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古代小說和影視作品中的對人的稱謂都是隨手亂用:皇后和嬪妃自稱爲“臣妾”,庶出的皇子公主稱自己的生母爲“母妃”。

殊不知在古代人眼裏,臣妾指的是奴隸,母妃更是不僅直到明清纔出現,而且只是書面用語並非當面稱呼。

《明史·禮志》:“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爲皇太后,則上尊號。”

母妃這一稱呼也只見載於書面用語,庶出皇子對生母的當面稱呼仍舊不存在母妃這一稱。只要不是丈夫的正妻,只要是個小妾,那麼窮其一生都沒資格被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孩子喊一聲娘。

中國古代嫡庶分明,嫡庶之間的差距很大

古代極爲看重門第與地位等級,講究“色類相從”,身份可以分爲四種:貴人(官吏)、良人(農工商賈白丁)、賤人(雜戶、官戶、部曲、 客女)、奴隸。

這些不同階層的嫁娶除了貴、良可以互相通婚外,其他的必須按照“人各有偶,色類須同。良賤既殊,何宜配合”的律法規定來。

妻子的地位和丈夫一樣,而小妾卻可以隨意買賣,與嫡妻的地位相差甚遠。妻妾之間的尊卑之別不僅在民間涇渭分明,在皇宮中也同樣毫無例外。

身處等級森嚴的妻妾制度下,地位低下的不僅僅是做了小妾的女人,小妾爲夫家所生育的子女也同樣地位卑微。最典型的莫過於庶子庶女不得稱呼生母爲“母親”,只能稱爲“阿姨”。

不只是民間百姓的庶出子女不得稱呼生母爲母親只能稱阿姨,就算是在皇室中,庶出的皇子也同樣只能稱生母爲姨——無論生母在後宮中的品級有多高。

無論是民間還是皇室,只要是小妾所生,那麼這些兒女窮其一生都不能對着將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生母喊一聲娘。所以這些庶子庶女的墓誌上在提及父母時,母親一定是指的是嫡母而非生母。

武則天沒資格稱爲唐高宗的庶母

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之所以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不是因爲武昭儀曾爲先帝才人是母輩,以自己的庶母爲妻於禮不合,其原因是武則天身份過於卑微!

唐朝是極爲看重門第的,武氏並非世家大姓,武昭儀的父親武士彠雖然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但因爲是商人出身,武昭儀在貞觀年間進宮時就算憑藉父親是應國公,也只被封了個五品的才人。而才人在後宮中屬於需要幹活的低級嬪妃,由此可見,在初唐時期即便出身顯赫的功臣之家,也沒法掩蓋寒門姓氏的劣勢。

武則天曾爲先帝才人又爲唐高宗後宮的事的確亂了倫常,那麼武則天再次進宮時爲什麼沒有人反對,武則天不斷爲唐高宗生兒育女時爲什麼也沒人指責,直到唐高宗要立其爲皇后了,這才冒出了要求立個高門大姓的女子爲後的聲音——唐高宗立武昭儀爲後的事爲人所詬病之處,不在於所謂的倫常,而在於武昭儀地實寒微出身卑賤,不配爲後。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