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上圖例字來看一下主豎的變化及其用筆方法。最明顯的就是下四點的變化,四個“爲”字,下四點在處理上均不相同。

歡迎小朋友們查看星河講歷史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開欄的話
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彩迷人。書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說:“它(書法)無色而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旋律,引人欣賞,心暢神怡。”
我們學習書法,不能“閉門造車”,隨意用筆,任筆賦形。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雲:“後人作書皆信筆耳”,一句話戳中痛點。學習書法還是應該從傳統入手,取法乎上,博採衆長,融會貫通,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貌。
本號從即日起,開設《賞析歷代書法作品,探解古人技法奧妙》專欄。從歷代書法作品的藝術風格特點、筆畫特徵、結構特點及基本筆畫的寫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吸收其優點,不斷提高自身書法水平。今天發佈第一篇“賞析清代王澍楷書《聖諭碑原稿》”,敬請關注。
從整體來看,此書法作品最明顯的藝術風格特點就是法度嚴謹又不失生動活潑。欣賞時能令人心情舒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據史料記載,王澍在唐朝歐陽詢和褚遂良的書法上下過很大的功夫。我們從此書法作品來看,也確實充分體現出了歐陽詢的結構嚴謹,又有褚遂良的靈活多變,可以說是歐體與褚體的完美結合。結構端莊而不失意趣,典雅精巧,雅中含樸,是我們學習書法不可多得的墨跡範本。
從王澍《聖諭碑原稿》的筆畫上來看,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簡潔明快,筆畫乾淨利落,用筆嫺熟,非常精到。筆畫不是很粗,當然也不是很瘦,肥瘦得中,筆畫線條粗細相間。用筆輕鬆自然,舒暢靈活,有自然率真的趣味,又兼有行書的筆意,同時又不失楷書的法度。
藏露並用,或方或圓。既有隸書的筆意,又有篆籀的筆法。豎畫當向則向,當背則背。橫畫有俯有仰。撇畫飄逸,捺畫凝重,又姿態多變。短小筆畫更是千變萬化,搖曳生姿。
看上圖例字中的長橫。從起筆上來看,有方、圓、尖的變化,但尖又不虛;在角度上又有平、斜的變化,斜又分向右斜和向左斜。從畫身取勢上來看,長橫多取俯勢,呈左低右高的態勢,幅度或大或小。從行筆上來看,有明顯的粗細變化,有的彎一些,有的相對直一點。從收筆上來看,也有方圓、角度的一些變化,收筆有輕有重。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有一個“一”字還用了隸書波磔的寫法。
從筆法上來看,長橫多用藏鋒起筆,藏鋒又有“轉”法與“折”法的運用,正所謂“轉以成圓,折以成方”;長橫也有露鋒起筆的,但相對較少,尖而不銳,或者是輕逆風,逆的分數較少。收筆用筆方法也是轉法與折法並用,還有一種就是輕輕的一回帶,很自然的收筆。
看上圖例字中的短橫,短橫相比長橫來說變化就更加豐富了,但不難看出的是短橫多取仰、平之勢,像例字中“正、江、三”字的上短橫明顯的取仰勢,“知”短橫、“三”字中短橫、“言”字中短橫明顯取平勢,與其它短橫形成仰、平的變化,與長橫形成仰、平、俯的變化。有的左輕右重,如“江”字上短橫;有的左重右輕,如“任”字上短橫;有的兩頭輕中間重,如“正”字上短橫。
起筆有藏有露,露鋒較多。當一字中短橫較多時,有藏露、粗細、長短、角度的一些微妙的變化,因字而異,多精巧靈動,變化較多。
根據上圖例字來看一下主豎的變化及其用筆方法。
從起筆上來看有的較平,較圓,用轉法,如“事、非、樸”等字;有的向右下斜取勢,見棱見角,用折法,如“求、平、年”等字;藏露並用,藏鋒顯凝重,露鋒瀟灑飄逸,兼而用之,不顯單調。
從上圖例字可以看出,主豎基本沒有很直的,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彎度、斜勢,如“下”字主豎彎直變化更加豐富。
收筆有回鋒,有放鋒,因字而異。
較短豎的變化就更加靈巧多變了。像“緊、民、蓋、真”等字,靈動多姿,如行雲流水,變化無窮。當兩豎並列時,如“有、則、其”等字,左細右粗、左低右高、或向或背處理。
撇畫處理的比較飄逸,意趣十足。大部分起筆較輕,但又不完全如此,如“天、本”撇畫的起筆用轉法,比較圓潤渾厚。收筆有回有放,在通篇來看,回鋒撇用的不少,“秀”字一撇收筆有很濃的隸意。
看上圖中的例字,請着重觀察例字中的捺畫,可以發現當一字中有捺畫出現時,相比其它筆畫,捺畫皆處理的比較厚重,就連反捺都有此規律,這是此書法作品通篇的一個特點,比較明顯。如蘭亭之捺,含蓄而不露,見棱角的也有,但使用較少。
下面來看一下橫折的處理方法。在橫與豎相接處多用折法,有棱有角,如上圖中的“日、裏”等字;但也兼用轉法,圓轉而過,如上圖中“巧、竭”等字;有方圓的變化。有的橫畫結束,然後提筆逆鋒下筆寫豎,如“日、裏”,接不露痕;有的橫畫結束,順勢寫豎,如“周、由”,似斷實連;有的豎畫起筆靠上,如“九、風”,姿態各異。
上圖例字是我從此作品中挑選的三個多次重複出現的字,以這三個字爲例,來看看同字多次出現時在筆畫處理上的一些變化。
首先來看“縣”字。第一個“縣”字左側的“小”明顯與其它不同,直接寫成了一個橫向的三點。“橫折”,四個“縣”字橫折可以說各不相同,方圓及角度都有變化。其它的筆畫也有其微妙的變化。
再來看“不”字。橫畫有長短、粗細、俯仰的變化,起筆姿態也有變化。豎畫畫身有彎直的變化,起收筆也有其微妙的變化。第二個“不”字的右長點朝上取勢,其它三個“不”字右長點朝下取勢。
最後來看一下“爲”字。最明顯的就是下四點的變化,四個“爲”字,下四點在處理上均不相同。長撇的斜度,橫折鉤的轉折及出鉤的地方都有變化。
同字出現時,或多或少的都有變化,有的是自然出現的,有的卻是有意而爲之的,同時也反映出了王澍在這方面所花的心思,足見其匠心。
說其結構嚴謹,但嚴謹當中又不拘束,點畫流美自然,收放自如,穿插得當,字形多取縱勢,但又能因字立形。
在下圖所示之類的結構處理上,有一個相對共同的特點,在這裏重點來談一談。
看一下上圖中的這幾個字例,告訴我們對於框裏面部分的處理,不是在正中間的,而是偏左一點的,形成了左密右疏的態勢。當然了,也不排除有均勻分佈的,但是在此書法作品中,多數處理爲左緊右松,形成明顯的疏密對比關係。寫在中間略顯板滯呆傻,其藝術效果也將會大打折扣。
清代王澍楷書冊頁《聖諭碑原稿》紙本,1728年作,西泠印社2008春拍品。
王澍1668年生,1743年逝世(一說卒於1739年),字若林,號虛舟,江蘇常州金壇人。康熙五十年進士。精鑑古,尤工書法,法歐陽詢,亦工篆書,稱一時好手。著有《古今法帖考》、《淳化閣法帖考證》等書。官至吏部員外郎。康熙時以善書,特命充五經篆文館總裁官。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