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後來在豆子兩歲六個月零三天的時候,媽媽覺得這個枕頭已經不能用了,所以就幫他買了一個米老鼠枕頭想代替那個史努比枕頭。過渡性客體是跟分離有關係的,意思就是在接受分離的過程中有一個東西來替代分離的媽媽,並且和這個東西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關係來防禦內心因爲分離帶來的哀傷的感覺,當然這屬於意識的。

大家好,我是胡慎之。我們這一期討論的主題是:關於寶寶的成長過程中間的過渡性客體。

在豆子兩歲七個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是誰動了豆子的枕頭。豆媽在豆子一個人睡覺的時候,幫他買了一個枕頭。很小,一歲多的時候吧,爲了豆子的腦袋找一個比較舒服的靠件,所以買了一個蠻可愛的史努比的小枕頭。這個枕頭是一個棉質的枕頭,所以相對來說,豆子是非常喜歡的。他很小很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那個枕頭。每一次睡覺呢,他都需要那個史努比的小狗,然後他有的時候還會抱着,有的時候還會流口水,整個史努比小狗的枕頭上都是他的口水。對於這個枕頭豆子相對來說會有一見鍾情的感情基礎。這種感情基礎,可以用他相對來說一些比較激烈的行爲來表現出來。他一回到家,如果要上牀的話,他第一時間就是找那個史努比枕頭,然後抱着親一下,甚至撕扯一下。然後不管以什麼樣的姿勢出現,他總是會把它靠在他的牀頭。就是等他大一點會走路,各方面的時候,有時候他在遊戲的過程中間,有時候他還會帶着他的史努比枕頭。然後不管你有更多的一些毛絨玩具給他,放在他的小牀上面。但是他其他的東西玩一下就膩了,但是這個史努比枕頭,他總是牢牢地護着。

在他兩歲多的時候,那個枕頭已經被他折磨得不像樣子了,比如口水呀,經常要洗,上面有很多細菌啊,會有各種灰塵啊。現在很多的媽媽更加註意孩子的健康,所以總覺得那裏邊可能會有一些蟎蟲啊等各個方面的細菌,所以也經常洗。那麼每洗一次呢,豆子他總是要去看着。好像生怕這個枕頭沒有了。所以這個史努比枕頭跟他之間建立的一個關係變得非常親密。

但是後來在豆子兩歲六個月零三天的時候,媽媽覺得這個枕頭已經不能用了,所以就幫他買了一個米老鼠枕頭想代替那個史努比枕頭。但是當豆子上牀的時候看到他自己的史努比枕頭變成了米老鼠的時候,他對那個米老鼠一點都不感興趣,他就開始找他的史努比枕頭。找到以後,媽媽說已經太髒了,不能用了,太破了。但是豆子還是非常堅持。然後爲了這個堅持,豆媽就有一些生氣了,給你一個新的枕頭,這個枕頭是比原來的更舒服,試圖跟他講道理。但是豆子還是不從,後來他就哭了。他特別難受,他一定要去找那個史努比枕頭。

當我知道這件事情以後,我回到家知道這件事情以後。就想盡一切辦法把那個枕頭拿出來,然後還給了豆子。我跟豆媽說:“這是豆子很重要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叫過渡性客體。對於豆子來說,意義就跟一個媽媽,一個完美的照料者的媽媽是一致的。”

那麼什麼是過渡性客體呢?其實陪伴孩子成長中的過渡性客體,很多的孩子都會有。而且特別是一些媽媽經常會跟他分離的孩子,他們對過渡性客體的需求,有的過渡性客體甚至於伴隨到成年的一個狀態。就是在接受分離的過程中間,寶寶需要用一個東西來替代媽媽,並且和這個東西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關係來抵禦內心中間因爲分離而產生的哀傷。

所以這個過渡性客體就是媽媽的一個代表。我們會看到有一些成年人,還會帶着幼年的時候的一個禮物。我看到很多的媽媽就產生很疑惑的想法,這個疑惑的想法就是,爲什麼我的孩子已經成年了,上大學了,他還要那條被他弄得很破爛的一個被。有一些呢,或者說是一個枕頭。甚至有一些成年人到了30多歲,他沒辦法去接受酒店,他經常出差,還要帶着自己的一些枕頭,牀單。然後他意識上是覺得酒店裏的東西比較髒,其實有一部分對於這個人來說,可能他所帶的東西有可能就是一個過渡性客體。

有很多的媽媽可能會較喜歡看韓劇。有一部韓劇叫《魔女幼熙》,然後《魔女幼熙》裏邊的幼熙是一個非常有錢的人,但是她睡覺的時候穿的一件睡睡袍已經是破爛得不能再破爛了。有一次,另一個主人公就是男主人公,因爲沒錢還給她,撞壞了她的的車子。所以呢,在家做一個傭人,然後去抵消掉那個要賠償的錢。所以呢,他在幫她打掃屋子的時候,他發現有幾件破爛的睡衣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把它扔到了垃圾桶裏錄。但是當幼熙回來,發現找不到那條睡衣的時候,她一下子崩潰了。然後後來她自己有一個心裏獨白:因爲那條裙子是她死去的媽媽給她買的,然後她是一直穿着睡覺的。甚至於那個內心獨白裏邊覺得,穿了這件睡裙,媽媽就一直在我身邊那種感覺。

