樂和遠期的成就之間取一箇中道,這纔是身心平衡之道,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現在一些家長反對“快樂教育”,可能就是進入了“常見”這個誤區,學習當然要付出很多辛苦,但是認定學習就是痛苦的,學習只是爲了將來的快樂而不是今天的快樂,那一定是學不好的。

就是被人們詬病爲“高考工廠”的衡水中學,學習也不總是爲了升學,學習也不總意味着痛苦。 《南風窗》寫了衡水中學一個叫孫熙傑的同學,他的目標是河北省狀元,今年高考分數出來他是669分,全省排名40多位,清華穩了,但是他還是有點沮喪。

衡水中學流行一個理論,叫“大考試觀”,意思是人生就是一場考試,要學生們提起精神,終生學習,隨時應對。

但是孫熙傑不同意,他說,說人生是一場考試,有些狹隘。你不要覺得我矯情,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習,學習讓人快樂。

不要小看一個衡水中學學生的頭腦,他的觀點已經超越了大多數北上廣深家長的認知水平。

如果家長和孩子不僅僅把學習當成通往未來前途的鋪路石,而是學會更多地發現學習當下的樂趣,抱着努力耕耘不問前程的態度,這樣孩子的心態和幹勁就會大不一樣。 而所謂的有前途,雖然有很多變量,但是不變的是價值——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價值,在實現自我的同時也被世界需要。

那如何被世界需要呢? “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而要問什麼讓你充滿生命力,然後付諸行動。因爲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人。”——霍華德·瑟曼

何爲有前途?就是活得像個人樣,生氣勃勃地探索自我和世界,進行建設和創造,爲他人帶來價值和美好,而不是活得像個機器,存在的全部意義,就是按照設定的程序朝着目標一路狂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