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28歲的英國女孩"格拉蒂絲"緣何來到山西?20年後,藉助好萊塢,這名女子成爲西方家喻戶曉的“英國好人”。而70年後,當寶島臺灣的葉宏燈先生,發宏願修復完成山西炎帝陵的時候,這位英國女子的的山西故事,是否等待另一個有緣人來點亮?

關於格拉蒂絲的傳奇故事,一篇《連結中國與臺灣的八福客棧》,這裏面有着更爲完整的情節,背書來說:

說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一位撕毀英國護照,志願當中國人的女傳教士格拉蒂絲,經過重重困難,來到山西的陽城縣,開了家"八福客棧(電影改名爲六福客棧)",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自費收養了當地一百多名孤兒,後來爲了躲避戰爭,又翻山越嶺帶領這一百多名孤兒從山西陽城逃難至陜西西安,途中飽受飢餓、疾病和各種危難,卻堅持不願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的動人事蹟。

格拉蒂絲在山西的傳奇故事後來被英國記者寫了書,書名爲《小婦人》,還改變成了廣播劇,在上世紀50年代末又被改編成好萊塢電影《六福客棧》,使格拉蒂絲在中國山西的故事廣爲傳播。

十年前“太行晚報”一篇《尋找六福客棧》的文章,就是記敘21世紀的今天,一大羣在鄭州大學的外教,來山西尋找格拉蒂絲生活過的陽城,以及她開辦的"八福客棧"。

我對這位英國女孩的驚訝,在讀完大量關於格拉蒂絲的故事後,這驚訝就變得枝枝條條,像一棵從春天進入夏天的樹,依着故事情節的養料,迅速繁盛起來。 先是對這個故事背景的狠狠驚訝,我沒想到這個可以和《辛德勒的名單》相似的感人故事竟然發生在我們山西的陽城縣,這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傳奇又感人的故事,我們卻渾然不覺,我們這一"渾然",就"不覺"了七十多年。

◎ 20世紀30年代,28歲的英國女子格拉蒂絲,長途跋涉來到中國山西省陽城縣。當時,中國正處在抗日戰爭時期,她在這裏開設車馬店,並且收留近百名孤兒,同時開展婦女放足、救助戰爭傷員等慈善活動。1958年,美國好萊塢以格拉蒂絲·艾偉德的故事爲原型,挑選當時的國際影星英格麗·褒曼拍攝了電影《六福客棧》,該影片以“最能促進國際間的瞭解”獲得第十六屆美國電影金球獎。圖片爲出演電影女主角的影星英格麗·褒曼。

到了1958年好萊塢電影《六福客棧》熱遍西方的時候,我們又茫然無知了將近半個世紀,如若不是這幫老外來山西尋找"六福客棧",我們也許還會讓這個傳奇繼續雪藏下去。

第二個狠狠驚訝于格拉蒂絲在山西陽城的經歷,格拉蒂絲從晉城下車後,輾轉兩天才來到陽城,人地生疏,加上自己又是個單薄的外國女子,她被當地人稱作"洋鬼子",她投靠的羅森傳教士到中國已經五十年了,"原本濃重的蘇格蘭口音,加上不自覺攙雜的中國話",使格拉蒂絲幾乎無法聽懂她在說什麼。

也難怪,變異的英語口音加上陽城土話,她能聽明白纔怪,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格拉蒂絲立足了,她把羅森遺留的房子改造成了客棧,而且把投宿的粗野的過路騾夫(相當於今天省際公路上的貨車司機)竟馴化的彬彬有禮,“他們不再聚賭喧鬧,不用髒話嚇斥騾子前進,也不唱那些淫穢的地方小調,而是哼着詩歌。”

這樣稀奇的事情連當時陽城的縣長也注意到了,親自來拜訪了格拉蒂絲,還請她幫助政府推行“天足運動”,即說服當地的女子放棄纏足,可想而知這是一件多麼滑稽又爲難的事情,但格拉蒂絲卻堅持着去做了,只是她得答應縣長,“只能講聖經故事,不能傳教”,縣長是儒家文化裏走出的傳統官員,一時無法接受基督文化,是不會讓這個奇怪的"洋鬼子"講經佈道的。

然而沒過多久,格拉蒂絲把這個山西縣長的信仰也改變了,事情的起因在於,有一天,陽城的監獄發生暴動,一個犯人發瘋似的砍死了幾個同犯,誰也不能降伏,縣長請來格拉蒂絲,沒想到她用幾句話就說服犯人放下了兇器,乖乖接受了管教,這讓縣長更加尊崇,經過一次長談,陽城的縣長也入了基督。

最爲值得驚歎的是格拉蒂絲在陽城收養孤兒的善舉,起先是有一天,格拉蒂絲在路邊看到一個婦人在路邊出售自己的孩子,於心不忍的她掏出僅有的九毛錢買下了這個孩子,到後來,日軍的飛機轟炸了陽城,也炸塌了她的八福客棧,格拉蒂絲在瓦礫中爬了起來,重整家園,把客棧改成救護站,收留了因轟炸留下的40多名孤兒。

