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私以爲雍正是滿清最有作爲的皇帝,爲滿清的巔峯做出巨大貢獻,可惜最後落個康乾盛世。歷史告訴我們,某一段特定的時期,人們對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是跟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和主題價值觀息息相關的。

我認爲雍正是個性情中人,太感性,對年羹堯太寵愛,以至於後來又特別恨,摻雜了很多情緒。對別的人也是,相對曾靜,把雍正都給氣哭了,還堅持不殺他,寫書辯論,除了屠弟,別的都反駁了,屠弟就屠弟了,我做了,就認了。同時雍正也是帝王中,佛學造詣最好的,如果不出生帝王家,必是一代宗禪師。開悟的皇帝,《永明延壽大師文集》他作的序,內容不輸正文。

還有官紳一體納糧和對碳敬冰敬等陋習陋規的合理化。他的各項舉措總體有個效用,就是大大增加了政權的合理性合法性,風清氣正。如果有清一代沒有雍正,乾隆也只能在康熙晚期的泥沼裏維持。因爲攤丁入畝改土歸流動了地主階級的利益蛋糕,文官集團自然對他評價不高。私以爲雍正是滿清最有作爲的皇帝,爲滿清的巔峯做出巨大貢獻,可惜最後落個康乾盛世。

論清朝的史料,無論民間野史還是官方正式資料,水分都大的不得了。一個是惡意抹黑,一個是選擇性美化,要是可靠性,半斤八兩。作者矯正過往,有失偏頗的。一個暴虐無道的皇帝和一個地痞流氓本質沒區別,只是出身不同。至於雍正,他乾的壞事,不止於流氓這麼簡單;他的業績(而非功德),作爲個皇帝,相比昏庸無能,他更勤政,更有魄力,要想清朝好,還得乾點實事,不然大清早完了。沒疑問,若不是雍正當朝十幾年攢下的家底,乾隆年間的盛世絕不會出現。看看雍正駕崩時的戶部庫存,那是最有力的說明。雍正本人確有不足之處,但稱得上一位有作爲的君主。

感覺歷史就是一種循環,雖然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但歷史規律就像自然科學規律一樣,知道了利害,該發生的還是會發生。 真實的歷史並不是人人都喜聞樂見的。歷史這個東西本身就不可能嚴謹,不會像物質本身的存在那麼有說服力。首先是編纂者的主觀態度,其次是傳述中的變化,再次是野史的衝擊,無腦黑和無腦吹再推波助瀾下,我們看到的或者感受後又會摻入自己的主觀態度。歷史告訴我們,某一段特定的時期,人們對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是跟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和主題價值觀息息相關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