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詩歌,我們總會聯想到高雅、詩情畫意、對仗工整、平仄相對、含蓄難懂等特點。但是卻有這樣一種詩,它不僅富有趣味,又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厚,且沒有嚴格的對仗要求,這就是打油詩,它是一種富於趣味性的俚俗詩體。
打油詩對於它的由來現在普遍有兩種說法。其一,相傳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唐朝的民間,後來不斷發展壯大,表現出活躍生命力;其二,打油詩是由唐朝張打油首創,而對於張打油的身份,有人說他是一般的農民,有人說他是爲書生,總之算是爲無名小卒。
話說中唐時期,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一位朝廷命官到宗祠祭拜,在祭祀時他無意中發現宗廟牆壁一隅寫着這樣的一首詩:
這位朝廷命官看到這樣不着邊際的詩勃然大怒,便下令捉拿作詩的人。經過一番調查,侍從便將平日好做此類型詩的張打油抓了起來。這位大官爲證實牆上的詩句是否出自張打油,遂以“安祿山兵困南陽”爲題命其當場作答。
張打油作到:
由此可見兩首詩風格近乎相同,如出一轍,前兩句對仗工整後兩句筆鋒一轉,瞬間接地氣,詩句詼諧幽默,忍得衆人鬨堂大笑,於是張打油就被免罪釋放。從此張打油名聲大噪,後來人們就把這樣不求平仄對仗,通俗易懂的詩稱爲打油詩。
除了前面介紹的張打油的兩首打油詩,他還有一首名爲《詠雪》的打油詩更是令人津津樂道,廣爲流傳。
全詩雖然沒有對仗工整,格律不高,讀起來卻也朗朗上口,通篇沒有用到任何一個高雅的詞彙,但也異常精彩,詼諧有趣。雖說是詠雪詩,但不見一個雪字,且沒有描繪任何一點與雪有關的景色。但細細讀來會發現,詩中所描寫的“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種場景卻也只有下大雪下能看見。
通過這樣間接的描寫,使人很容易聯想到天上下起鵝毛大雪,地下小狗雪中打鬧,渾身是雪的場景。將下雪天的動態美描繪得淋漓盡致,饒有趣味。
當然,打油詩也隨着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的發展變化。打油詩到了現代,在內容和選題上變化較大。開始用於反映現實的生活,表現人民的思想和願望。比如在新中國成立後,有這麼一首打油詩: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知青下鄉後的辛勤勞動,走到人民中去的生活場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打油詩是典型的俗文學,也正是因爲“俗”,有些文人雅士認爲它不是正規的文學,而是文學的旁門,但文學家魯迅曾說:“思想文藝上的旁門往往比正統更有意思,因爲更有勇氣和生命。”,對於打油詩,你們是怎麼認爲的呢?
參考資料:《唐詩宋詞鑑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