1939年2月,日軍闖入了傳教士大衛在晉城辦的孤兒院,企圖強姦那些小女孩,偏偏是那樣湊巧,格拉蒂絲那天正好在晉城,就用自己的身體阻止這些殘暴的日軍,又偏偏是那樣傳奇,日軍一個排長數次用槍托砸這個弱小的英國女孩,卻數次沒有砸倒,換槍扣了兩次扳機,卻都卡殼了,格拉蒂絲教導那些驚慌的女孩子禱告,而日軍還以爲是她們的魔咒,在憤怒和訝異中收隊離去。

回到陽城,格拉蒂絲決定離開這裏,轉移到較爲安全的後方城市西安,當她要把帶一百個孤兒去西安的想法告訴縣長時,縣長無比驚訝,覺得這簡直在做一件傻事,但格拉蒂絲堅持,這一百個都是神賜給她的孩子,一個也不能丟下。 縣長苦勸無效,只好多爲她預備一些糧食,並派了兩個已信了基督的士兵跟她一起上路。

就這樣,在1939年,格拉蒂絲帶領一百名孤兒上路了,從山西陽城到陝西西安,歷經了半個多月的磨難,終於到了西安,她把這些孩子全部交給了宋美齡辦的孤兒院。故事到此,本該也結束了,但我相信各位看到此,還是要熱切追問這位英國女孩後來的消息,籍此,我也就簡單敘述一下"小婦人"的命運:

1941年,大病一場的格拉蒂絲出院,隨後在1944年和1945秒年,去了蘭州和成都救助麻風病人。

1949年春,格拉蒂絲回到英國,BBC很快把她的故事寫成書,書一出版就非常暢銷,BBC還改編成廣播劇,讓格拉蒂絲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

然而格拉蒂絲一直想回中國,但當時的新中國不承認她的身份,也拒絕傳教,期間她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六福客棧》,伊莉莎白女王,還邀格拉蒂絲去白金罕宮面談。

格拉蒂絲後來輾轉到了香港,又通過關係來到臺灣,她在臺灣開辦的的孤兒院卻被合夥人所騙,但格拉蒂絲並沒有絕望。1970年元旦,格拉蒂絲患上惡上了感冒,卻仍然出席婦女禱告會,回孤兒院後就倒在牀上。醫生診斷是流行性感冒轉爲肺炎。兩天後,格拉蒂絲死在她所愛的中國另一塊土地上,按照她的遺願,她的頭的方向朝着中國大陸,朝着我們的山西陽城。

英國著名作家艾倫·伯斯奇根據格拉蒂絲一生故事寫了一部傳記體小說《小婦人》,感召了歐美無數青年人自願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戰爭,其中就包括當時美國著名的飛虎隊許多飛行員義無反顧的飛赴中國戰區。飛虎隊抗戰期間轟炸過日軍在山西運城的機場,給予了沉重打擊。

《尋找六福客棧》報道了從鄭州大學來的這幫老外尋訪陽城的事情,他們是忠實"格拉蒂絲"迷,當他們踏上這個傳奇故事發生的土地時,激動異常,在當地教會的幫助下,不僅找到了格拉蒂絲的殘存到只剩下一眼枯井的八福客棧,還見到兩個孤兒的後代。

文章中說,他們幾乎是懷着朝聖的心情來到這裏的,然而在這之前,這無比寶貴的八福客棧,"陽城不知道,山西不知道,中國也不知道,那個無比寶貴的八福客棧不知什麼時候被毀掉了,如果它還存在,或者被我們宣傳出去,外國人也許會忽略掉鄭州、太原、而直奔陽城。"

行文至此,除了驚歎,其實還有很多感慨,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的山西,我們的山西,原來棲息過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這個傳奇塵封了半個多世紀,又終於被外國人所開啓,七十年的光陰,並未遺忘“上帝之愛”留下的痕跡。

新時代的今天,講好山西故事,就是重新挖掘山西的“人文內涵”,使之成爲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一名英國女孩與山西這樣的“連接”,在文化包容、復興這樣的時代語境下,我們有自信重新釋放這樣的能量,使之成爲山西與外界,與西方建立互聯互通的“橋樑”。

一個臺灣人,爲了島上200多萬“神農”信衆的信仰,集資數億,耗時數年,在山西高平修起一座“炎帝陵”,爲海峽兩岸之共同信仰搭建了心靈交際的空間;一個英國人,爲了將上帝之愛灑向人間,不辭辛苦,輾轉來到山西陽城,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全力幫助山西的一百多名孤兒。本質上,即使中間相隔了七十多年的時間鴻溝,但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爲,是一樣的。

我是在前段時間寫作《一個祖先,兩種鄉愁》的時候,腦海中忽然浮現這位英國女孩的名字,不自覺做了比較。山西,既然稱之爲“晉善晉美”,那一定是因爲這裏就是“真善美”的地方。多來挖掘與講述這樣的山西故事,對於新時代裏山西文化建設,才更多了一層包容與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