所以史努比枕頭對於豆子來說也是那樣一種感覺。過渡性客體是跟分離有關係的,意思就是在接受分離的過程中有一個東西來替代分離的媽媽,並且和這個東西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關係來防禦內心因爲分離帶來的哀傷的感覺,當然這屬於意識的。但是很多的媽媽其實不明白爲什麼孩子對一個物件特別的迷戀,有時候甚至會用大人的思維和判斷去剝奪孩子這樣的迷戀。比如說被子舊了,要換新的;玩具破了要扔掉。那麼這個過渡性客體呢,可能也是任何東西。有時候是一個毛絨玩具,有時候是一個被子,有時候是一個普通的玩具,甚至於有時候可能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但是當媽媽如果看到孩子對一個物件非常的情有獨鍾的時候,我們相對來說要去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在分離的過程中會不會有一些他自己特別難過的情緒,或者情感沒有表達出來,然後他不太願意跟媽媽分離。但是在這裏邊的話,可能媽媽用一些相對比較極端的一種方式迫使孩子跟自己分離,而且給他一種特別不穩定的感覺,還有不安全的感覺。

第二方面我們就要意識到這個物件對於他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們如何去尊重他,因爲這件物件對於這個寶寶的陪伴來說,其實跟一個完美的媽媽的陪伴是一致的。因此來說,我們如何尊重他,如何去完成他的心願,因爲這些東西無傷大雅。其實哪怕是一牀被子用到成年的時候也沒有關係。雖然說這個被子破了或者怎麼樣,這其實寶寶不需要看待破、新,或者說完整,而更多的是那上面有我們稱之爲叫“媽媽的味道”,或者說是一個完美媽媽的味道。當然有時候我們會說一樣東西我們用的久了,我們會有情感。實際上這個物件上面更多的是我們投注了一些我們自己想要的一些被照顧的感覺在裏邊。所以呢,很多的時候對一個老的物件,或者說用了時間很長的物件,或多或少都有這種過渡性客體的一種意味在裏面,所以如果你碰了就很麻煩。

就像很多的人,很多的孩子已經成年了,但是他總有一兩樣東西是不準任何人碰的,甚至於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說,哪怕是再好的朋友碰他這個東西他會跟你急。這個裏面一定是有種他想去修復的,或者說內心中間有一些哀傷。更多的就是原先跟媽媽的分離的過程中,他可能有一些悲傷的體驗。他就把這個東西投注爲、或者投射成爲一個完美的媽媽。當然,如果一個寶寶有了這樣一個穩定的物件的時候,在分離的過程裏相對來說就會好很多。

我的侄女就是在分離過程中間,就是一個人睡覺的時候,她就必須要抱着她的一個小公仔,那個小公仔是一隻小狗。那個小狗的話,她必須要每天清晨起來的時候,她第一時間就去找那個小狗,睡覺之前她要抱着那個小狗才能睡覺。其實對她來說,能夠抱着這個小狗就有點像是自己在還在媽媽的懷抱裏邊,相對來說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體驗。

因此媽媽們能夠去尊重孩子的物件,對他來說的意義很重大。其實作爲一個好媽媽,我們首先要懂得這個物件對於孩子來說的意義所在。第二方面是如何尊重他,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的判斷來決定寶寶的這個過渡性客體的存在,或者說去留。

有一次我跟一個媽媽聊天,她說女兒上大學的那年她自己一定要帶上那條破的毯子。那條破毯子實在是已經很破爛了,實在是拿不出手,然後這個時候她覺得還是讓女兒不要帶了。爲了這個,她還跟女兒之間產生了一個強烈的衝突。後來爲了這個事情跟我聊天的過程中,她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我說你把這條毯子用一個比較好的包裝能夠塞進去,然後哪怕做成一個枕頭的樣子放在那裏也沒有關係,但是不要去決定這個東西的去留。如果說。你女兒覺得這條毯子可以離開她了,她有一天她自己會處理。那麼對於她來說,意義就不一樣了。所以後來那個媽媽就聽從了我的這個建議,最後就把那條毯子塞進了女兒的枕頭裏。女兒也很高興的地就去上大學了。

到後來那條毯子不知道是怎麼處理的,但是女兒覺得媽媽蠻懂她的,而且她們之間的關係似乎緩和了很多。

我一直不建議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去養一些小動物。因爲對於寶寶來說,養小動物,第一方面,她沒有時間去照顧,而且她沒有能力照顧,特別是一些兔子啊,小雞啊,魚啊,在城市裏邊很難養。如果說養了,一般寶寶跟他建立了一種我們所說的類似於過渡性客體的這樣的關係的話。那這個魚或者小兔子如果要折了的話,那對於寶寶來說,那是一種創傷性的體驗。

所以,如果說媽媽們能夠有條件的話,或者說有心的話,去觀察一下你的寶寶。對他來說,什麼東西特別重要。如果特別重要的東西,我們就要尊重它,尊重寶寶和它之間建立的這種情感。

相關文章